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大厝

鄭氏大厝

鄭氏大厝,即玉井坊,位於尤溪縣西濱鎮厚豐村,距縣城50公里,系清乾隆貢生鄭孔時,始建於清乾隆末至嘉慶中期(始建於1790年),歷時十餘年竣工。建築為歇山頂石木結構,坐北朝南,是一座三進式院落,風格豪華壯觀。主體建築由正厝、橫厝和左右壁舍所組成,占地面積4485平方米,一層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二、三層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共有108個房間。正厝三層,高達12.4米,均用碩大口徑杉木柱子支撐。整個建築布局合理,結構嚴謹,保存的十分完整。

200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國發〔2013〕13號)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氏大厝
  • 地理位置:尤溪縣西濱鎮厚豐村
  • 始建於:1790年
  • 占地面積:4485平方米
歷史簡介,建築結構,

歷史簡介

尤溪鄭氏大厝,即玉井坊,位於尤溪縣西濱鎮厚豐村,距縣城50公里,2001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國發〔2013〕13號)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稱“孔時公大厝”,系清乾隆貢生鄭孔時(1764-1856)歷時十餘年建成。系清乾隆貢生鄭孔時所建,所以,又俗稱孔時公大厝。玉井坊坐北朝南,主體建築為三進制懸山頂石木結構。整個建築群由一座正厝、一座扶厝、二壁舍、二廂房等組成,計108個房間。占地面積近4485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群平面呈長方形,由圍牆圈護。是集閩南、客家、江西建築風格為一體又極富個性的典型閩中鄉土傳統民居。建築功能十分齊備,有相對獨立的文武活動區、女眷生活區、賓客休閒區、財務檔案區、生活資料儲存區等等。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出入玉井坊只有一個大門和三個小門,具有較強的防禦性能。
鄭氏大厝

