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
她偎依在黃河南岸,崇山峻岭之東,與七朝古都
開封和九朝古都 洛陽 東西相臨,是我國第八大古都,東南面向黃淮平原,位於東經112°42'~114°14'和北緯34°16'分~34°58'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640毫米。轄12個縣(市)、區,其中縣1個、縣級市5個、區6個。據2005年的統計資料,全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0.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62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總人口 71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4.1萬人,鄉村人口297.1萬人。非農業人口257.6萬人。鄭州地處中原腹地,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是國家開放城市和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
3600年前,這裡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鄭州曾為夏、商都城之一,為管、鄭、韓等藩國的首府,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
本世紀初,由於平漢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鄭縣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23年,鄭州爆發了“二七大罷工”。這次大罷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團結戰鬥的偉大力量和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這次大罷工,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建有“二七”紀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這是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象徵。因此,鄭州就以“‘二七’城”著稱。現在市中心已經形成‘二七商圈’,是鄭州市內商業活動最發達的地區。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澱,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蹟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
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裡走向世界。這裡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台和元代觀星台、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著名歷史人物列子、子產、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出生在鄭州。
洛陽
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 虞舜 夏禹 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鄩,商湯定都西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于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定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繫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名園代出,別饒幽趣,國色天香,艷冠群芳。西周至北宋,洛陽園囿,數以百計,或鳳閣龍樓,上連霄漢;或剔透玲瓏,奼紫嫣紅。歷代文人騷客,潑墨古剎,揮毫岩壁,為古城增添詩情畫意。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花蕾碩大,色澤艷麗,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遷洛後竟吐蕊怒放。武后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幹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發,且花更大,色更艷。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做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所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周恩來總理曾經說牡丹不符合當國花。1982年,洛陽市人大常委會正式將牡丹定為市花。目前,洛陽牡丹已達700餘個品種,2300萬株,5400畝,遍布全城園林景點、街頭花壇、機關庭院和城郊園圃。擁有王城公園、國色牡丹園等4大高品位觀賞園。
【風景名勝】
洛陽位於豫西山區,東臨嵩岳,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複雜多變,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風景名勝。北25公里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及舉世矚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與崇山峻岭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北方千島湖的壯觀畫面。東80公里有中嶽嵩山及少林寺名勝, 青山疊翠,峰巒聳峙,寺廟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範圍內,分布有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山、龍峪灣花果山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伏牛山有欒川老君山、洛寧神靈寨、嵩縣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個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還有“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北國水鄉重度溝和陸渾水庫旅遊度假區等景點。這些勝景密布且景景相連的自然景觀,或山巍水澈,或峰奇水石怪,或谷狹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壯,融雄峻、奇險、秀麗於一爐,集豪野剛陽、明秀陰柔為一體,兼具南北自然風光之神韻。隨著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特別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區旅遊快速通道的建設,這些久違人間的於生麗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
□ 龍門山色 龍門,古稱伊闕,隋唐以後始稱“龍門”。這裡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白居易曾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2000年龍門石窟榮列世界遺產名錄。
