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麥136

鄭麥136

鄭麥136是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用矮抗58與濟麥22雜交選育而成的小麥高產品種。

半冬性,全生育期225天,比對照品種周麥18天熟期略早。抗病性鑑定,小麥慢條鏽病,中感小麥紋枯病,高感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和小麥葉鏽病。區試兩年品質檢測結果,籽粒容重844克/升、822克/升,蛋白質含量13.44%、13.51%,濕麵筋含量30.7%、34.3%,穩定時間7.2分鐘、1.9分鐘,吸水率57%、62%,最大拉伸阻力299E.U.,拉伸面積47平方厘米。

基本介紹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宜區域,栽培技術,整地技術,播種技術,田間管理,

選育過程

鄭麥136是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用矮抗58作為母本、濟麥22作為父本進行雜交選育而成的小麥高產品種。該品種汲取了親本諸多優勢,集矮稈、高產、優質、多抗於一身,因其田間種植表現突出,綜合性狀優良,於2019年3月通過國審(審定編號:國審麥20190026)。

特徵特性

半冬性,全生育期225天,比對照品種周麥18天熟期略早。幼苗半匍匐,葉片窄短,葉色黃綠,分櫱力中等。株高76厘米,株型較緊湊,抗倒性較好。旗葉上舉,整齊度好,穗層厚,熟相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較好。畝穗數41.0萬穗,穗粒數31.6粒,千粒重45.1克。抗病性鑑定,小麥慢條鏽病,中感小麥紋枯病,高感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和小麥葉鏽病。區試兩年品質檢測結果,籽粒容重844克/升、822克/升,蛋白質含量13.44%、13.51%,濕麵筋含量30.7%、34.3%,穩定時間7.2分鐘、1.9分鐘,吸水率57%、62%,最大拉伸阻力299E.U.,拉伸面積47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

2016~2017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早播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9.8千克,比對照周麥18增產5.1%;2017~2018年度續試,平均畝產483.2千克,比對照增產5.6%。2017~2018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2.7千克,比對照增產5.0%。

適宜區域

該品種適宜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陝西省西安、渭南、鹹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

栽培技術

整地技術

  • 耕地整地
鄭麥136高產栽培要求土地平整、土壤耕作層深厚、砂粘適中、表層土壤鬆軟,保水保肥性好,所以在耕翻田地時,土塊要耙細耙碎,做到面平土實。稻麥輪作田要在水稻收穫前10天排乾田水,如遇秋旱,應先灌跑馬水後收穫水稻,如遇連陰雨,應先開溝排水降漬,以利機械耕翻滅茬等作業,耕翻深度12~15厘米;旱作田應在土壤墒情適宜的情況下,在適播期內,淺耕滅茬,以利保墒與播後齊苗。
  • 施用基肥
鄭麥136高產栽培要求基肥數量要足,速緩肥相結合。施足基肥可促進鄭麥136苗期早發分櫱,形成較多的根系,培育壯苗,中期穩長成穗,後期不脫力早衰,為取得高產打下堅實基礎。基肥施用量應占總施肥量的70%左右,一般畝施商品有機無機復混肥(N8-P2O5、3-K2O4)100千克、45%三元複合肥40千克、尿素10千克,在耕翻前施用,隨機械作業均勻施入土壤。

播種技術

  • 種子處理
鄭麥136在播種前應選擇晴天進行曬種1~2天,能促進種子體內酶的活性,提高種子吸水能力。曬種後進行種子包衣,用31.9%的戊唑·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奧拜瑞)按照5~7毫升/千克種子用量,適量對水後進行機械或人工種子包衣,能殺滅吸附在種子上的病菌,可有效防治小麥紋枯病、黑穗病、地下害蟲及小麥蚜蟲,同時具有調節生長,促進根系發育增加分櫱,形成壯苗作用。
  • 適期播種
適期播種的小麥,能讓麥苗充分利用冬前的溫光資源,使生育進程與氣候條件同步,冬前形成壯苗,為安全越冬和足穗大穗奠定基礎。鄭麥136在江蘇淮北地區適期播種的平均溫度為16~18℃,最適播期在10月10~20日。播種量直接決定每畝基本苗數量。為使鄭麥136高產,應適當降低基本苗,控制無效分櫱,這有利於提高分櫱成穗,獲得高產穩產。鄭麥136每畝適宜播種量9~10千克,每畝適宜基本苗16~18萬,宜採用帶鎮壓裝置的機械條播,行距20~25厘米,播種機作業速度以2檔為宜,勻速前行,檢修調整宜在田頭進行,中途不停車,確保無漏播斷壟及重播叢籽現象,播種深淺一至,種子入土3~4厘米。