建築結構

正厝高大雄偉,三層結構,樑柱巨大,在福建省古民居中極為少見。正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五級台階,設垂帶、象眼。檐頂為弓形軒,出斗拱承托檁子與屋架。一層明間為議事大廳,穿斗結構,前部設隔架。後部的太師壁設莊嚴的神龕,神龕上的梨木窗鏤刻博物等紋飾,裡面祭祀鄭氏祖宗神位。底下橫擺一張黑色條案,供奉祭器、祭品。條案前是一張金絲楠木八仙桌。當年,在廳頭兩旁各站立一隻比肩大花瓶,大廳兩邊各排列五把金絲楠木太師椅和四張茶几。正堂里高懸三方匾額,“貽謀燕翼”是在玉井坊落成時,鄭孔時為其父所立;另兩塊分別是鹹豐五年(1855)和道光十二年(1832)御賜,內容為“五代同堂”和“操冷冰霜”。可惜這些匾額在“文革”時期被毀,現在所見均為仿製品。
二進走廊由通長二十多米的整條石板嵌邊,二堂立面的牆裙部分用石板條砌築,上部安裝著四組共36根竹節狀條石構成的柵欄式通透窗,“竹節”上的紋飾、圖案精雕細刻,生動活潑,極具自然雅趣。二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明間當中立四根顯赫的金柱,正後部設太師壁,壁兩側開門,供日常出入。一層的大小廳堂和走廊則由三合土夯鋪,土丹施色,至今依然紅亮油潤,光可鑑人。牆壁以石灰粉刷,抹灰面薄如紙張,堅固異常,甚至連稜角還保持完整,如同新工。正廳和二廳左右兩側的梁架上分別雕刻古龍、蝙蝠、丹鳳、花卉等圖案。二進內廳和邊廂走廊的窗花內容異常豐富,有文書印信、令箭鎧甲、獅子戲球、八仙獻壽、麒麟送子、文官武將、仕女稚童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正堂前檐軒頂木雕和扶厝一、二層大廳山牆和梁架雕花,採用了工藝複雜的鏤空雕手法,線條流暢,技法嫻熟,堪稱一絕。玉井坊屋脊鴟吻凌空,在天幕下傲視兩百多來的風雲變幻。門廳前空坪一對近十米高的嶄新石旗桿矗立在大門兩側,用今人的思維記敘老祖宗的榮耀,詮釋古人的價值和審美走向。
玉井坊在張揚古代建築莊嚴和肅穆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向人們適時展示她極具人性溫馨和柔美的一面。走進玉井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她撒滿陽光的門庭。門庭不在玉井坊的中軸線上,而是處於西南角,朝向也異於主體建築,從建築設計理念上營造陰陽媾和,剛柔互補,五行相生的理想的人居環境,以祈達到財丁兩旺、富貴雙全的良好願望。門庭重脊懸山頂,三架梁,面闊三間,進深三柱。中間是兩扇對開的紅豆杉大門,左右赭紅色的門牆中上部鑲嵌著秀麗別致的圓窗,如一雙會說話的明眸。整座門庭像一隻溫順的花貓趴在地上抬頭對人凝視。門框鑲嵌對聯,正面的外聯是“五色鳳毛新羽翼,百年龍馬舊家聲”;左右相向的內聯是“文章燦星斗,事業振乾坤”。門庭之側的圍牆內挨著一座炮樓,跨入大門,只見高聳的炮樓拖著冰冷的陰影,投在門庭後的空坪上,像一塊大大的舊傷疤,似乎隱藏著玉井坊的秘密。空坪不遠處就是門廳,遞上名帖,門房就入內通報主人了。門廳正對面帶有照壁性質的南牆砌牆帽重脊,牆中央大書一個黑色“福”字,旁書一聯“坐對賢人語,家藏太史書”。門廳兩側屋頂的擋濺牆彩繪中分別嵌進“學忠孝事”、“讀聖賢書”等文字。正厝正堂三層東西花樓窗額上分別橫書“文章華國”、“書禮傳家”。內容雖說落俗,但明白曉暢,直截了當表明五千年文明古國百姓的生活態度,毫不掩飾主人的崇儒風尚和精神追求。
古代民居通常會在門廳正門兩側蹲踞一對威武的石獅子,在玉井坊卻讓位給兩隻青綠色的馬鞍形石門枕。門枕雕刻的圖案,一邊為“鶴壽松齡”,另一邊為“竹鹿同春”,古樸大氣,有漢代磚雕的風格。進入門廳,是一塊由兩道舒展的內牆圍成的半月形空坪,猶如一位慈祥的母親站立在門廳中央,面向正厝,張開雙臂擁抱二堂。森嚴的深宅大院,恰到好處地展露了母性的溫情。
鄭氏大厝鄭氏大厝
玉井坊有個十分奇特的現象,就是大小十八個客廳沒有依照主體建築同一坐北朝南,而是朝向各異,無序可循。據說,在嘉慶七年(1789)的一個夏日夜晚,鄭孔時與一夥年輕人結伴到農田裡捉泥鰍。是日,四野闃靜,月朗星稀,涼風習習。突然,鄭孔時看見遠處一丘水田中央水花翻卷,祥光籠罩。他急忙趨前,只見一朵朵蓮花從水底緩緩上升,在水面上安詳地開放,芳香襲人。他被眼前的奇異景象驚呆了,立即從火把中抽出一根竹竿,插在蓮花盛開的位置。翌日,鄭孔時再去那塊田裡察看,豈料,昨夜蓮花了無痕,就是具體的位置也無法確定了,因為田野里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竹竿。當年,鄭孔時就在這塊農田裡開始營建玉井坊,歷時十餘年才告竣。為了得到風水正脈,又苦於無法確定水底蓮花的確切位置,才有了不同朝向的十八廳。
厚豐鐘靈毓秀,地靈人傑,自古就是人文薈萃之地,素有“書林”的美譽。單單從玉井坊就走出了二位進士,十二位文秀才,二位武秀才。歷代取得功名者可以站成長長的一列,其中鄭亦泉蒙欽命福建省提督全省學政陳科試,以明經取進士,民國初年又被選舉為省議會議員。他的一首題十三都更鼓潭詩云:夜深何處鼓頻投?豈是兒童伐未休。莫謂山林無報曉,溪聲也作當更籌。從中可以看出鄭亦泉是個頗具才情,風趣灑脫的人,比他的老祖宗鄭孔時多了幾分書卷氣。
可惜這樣一位讀書人,去當什麼議員,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那年冬天,鄭亦泉因為夫人臨產,從福州返鄉。船到尤溪口靠岸後,他就讓隨行衛隊回省府復命,隻身回到玉井坊。匪首阿誕探聽到這一訊息後,一場蓄謀已久的悲劇拉開了罪惡的帷幕。阿誕認為官老爺就是附在百姓身上的吸血鬼,個個脂肥膏厚,要給他放一放血。於是,限令鄭亦泉五天之內送袁大頭三千塊到匪窩。鄭亦泉對這種宵小行為置之不理,棄置腦後。一天夜裡,匪徒包圍了玉井坊,要鄭亦泉如數交錢,否則,火燒玉井坊,血洗厚豐村。雙方僵持到下半夜,鄭亦泉掂量再三,為了保護祖宗的基業,為了黎民免遭塗炭,就孤身提著燈籠從玉井坊西側小門走出來。匪兵高喊:“把燈籠舉高一點!”鄭亦泉依言照辦,燈光照亮了他大義凜然的面孔。誰曾料到,當土匪阿誕確認走出來的就是鄭亦泉時,摳動了冰冷的扳機,鄭亦泉一槍斃命。
再次凝視門庭旁的這座炮樓,一股徹骨的寒氣在滋生,很可能,這座炮樓就是那場血案之後的衍生物。嘉慶年間,人們還享受著康乾盛世帶來的溫暖,社會穩定,沒有必要給民居附帶蓋一座礙眼的炮樓。玉井坊圍牆的牆基都是用規格劃一的菱形石塊砌築,而炮樓牆基採用的毛石大小不一,從這一點也可以判斷,炮樓不是玉井坊同時期的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