□ 馬寺鐘聲 馬寺鐘聲是洛陽八大景的另一景。白馬寺[/font]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餘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佛誦,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到了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鐘,重約5000餘斤,鐘聲特別洪亮。據傳這口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一口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緊接著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了,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因此,白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一。
鯉魚跳龍門 很早以前,龍門還未被鑿開,伊水流到這裡被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居住在黃河裡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裡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里,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王城公園 王城公園因建於東周王城故址而得名。位於洛陽市中州中路西北側的澗河兩岸。占地面積1080畝,是目前洛陽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 園內辟有動物園、金魚房、獅虎山、熊貓館等還有游泳池、滑冰場、兒童遊樂園等多種遊樂設施。牡丹園內的大型雕塑牡丹仙子淑麗端莊,牡丹閣華麗大方,此處為每年牡丹花會的主觀賞點。遊人在此可春賞牡丹夏賞荷,秋看菊花冬觀梅。
□西苑公園 西苑公園位於澗西區南昌路,建在隋代皇家苑林"西苑"的舊址上,占地200畝。 園內按植物種類分類種植,相互交錯,還有牡丹、月季、竹類等專類庭園及牡丹島、櫻花洲等。時逢春夏,樹花並茂, 相映成趣。園內大型仿古建築植物展覽館總面積3900平方米,按不同種類分9個展室。目前全園共有各類植物1500多個品種。植物園湖光山色、樓台水榭、假山疊石、曲徑通幽、小橋流水、風景秀麗 。□牡丹公園 牡丹公園位於澗西區牡丹路,以專植牡丹而得名,占地95畝。園內現有牡丹200多個品種,近7000餘株。尤以姚黃、魏紫、豆綠等品種最為名貴。此外園內還植有近百種芍藥、月季等其它花木。 公園內樓台水榭,風光旖旎,牡丹山上花木蔥蘢,人工湖內碧波鱗鱗,遊人在此泛舟盪槳,興趣盎然,無不盛讚洛陽牡丹甲天下,劉禹錫有詩云:“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生動準確地描述了這一景象。
【九朝古都】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武周洛陽 隋唐故城 武則天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莊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洛陽的朝代數公認的是九朝古都,近年來有學者認為是13朝,或15朝甚至更多。
13朝加上了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後晉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但由於國際上對“夏商周斷代史”的結論之一“夏商”兩個朝代並不承認;西周和後晉也有不同意見所以史學界還沒有定論。
15朝加上了
西漢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民國 洛陽 1932年 這兩個時期太短,一般忽略。 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被稱為“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古都”的九指公認的九個朝代,也有人認為是多的意思,“十三朝古都”中的13指的是建都的朝代數量。特別注釋洛陽的歷史上的情況比較複雜,容易引起誤解。
1. 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這些朝代的都城從歷史縱向上看可能不只一個,洛陽是其中的一個。例如商就先後多次遷都,所以安陽、鄭州、洛陽都曾經是商的都城。其中安陽最為著名。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 中國部分朝代的首都不只一個。出於戰略上和經濟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例如唐,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是因為唐代統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故有“東都洛陽”之稱。雖然在影響和地位上不能和長安相提並論,但畢竟有別於一般的地方行政單位。
3. 洛陽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陪都,“一·二八”淞滬之戰和八年抗戰中,曾兩次遷都,前一次遷洛陽為“行都”,第二次遷重慶為“陪都”,南京作為中華民國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古都洛陽歷史】
一、夏都斟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位帝王。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
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
禹州,均離洛陽不遠。
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
斟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史記·夏本記》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斟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
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鑑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二、商都西亳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亳。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亳遷此,史稱西亳。 商都西亳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亳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莊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亳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亳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商志願,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亳。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凋明兩次都西亳,共 19帝,四百餘年。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亳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陽 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九鼎乃國家重器,遷在哪裡,就意味著在哪裡建都。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九鼎即遷在此邑。《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這個洛邑城估計不大。