酒紅朱雀

酒紅朱雀

酒紅朱雀(學名:Carpodacus vinaceus)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通體深紅色,頭部深朱紅或棕紅色,下背和腰玫瑰紅色,眉紋粉紅色而具絲絹光澤。兩翅和尾黑褐或灰褐色、具暗紅色狹緣,內側兩枚三級飛羽具淡粉紅色先端。雌鳥上體淡棕褐色具黑褐色羽乾紋,兩翅和尾暗褐色,外翈羽緣淡棕色,最內側兩枚三級飛羽具棕白色端斑,下體淡褐或赭黃色、具窄的黑色羽乾紋。該種特徵明顯,特別是通過上下體羽全為深紅色和內側兩枚飛羽具粉紅白色端斑,明顯可以與其他朱雀區別開來。

較其他朱雀色深;較點翅朱雀體小;較暗胸朱雀曙紅朱雀喉色深。雌鳥橄欖褐色而具深色縱紋;三級飛羽羽端淺皮黃色而有別於暗胸朱雀或赤朱雀

單獨或結小群活動,常近地面。可長時間靜立不動。叫聲為偏高的抽辮聲“pwit”或高音“pink”。鳴聲為簡單的“peedee、be do~do”,為時兩秒。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地理分布,種群現狀,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雄鳥通體表面深紅色、眉紋淡粉紅色而具細絹光澤,頭頂羽色較亮和深,眼先和眼周圍較暗呈暗紅色,腰較淡呈玫瑰紅色,兩翅黑褐色或黑色,羽緣紅色,內側兩枚三級飛羽外翈具明顯的淡粉紅色尖端,尾黑褐色,羽緣紅色。整個下體紅色,明顯較背亮和淡,有的具細而不明顯的暗色羽軸紋。腋羽和翅下覆羽褐紅色。
雌鳥上體淡赭棕色或淡棕褐色、具細而不甚明顯的暗色縱紋,下背和腰純色無暗色縱紋,兩翅和尾暗褐或黑褐色。外翈羽緣淡棕色或淺赭棕色。內側兩枚飛羽具棕白色端斑,下體赭黃色具灰褐色羽乾紋,下胸和腹羽乾紋細而不顯。通常不具眉紋或眉紋不顯,個別有不明顯的皮黃色眉紋。
虹膜黃褐或暗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下嘴基部較淡,腳褐色或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7~23g,♀18~25g;體長♂131~150mm,♀128~152mm;嘴峰♂10~12mm,♀9.5~12mm;翅♂68~72mm,♀64~70mm;尾長♂58~63mm,♀54~60mm;跗蹠♂18~21.5mm,♀17.5~22mm(指名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針葉林、楊樺林、竹林針闊葉混交林及其林緣地帶,尤其喜歡灌木和林下植物發達的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生活習性

在林下灌叢、竹叢、河谷和稀樹草坡灌叢中活動和覓食,冬季也常到林緣、農田、地邊、以及居民住宅附近的樹叢與灌叢等開闊地帶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成小群。性膽怯而機警,見人即飛。休息時多站在樹上或高的灌木上,有時也棲於電線上或地上。
遷徙:留鳥。
食性:以草籽、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昆蟲。覓食方式主要為覓啄。據在貴州剖檢的4隻鳥胃,有3個胃內有雜草種子,僅1個胃內有昆蟲,另1個胃內有少量蕎麥。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7月。巢營於灌木密枝上,由禾本科植物的莖和根等編成。僅雌鳥營巢。每窩產卵4~5枚,卵呈藍綠色,卵表面有一些暗褐色和黑紫色斑點和亂紋,並多集中於卵的鈍端。

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地: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
酒紅朱雀地理分布酒紅朱雀地理分布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陝西南部、甘肅西南部、四川、貴州、湖北、雲南、西藏和台灣等地。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被描述為稀有或不常見鳥種(Clement 1999)。該鳥在中國台灣約有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 2009)。中國大陸種群數量局部地區較常見。

亞種分化

酒紅朱雀(2亞種)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01
Carpodacus vinaceus formosanus
Ogilvie-Grant,1911
02
Carpodacus vinaceus vinaceus
J. Verreaux,1870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