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1年9月至1962年9月在同濟大學地下工程專業學習。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要貢獻
1959年以來,先後主持或參加9個軍隊洞庫設計與科研工作,編寫了飛機洞庫總體與結構設計教材,1969年提出了地下
油罐鋼筋砼罐室的設計方法,節省了大量鋼筋,被廣泛使用。1979年設計了半埋入流沙地區的封閉形掘開式飛機庫,視底拱為彈性地基曲梁,提出了結構整體連線的計算方法。1971年主持“軍用物資洞庫結構型式改革”的論證,提出了錨噴——內襯結構,已成為當前我軍武器物資洞庫的主要結構型式。近年來在城市
岩石工程方面做了一些開創性工作:1992年主持“重慶輕軌工程合理埋深與結構型式”項目,首次提出硬岩地層中淺埋洞室上地表下沉量的監控標準,最佳化了車站設計。1993年提出利用岩體與地下工程本身承載力的構想,為自貢市解決了淺埋洞室上建高層建築的難題。1995年在重慶世貿大廈
基坑與地下洞室間採用3.7米厚的岩石間壁獲得成功,比有關部門要求的最小間壁尺寸減少了16米。針對重慶市岩質建築邊坡,突破了按
土壓力公式計算岩石壓力的常規做法,提出了基於沿結構面滑裂的岩石壓力計算公式和計算參數,以及以
岩體結構面與完整性為主要特徵的建築邊坡的岩體分類方法,提高了工程安全度,節約了經費。
70年代修正了芬納公式,導出了圓形洞室
彈塑性與粘彈塑性的位移與
圍岩壓力公式,發展了地下工程圍岩力學。80年代初,提出了
錨噴支護解析算法與不穩定塊體錨噴支護算法。在
岩土本構模型與數值分析方面取得進展,發展了
岩土塑性力學。在岩土
屈服條件研究中,建立了包含14個常用屈服條件在內的統一
屈服準則,修正了辛克維茲一潘德準則中的錯誤,提出了與莫爾-庫侖準則
屈服面面積相等的等面積圓莫爾——庫侖準則,使計算更加簡便,且保持較高的精度。提出了由試驗擬合屈服條件的一些方法,從而避免了建立屈服條件的任意性。首次提出了
剪脹類土的體積屈服條件與洛德角方向的剪下屈服條件,完善了
岩土類材料的
本構關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岩土多重屈服與應變空間塑性理論”的研究中,建立起多重屈服面與應變空間塑性理論,導出系列公式,該成果在水利、採礦、國防等工程實踐中套用。
在
岩土工程數值計算方面,研究了基於應變空間塑性理論的
有限元法與邊界元法、邊界元與有限元
彈塑性反分析逆解法、用位移表述的彈塑性邊界元法等。1987年,最早提出了彈塑性半解析元法,編制了地下工程方面的計算機應用程式,受到了力學家辛克維茲的關注。
在區域性土的研究領域,解決了工程中的一些技術難題。在主持的“
濕陷性黃土地區機場跑道沉降原因分析及修復技術”課題中,提出了壓實黃土雖消除原黃土的濕陷性,但在一般壓實情況下,仍會遇水產生濕化沉降的觀點,揭示了
汾陽機場20年來沉降不均,多次翻修無效的原因。1998年完成的“崇明機場
軟基處理技術研究”課題,找出了
軟粘土(淤泥及
淤泥質土)地基
強夯處理屢遭失敗的原因,制定了適應於軟粘土地基的強夯新工藝。
個人作品:
編著或合著《
岩土塑性力學基礎》、《地下工程圍岩穩定分析》、《地下工程錨噴支護設計指南》、《隧道與坑道靜力學》等4部著作。主持了《軍用物資洞庫錨噴支護技術規範》的編制、參加國軍標《膨脹土地區營房建築技術標準》的修訂、合作編制了《重慶市建築邊坡支護技術規範》。發表論文220餘篇。
獲獎記錄
培養碩士、博士44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軍隊、部委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水利部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項。
獲全軍優秀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