武王雖想定都洛邑但並未遷都,到了城王之後才遷都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所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便派召公,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鄏”。郟鄏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裡。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是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東局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莊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五、西漢初都洛陽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鑑》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多系關東人,不願意西遷。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六、東漢都洛陽 洛陽25年,劉秀在河北柏鄉稱帝,是為漢光武皇帝,同年攻開洛陽,定洛陽為都城。史稱東漢或後漢。光武劉秀又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東漢時期的洛陽,為天下名都,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其城址在現今白馬寺東側即漢魏故城遺址。東漢人公元26年劉秀始創,至公元220年協帝至,經歷了196 年。東漢有洛陽、許昌、長安三個都城。其中以洛陽為都的有165年,以許昌為都的有26年,以長安為都的有5年。在洛陽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殤帝、安帝、少帝(劉懿)、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劉辨)、獻帝14帝。
七、曹魏都洛陽 漢獻帝初平元年之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東漢王朝名存實亡。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逐漸形成。曹操在軍閥混戰和鎮壓起義軍時,勢力逐漸壯大,最後掌握了東漢的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陽,其子曹丕繼位。不久,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改漢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曹魏從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為止,以洛陽為都46年之久。歷經魏文帝、魏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共5帝。
八、西晉都洛陽 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接著重演曹丕代漢的把戲,迫使遭奐讓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西晉統一人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度的穩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物質財富有所增加。但統治者極端腐敗,晉武帝有姬妾萬餘人,花天酒地。賈皇后姿意淫樂,竟在大街上搶拉男子入宮為男妃。外戚王愷與大貴族石崇比富,令人吃驚。如此等等,終於釀成了“八王之亂”,歷時16年之久。洛陽遇到了嚴重的破壞。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壞了洛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北魏都洛陽41年,歷經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長廣王、節閔帝、安定王、孝武帝8個帝王。
十、隋朝建東都 公元604年,楊廣在長安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即位當年的年底,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總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正在江南巡遊的隋煬帝聽說之後,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軒。
十一、唐朝移都洛陽 公元618年,李淵建唐,都是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安史之亂之後,唐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唐朝時期,東西洋並重,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陽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後30餘年。
十二、武周都洛陽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聞名,14歲入宮,立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封為皇后。李治患高血壓病,武后參政決事。群臣並稱帝後為“二聖”。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皇嗣,自立為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神龍元年(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在病中被迫讓位給唐中宗李顯,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執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都城。
十三、 後梁遷都洛陽:天四年(907),唐哀帝禪位於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後唐遷都洛陽:後梁龍德三年(923),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後晉都洛:後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歷史名人】
以下歷史名人,或生於洛陽,或葬於洛陽,或長期生活於洛陽,或功業創立於洛陽。
史前伏羲:人文始祖,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出現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夏朝: 后羿,傳說中射日的英雄, 杜康:造酒祖師,在洛陽造酒。還有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商朝: 商湯,滅夏後稱為武湯,是商王朝的建立者。還有商初名臣:伊尹。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紂時,聚八百諸侯於孟津,周武王克商後,遷九鼎於洛邑。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稱周公。營建洛陽邑,在洛陽制禮作樂。 伯夷叔齊:勸阻武王伐紂,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周平王: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史稱周王朝為東周。