田間管理

  • 溝系配套
俗話說,麥田一套溝,從種喊到收,麥田溝系在小麥一生中起著重要作用,溝系配套人為創造適合鄭麥136生長的良好環境,改善了田間小氣候,有效減少病蟲為害。播種完成後要及時機械開好一套溝:田間“三溝”(畦溝、腰溝、圍溝)深度分別達到0.20米、0.25米、0.35米;田外大溝深度0.6~0.8米;畦溝間距3~4米。早春要進行清溝理墒,保證溝溝相通,做到旱能灌、澇能排。
  • 麥田化除
  1. 土壤封閉除草:播後2~3天,即田間機械開溝後,小麥出苗前,在墒情適宜的情況下,畝用33%氟噻·吡醯·呋懸浮劑(拜寶瑪)每畝80毫升對水30千克對土表進行均勻噴霧封閉處理,可有效防除田間單子葉雜草及部分闊葉雜草。
  2. 春季化學除草:在播後苗前進行土壤封閉的情況下,若田間草相還有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田塊,應在早春小麥返青至拔節前、雜草2~5葉期,掌握在冷尾頭時用藥,可選用25%環吡·異丙隆可分散油懸浮劑(普草克)每畝200~250毫升對水30千克,進行雜草莖葉噴霧處理,可有效防除麥田抗性禾本科雜草;如土壤封閉後,若田間草相以闊葉雜草為主的田塊,可選用55%的苯·唑·2甲鈉可濕性粉劑(闊極)每畝50克加20%的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30毫升對水30千克進行雜草莖葉噴霧,可有效防除田間闊葉雜草。
  3. 適時追肥:根據小麥需肥特性,高產小麥對肥料有兩個吸收高峰,一是在出苗到越冬始期,第二是在拔節孕穗期,在播前施足基肥的情況下。於3月中下旬,要重施一次節孕穗肥,每畝用45%的三元複合肥10千克、尿素7.5千克進行田間撒施,以鞏固分櫱成穗,促進壯稈、增加粒數和粒重。
  4. 化學調控:化學調控是實現小麥高產穩產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小麥1葉1心至拔節前均可使用,在此期間,早噴比晚噴好,選擇晴天下午畝用10%多效·甲哌鎓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進行小麥全株均勻噴霧,可調節小麥營養生長過旺,矮化植株高度,促進莖稈粗壯,防止倒伏,有利於小麥生殖生長,形成大穗大粒,促進小麥高產穩產。
  • 防治病蟲
江蘇淮北地區危害小麥生長,對產量與品質影響較大的病蟲有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蚜蟲、麥蜘蛛。
  1. 蚜蟲。鄭麥136秋播出苗後,若遇氣溫偏高,易發生蚜蟲危害。苗期當有蚜株率達到40%~50%,有蚜株中平均蚜量指數超過1小時;穗期當有蚜株率達到15%~20%,有蚜株中平均蚜量指數超過1小時,要即時防治,畝用22%噻蟲·高氯氟可濕性粉劑15克對水30千克噴霧防治。
  2. 麥蜘蛛。春季氣候回升後,麥蜘蛛開始活動,爬到植株上為害麥葉,3月中旬至4月中旬活動旺盛,危害加重,當春季麥田,每米麥壟有蟲達600頭以上,且大部分麥葉上布滿白斑時,立即防治,畝用25%氰戊·樂果乳油80毫升對水30千克噴霧,對麥蜘蛛有較高防效。
  3. 紋枯病。紋枯病是江蘇淮北地區影響小麥生長、造成小麥減產的重要病害,如防治不及時,極易造成小麥枯白穗、爛稈、死株等現象。防治好紋枯病對奪取小麥高產穩產具有重要意義。防治紋枯病要及早進行,當田間病株率達5%時要立即進行防治,江蘇淮北地區一般在在3月上旬進行第一次防治,畝用24%井岡黴素A水劑30毫升對水50千克進行噴霧防治,重發田塊隔7天左右再次防治。
  4. 白粉病。小麥白粉病是江蘇淮北地區常發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為害莖稈及穗部,造成葉片早枯,空癟粒增加,對產量構成嚴重威脅。防治時間掌握在孕穗至抽穗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當田間發現有劍葉零星發病時,可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克對水30千克噴霧防治可同時兼治小麥鏽病。
  5. 赤霉病。小麥赤霉病是氣候型病害,小麥受害後,不但造成減產,而且影響小麥品質,嚴重的可致人畜中毒。在江蘇淮北地區,由於開展秸稈禁燒工作,大量秸稈還田,致使田間菌源充足,小麥抽穗揚花期如遇連續陰雨或多霧天氣,極易造成赤霉病暴發流行,所以防治好赤霉病是決定小麥生產取得高產穩產的關鍵,一旦錯過防治適期,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江蘇淮北地區防治時間掌握在抽穗揚花初期(揚花株率5~10%),一般在4月中下旬進行第一次防治,如花期遇多霧、連陰雨等天氣,應隔5~7天再次防治。藥劑可選用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50毫升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50毫升對水30千克噴霧防治,為保證防治效果,兩次藥劑宜交替使用,注意噴藥後6小時內遇雨應及時補治。
為增加防效,降低勞動成本,獲得鄭麥136高產穩產,在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同時,可結合白粉病、鏽病、穗蚜同步進行。用藥時,每畝可添加99%的磷酸二氫鉀200克與0.01%的蕓薹素內酯可溶液劑10毫升進行藥肥混噴,可防止脫肥早衰,從而增強小麥中後期綜合抗性,既防病治蟲又增加粒重。
  • 適時收穫
小麥蠟熟末期,千粒重達最大值,籽粒含水量最低,鄭麥高產栽培應在此時及時機械搶收,江蘇淮北地區一般適宜收穫期為6月初,收穫後迅速曬乾(烘乾)、揚淨,確保豐產豐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