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概述
鄱陽縣博物館(鄱陽縣文物管理所)成立於1983年12月26日。是一所從事具有科學、歷史和藝術性文物保護、文物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非營利性
公共事業機構,是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對公眾免費開放、提供歷史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視窗。
近幾年來,縣博物館(所)在縣委、縣政府和縣文廣局的正確領導下,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文物工作方針,以“傳承歷史文明、保護文化遺產”為宗旨,以文物保護為核心任務,廣泛開展博物館建設理論研討,深化“三貼近”實際,爭先創優,抓隊伍建設,強化管理,組織開展文物保護各項工作,成效明顯。通過歷時五年的全縣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掌握了我縣現存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和分布情況、文物本體特徵、基本數據及其保存現狀,建立了不可移動文物電子信息系統,同時我館積極開展藏品規範化管理、建立了館藏珍貴文物資料庫,開展古遺址調研、淮王府遺址考古、古漢墓群安全保護、文物宣傳等工作,文保單位申報工作實現重大突破,各級文保單位的數量增加到三十二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縣博物館(所)將不斷提升博物館免費開放服務功能,進一步深化文物保護工作,加大歷史文化發掘、宣傳工作,推動文化興縣戰略的實施,使我縣文物保護工作和博物館事業再上一個新台階。
歷史文化
鄱陽縣古稱番邑,自秦(BC221年)建立番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我國為數不多最早建縣的縣份之一,歷為郡、州、路、府治所在地,悠久的歷史蘊育了鄱陽燦爛的文化。自秦以來,人才輩出,人文蔚起,出現了許多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科學家、史學家及文學藝術家。秦時番縣首任縣令吳芮,立漢有功,冊封長沙;嗣後有雷義、虞溥繼起,晉代被譽為“神機明鑑似魏武”的大將軍陶侃,陶侃之母、我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的湛氏;隋時的江南農民起義領袖林士弘;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和詩人陳陶;宋代與蘇武齊名的洪皓,洪皓之子、文章道德名冠天下的洪适、洪遵、洪邁,詞壇巨子、音樂名家、被尊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姜夔,狀元彭汝礪;元代科學家趙友欽、書法家周伯溫;明代開國功臣劉炳,天文學家童軒,志學家劉應麒,諫臣陳嘉訓,清代廉吏、詩人史彪古,刊刻家胡克家,科學家胡文瀚,史志學家王延鑒,清末武狀元張鴻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李新漢、彭濤等等。
鄱陽縣區域總面積4215平方公里,是江西省地域面積較大的縣份之一,頻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而鄱陽湖卻因鄱陽而得名。北宋名臣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時,觀鄱陽湖比洞庭湖,吟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縣境內水域面積949平方公里,是全國第二水縣,天然水產資源豐富,是“中國鄱陽湖淡水魚之鄉”;境內白沙洲候鳥保護區、瓢里山等地每年棲息的候鳥數萬隻,不僅有數十個品種的鳥群,而且還有不少珍惜鳥類;鄱陽也是“中國民間藝術(戲劇)之鄉”,已形成唱腔豐富、劇目眾多、鄉土氣息濃郁的饒河戲;縣境內人文景觀和旅遊資源豐富,縣城舊有“東湖十景”享譽天下,至今部分遺蹟尚存,雙港鎮有王家嘴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長山島唐窯遺址,蓮山商周文物遺址,蓮湖鄉瓦屑嶺明代移民點遺址;有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永福寺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饒州府文廟大成殿和
蓮山漢墓群;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陶母湛氏墓和雞峰吳氏宗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處。館藏文物近兩千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200餘件。鄱陽民間手工藝製品精良,脫胎漆器產品300多種、花色多達2000多件,曾遠銷港、澳、東南亞、歐洲和北美;漁鉤和漁卡製作作品種眾多,工藝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