老子:道家的創始人。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孔子,魯國人,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傳有頭懸樑錐刺股發憤讀書之故事。致力於縱橫之術,先後遊說六國,勸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縱之勢。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還有被歷代商賈尊為鼻祖的白圭,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
秦朝: 呂不韋:秦國相國,史記中稱他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編《呂氏春秋》為秦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封地有河南洛陽十萬戶。
西漢:劉邦:劉邦稱帝,定都洛陽三個月,置酒洛陽南宮,與群臣論所以取天下之道。還有西漢名臣,賈誼、桑弘羊。
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東漢建立者。建都洛陽。25-57年在位。班超:出使西域,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固:投筆從戎修《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的斷代史。 蔡倫:造紙術的發明者,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張衡::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張衡在洛陽發明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還有東漢名將,馬援、竇憲等,東漢文學家,許慎、蔡邕等。
三國: 魏武帝曹操:死後被追封為魏太祖。曹操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家。 曹植(192-233)三國時期魏國的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洛神賦》是他賦中的名作。 曹丕,魏文帝。司馬懿,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國重臣。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後,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懿為宣帝。卒於洛陽。 關羽:蜀漢名將,忠義的化身,封建社會被尊為武聖,與孔子齊名,首級葬於洛陽。 此外三國時在洛陽的名人還有袁紹、董卓、呂布、司馬師、劉禪、鄧艾、鐘會、鐘繇、稽康、阮籍、馬鈞等 西晉南北朝 司馬炎,自立為帝,西晉的開國皇帝,建都洛陽。左思:致使洛陽為之紙貴。陳壽,楚著作郎,終御史治書,在洛陽撰《三國志》。 祖逖,聞雞起舞,志向宏遠。劉琨,西晉詩人,軍事家。還有西晉名將杜預,注《九章算術》的著名數學家劉徽,另外還有裴秀、石崇、綠珠、潘岳、桓溫等。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是北魏一位傑出的皇帝,實行了許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為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現了歷史上的北魏盛期。 還有檀道濟、高歡、蘭陵王高長恭等。隋朝 隋煬帝,隋代第二位皇帝,營建東都洛陽,開掘運河,修築長城,開闢馳道。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還有隋朝名將韓擒虎、賀若弼等。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唐朝的著名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難有比者,定東都洛陽一戰是其一生最光彩的一幕。稱帝後三次來到洛陽,共兩年時間。 長孫皇后,洛陽人,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后。 長孫無忌,字機輔,洛陽人,文德皇后之兄。好學,有籌略,佐太宗定天下,以功第一,封齊國公。玄奘:通稱為唐僧,古今以來,翻譯經典最多的,舍唐僧之外其誰焉。
武則天:自立為則天皇帝,國號為周,在洛陽稱帝,史稱“武周”。 狄仁傑:唐代名臣,不畏權貴,正直無私。民間有廣為流傳的狄仁傑破案(狄公案》一書。在西方可謂家喻戶曉。上官婉兒:是武則天文筆上的得力助手。唐玄宗李隆基:生於洛陽,玄宗在位年間,是唐代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開元年間曾都洛近十年。 王維:唐詩人、畫家。字摩詰。李白:曾三次到過洛陽,做了多首傳世名作,並與杜甫在洛陽相會。 杜甫,盛唐大詩人,長期生活於洛陽,並以洛陽為家鄉。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 吳道子:中國唐代畫家。被尊為畫聖。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張旭: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長期生活於洛陽。 顏真卿:創立書法上另一種的新風格,後宋代四大家的書法,皆受顏真卿筆法的影響,因此顏真卿算的上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一個承先啟後的人物。 葬於洛陽。 郭子儀:唐代著名的軍事家。白居易: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影響極為廣泛。晚年隱居於洛陽。葬於洛陽。劉禹錫,洛陽人,中唐詩人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長期在洛陽任職。 李商隱,長期生活於洛陽。杜牧,曾在洛陽任御史。還有與洛陽有關的名人有張說、許遠、元稹、孟郊、李賀、韋莊等五代: 朱溫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李存勖,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另外還有石敬瑭,滅後唐。建晉,建都洛陽。
宋代: 李煜: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 葬於洛陽。 趙匡胤,北宋開國皇帝。廟號太祖。洛陽人。 趙光義,宋第二代皇帝。趙普,北宋名臣。字則平。洛陽人。北宋名臣呂蒙正、富弼,洛陽人。司馬光:北宋名臣,史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曾在洛陽任西京留守,作《洛陽牡丹記》與《新唐書》。 邵雍:北宋哲學家。後居洛陽。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傑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葬於洛陽。 程顥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洛陽伊川縣人。程頤,北宋理學家、教育家。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程顥弟。還有很多歷史名人未選入,比如三國時在洛陽的名人還有袁紹、呂布、司馬師、劉禪、鄧艾、鐘會等 隋朝的王世充,獨孤皇后,單雄信等,唐朝名相姚崇,宋璟,李德裕等以上都是與洛陽關係密切的名人,可以說北宋以前的名人包括秦始皇漢武帝等絕大多數都來過洛陽。
【洛陽文學】
洛陽作為王都大邑,自然成為歷代騷人墨客彰顯才華的必趨之地;這裡有享譽中外的名勝古蹟,引得無數文人學者在此留戀沉吟;這裡有優美奇秀的自然風光,激發了不知多少詩人的神思靈感;這裡的牡丹花名甲天下、艷冠群芳,令無數文壇大家為之揮毫潑墨。這一切,都成為河洛文學繁榮發展的厚壤沃土。
先秦時期,《詩經·周南》中的大多數作品就產生於河洛地區,其中《關雎》幾千年來一直向世人傾訴著河洛人的綿綿情思。自古有曰:漢魏文章半洛陽,這足以說明河洛文學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
開封概況
