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澤延
- 出生地:抗戰延安
- 出生日期:1945年
- 職務:大學教授
人物經歷,延安兒女,出生取名,戰爭哺育,馬背搖籃,炮聲隆隆,軍旗成長,晚年生活,
人物經歷
延安兒女
2018年春節到來之際,參加延安兒女聯誼會春節團拜會,會場布置環境非常簡陋,仍然保持著共產黨黨、八路軍優良的延安樸素而光榮的傳統。
出生取名
有幸訪問了北京工業大學退休教授、延安兒女鄭澤延。抗戰時期他的父親鄭新潮、母親邵清廉在延安,為投身八路軍炮兵早期創建和八路軍炮兵學校的創建工作,在百忙中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鄭雲燕、鄭澤延分別送到延安寶塔國小、延安保育院,當時,抗戰延安生活十分艱苦,曾多次受到宋慶齡、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首長對兒童的懷抱與關愛。由於鄭澤延生於延安,故父母給他取名鄭澤延。
戰爭哺育
馬背搖籃
在行軍馬背上搖籃,在炮聲隆隆中成長。1945年,日軍投降後,鄭澤延隨父母初創後的延安炮兵學校,根據中央軍委下達的“迅速建立鞏固東北革命根據地”命令,緊急出延安、東渡黃河、沿太行山脈迅速奔赴東北戰場。晝夜行軍,風雪交加,山路陡峭,穿越敵後,沿途匪患,敵軍襲擾,他的父母是精良的炮兵教員,迅速架起炮,一次次打退敵軍進攻。行軍至承德,又遇敵軍,挺進受阻,屯張家口宣化,延安炮校鄭新潮、邵清廉,沈毅等僅有的三個炮兵教員於1945年底,在華北炮兵團的支持下,始創宣化炮校(按地點稱),此時,部隊番號改為“東北人民自治軍”,一時也有人稱宣化炮校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炮校”。1946年初,由於東北戰場局勢緊迫,加上東北人民民主聯軍繳獲一部分大炮,朱瑞急令鄭新潮與邵清廉趕到瀋陽,鄭澤延又隨父母與延安炮校迂迴熱冀遼,經內蒙輾轉抵達瀋陽,始創瀋陽炮校(按地點稱),此時,部隊番號改為“東北人民民主聯軍”,當時有人稱瀋陽炮校為“東北人民民主聯軍炮校”,
炮聲隆隆
1948年遼瀋戰役中,炮兵司令員朱瑞在戰場上犧牲,鄭新潮等後又改創朱瑞炮校。鄭澤延隨父母所在的延安炮校、宣化炮校、瀋陽炮校、朱瑞炮校等創業歷程(按地點劃分),跨過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時期,走過了八路軍、東北人民民主聯軍、解放軍炮兵艱苦奮鬥的創業發展足跡。鄭澤延是在一路行軍的馬背搖籃上、在炮聲隆隆中孕育成長起來的。他雖然不是軍人,自榮是在解放軍戰爭中,聽到戰爭炮聲最多的在世延安炮校兒女。
鄭澤延在行軍馬背上搖籃,在炮聲隆隆中成長生在軍旗下,長在新中國改革開放後,他一直在北京髙等學府等大學講堂縱橫捭闔,在“課滿天下,育人無數”的樸素時光里度過壯年時代。
軍旗成長
生在軍旗下,長在新中國。 鄭澤延在被訪問時說:一個人只有歷經坎坷磨難,起伏跌宕才展示出他人生的豐富。鄭澤延在抗日戰爭年代,降生在八路軍軍旅家庭中,在戰爭中九死一生中活下來的。
建國後,鄭澤延的父母在北京中央軍委炮兵司令部、抗美援朝後,鄭新潮任中央軍委馬政局局長、邵清廉在中央軍委總後勤部,鄭澤延是在部隊大院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度過了天真爛漫的童年,充滿無限憧憬的少年夢想。他親歷炮兵軍旅生涯卻不是軍人,他親臨炮聲隆隆的戰場卻不是炮兵,他伴隨著戰火紛飛的年代、走過艱苦歷程卻免冠的榮耀,他與將軍同樣跨過崢嶸的歲月卻不值得榮耀。這就是要採訪的延安兒女身上所具有的特質。 鄭澤延微笑著說:1948年,朱瑞司令員正在炮兵部隊戰前動員大會上,他跑到主席台找爸爸,首長把他抱起來,當場對大家說:“這些孩子就是戰爭中的產物,不僅是解放戰爭傑出的成果,也是炮兵部隊在戰爭中生根開花的結果。
晚年生活
矢志不移,不忘初心
改革開放後,他一直在北京髙等學府等大學講堂。鄭澤延已退休後,老冀扶礪,矢志不渝,仍然在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追尋過程中,獲勝的信念永不改。 他依然堅信"真理和正義的精神永遠是社會的支柱"為了維護尊嚴,為呼喚良知,為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自以己生命中最後一點時光,獻出最後一點餘力,發揮正能量推動人類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