開封是北宋時的國都,簡稱汴,現為河南省地級市,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中國中部,海拔69米至78米。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於開封,故稱“七朝故都”。開封與中國的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並稱七大古都,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學、開封大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開封教育學院。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是中原地區的重要旅遊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
開封市,古稱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但對中原地區而且對全國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日月如梭,歲月留痕,歷史上在開封建過都的有七個朝代。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據考證,五千多年前開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當時在這裡生活的人主要以農牧為主,過著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這裡居住的人進入奴隸社會。春秋時代,這裡是鄭國的地方,鄭國公在此築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開封。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此後,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局面,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那時的開封水運十分興隆,貫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當時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宋神宗時,由於宋朝開始導洛入汴水利工程,從汴口往西開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東西橫貫全河南省境內,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從開封向北,可通遼國的南京(今北京);從開封往西,經鄭州、西京、陝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經許呂、鄧州、襄陽、江陵,直達湖南和兩廣;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那時的開封是一個開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門類多、規模大、知名度高。久負盛名的歷代皇家寺院大相國寺、建於北宋供奉佛舍利的開寶寺鐵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觀之一的延慶觀、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台、興國寺塔、大雲寺塔、東大寺、古觀音寺、天主教河南總修院以及建於民國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寶珠寺等,宗教門類齊全。尤其是相國寺是開封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國許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如《水滸》、《西遊記》等,都曾編寫過有關相國寺的故事,歷經千年,至今香火不斷。
北宋開封的繁華盛景,除了文字記載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它像一部紀錄片,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八百年前北宋東京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風貌,成為後人研究北宋時各種社會風情和人文歷史的珍貴史料。在開封的歷史鏈條中,名人眾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顥、鐘嗣成、王延相等在開封寫下了各自的一頁。“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唱詞唱響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為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張伯行、虎門銷煙林則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近代又哺育了范文瀾、馮友蘭、尹達、鄧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
古都開封經歷了兵、火、水患,曾經失去了燦爛的色彩。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河南因地處上海、天津、漢口三個帝國主義侵略據點勢力範圍的交叉地帶,成為這三大據點的原料供給基地和外國商品傾銷的市場。開封是當時河南省的省會,首當其衝受到這種影響。抗日戰爭時期,開封被日軍占領,淪陷達七年之久,受到了嚴重破壞。現在開封城下13米共埋藏著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觀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開封一度沉寂過,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沉睡了很長時間,幾乎被人們忘卻。但時代的步伐也把開封驚醒了,這個歷史古都展現出了新的風采。開封水資源豐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稱,包公湖、楊家湖等許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動人傳說又開始在人們心中蕩漾起來。古代巍峨雄偉的宮宇殿堂經過精心修繕,形成了獨特的宋代特色。走進開封,耳邊是那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汴梁音韻,朱仙鎮的年畫,在明清時最盛,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齊名。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線條流暢,粗獷簡練,是中國木版套印藝術的珍品。開封的汴繡獨樹一幟,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絨彩奪目,丰神宛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成為國內外遊人必買的佳品。開封種植菊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時期就已經馳名全國,明清尤盛,綿延至今。“黃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來開封賞菊時親賦詩詞,留下“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在開封禹王台,至今還留有乾隆的詠菊詩碑。每到秋季,古城開封,秋風送爽,菊花飄香,到處繁花似錦,蔚為壯觀。“花以景襯,景以花容”,人們置身於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亂,香風十里動菊城。”如今煥發出新活力的開封享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繡之鄉”、“菊花之鄉”等美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