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霖,又名恨污,1913年生於貴州省紫雲縣板當街大場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德霖
- 別名:恨污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貴州省紫雲縣板當街大場壩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49年11月11日
- 職業:革命志士
- 畢業院校:板當國小
- 信仰:共產主義
1930年,鄭德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板當國小後,因家境貧寒,無力升中學。經老師推薦,留在板當國小任教,講授《國文》和《歷史》。不久其父病故,家庭生活更加艱苦。他除教書外,也同當地農民一樣,兼造棉白紙,利用寒暑假到安順、貴陽等地出售,以補生計。
1940年冬,鄭德霖結識了地下黨員袁克勤、姚榮顯等人,了解到共產黨的全民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這使一直苦於報國無門的鄭德霖受到鼓舞,好似在黑夜裡看見了民族復興的曙光。他堅信只要堅持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就能收復失地,趕走日本侵略者。從此,他更加積極地從事救亡工作,並把宣傳活動由學校擴展到農村。他衝破反動勢力的阻撓,發動部分學生和社會青年,在板當街上和附近村寨進行抗日宣傳,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唱歌演劇,動員廣大農民投入抗日救亡洪流,使得這僻野山區也響起了抗戰的呼聲。
1941年,鄭德霖任板當國小校長,他改變舊式教學方法,強調對學生進行科學與民主教育,灌輸為振興國家而學習的思想,把講授課本知識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啟發學生的民族自尊感。他常向同學們介紹岳飛等民族英雄的悲壯事跡,講述我抗日軍民浴血奮戰的故事,頌揚古今仁人志士為捍衛國家民族尊嚴而捨身成仁的高尚行為。他長於辭令,且深富感情,每當講到悲壯處,感情激動,愛國之心溢於言表,使同學們激憤不已,聲淚俱下,在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了抗日救國的種子。
鄭德霖任板當國小校長後,因事常到紫雲,先後結識了中共地下黨領導成員張恆茲、胡博,地下黨員黃松鶴等人。在黨組織的啟發引導下,他看了許多革命書報,做了一些社會調查,看到了農村中不斷加劇的土地兼併和兩極分化,深切體會到農民所承受的種種困難,認識到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是造成民困國貧的根本原因,改革現實社會的願望愈加強烈。
1946年初,正當全國人民以喜悅的心情歡慶抗戰勝利之際,蔣介石不顧國家民族的休養生息,玩弄和談陰謀,積極準備發動內戰。安紫邊區黨組織針對當時形勢,決定將黨的活動重點轉向農村,在安順、紫雲、長順邊區積蓄髮展力量,建立軍事活動基地,作好武裝鬥爭的準備。黨組織還商定,由胡博負責開闢這一區域的工作。
胡博到板當後,會同鄭德霖在紫雲與長順兩縣結合部進行革命串聯。兩人常在一起討論時局,學習革命理論,暢談未來的光明前景。
使鄭德霖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進一步看清了國民黨的腐朽及反動,決心在黨的領導下,走工農革命的道路,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於是,他按照地下黨組織的部署,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及影響,往來於紫雲縣的克混、小牛場、羊場及長順縣的交麻、營盤等地,遊說革命,分頭串聯,發動民眾,聯絡人槍,組成游擊隊。
是年8月,鄭德霖參加了地下黨領導人張恆茲召開的乾橋會議。此時,蔣介石已公開撕毀和談協定,發動全面內戰。為對抗國民黨的內戰政策,會議商定在紫雲與長順兩縣交界處的克混、交麻一帶創建根據地,開展反蔣武裝鬥爭,並指派胡博、鄭德霖負責組織領導工作。
鄭德霖肩負組織重任,以板當國小為據點,發動當地造紙工人和貧苦農民,組織抗兵抗糧抗捐,秘密籌組革命武裝。是時,國民黨為加緊內戰,不顧百姓的死活,加捐加稅,抽丁要糧進行敲骨吸髓的榨取,造成赤地千里,災民遍地,人民仇官思亂,一經反動,競相組織起來。一天,保長曠方園聲稱:“上方有令要壯丁。”強行抓走造紙工人徐文彬。鄭德霖當即鼓動60多人,提著棍棒,將曠方園捆至鄉公所評理,鄉長於行道迫於眾怒,將徐文彬放回。鄭德霖利用這次事件宣傳教育,在板當組織了30多名地下武裝人員。他還會同韋慶文(布依族)等人,在邊界兩側廣泛動員民眾,號召進行“三抗”,組合民間槍枝,開創了鬥爭的有利形勢。到1947年秋,發展了170餘人槍的武裝力量。
1947年7月,地下武裝以哥老會“聚義”為名,在板當街上召開了有100多人槍參加的會議,提出“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建立新中國”等口號,動員民眾推翻國民黨的統治,拉開了克混武裝鬥爭的序幕。這次會議,起到了宣傳鼓動民眾的作用,但也引起了紫雲縣反動當局的驚慌。縣副參議長於克伍一面呈報上司,要求火速派兵鎮壓;一面調集紫雲4個鄉的兵丁及地主惡霸武裝進駐板當,妄圖吃掉革命力量。鄭德霖也在板當集結武裝,做應戰的準備。這時雙方荷槍實彈,日夜警戒,形成對峙局面,氣氛甚為緊張。10月中旬,鄭德霖趕到白泥田,參加由張恆茲與胡博召開的緊急會議。由於板當地處交通要道,敵人兵力較多,不宜硬拼,會議決定放棄板當。11月下旬,鄭德霖率部撤到克混,開始了克混地區的武裝割據。
克混及交麻地區位於紫雲、長順、羅甸3縣交界處,方圓百餘華里,山高林密,交通閉塞,少數民族占一半以上。當年紅軍長征路過這裡,傳播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影響深遠,各族人民富於反抗精神。
鄭德霖到克混後,根據地下黨的指示,宣布建立克混革命根據地,正式組建工農革命軍游擊大隊,鄭德霖任大隊長,胡博任黨代表。下編4箇中隊,分別由韋慶文(布依族)、王寬福、楊順堯(布依族)、鄭德厚任中隊長。游擊隊派出警戒,在各關隘路口設崗布卡,準備迎擊進犯之敵。為了充分動員民眾,他走遍了山區的村村寨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講解工農革命的道理,組織民眾進行“三抗”(抗兵、抗糧、抗捐),響亮地提出“打倒國民黨,建立新中國!”“跟著共產黨走,窮人坐天下!”“抗兵抗糧抗捐,迎接紅軍大部隊到來!”等口號。割據區域廢除了國民黨的保甲制度及一切政令,不抓兵,不納糧,不派款,人們歡呼雀躍,皆大歡喜,齊說“紅軍部隊又來了”,稱之為“鬧紅城”。
游擊隊在鞏固克混割據區的同時,不斷出擊敵人。曾擊斃惡霸分子班慶昌,襲擊紹周鄉的反動武裝及海子鄉民代表譚瑞芝,截獲國民黨的官鹽馬隊,伏擊紫雲縣副參議長於克伍等。一時聲威大震,國民黨的兵丁不敢涉足一步。這時紫雲城雖劍拔弩張,但在割據區內秩序井然,民眾無兵款之憂,揚眉吐氣,吸引了許多窮苦百姓。游擊隊發展到200多人槍,活動區域擴大到紫雲邊界兩側的10多個鄉,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克混游擊隊的革命活動,使敵人驚恐萬狀。國民黨貴州省保全司令部特派5縣聯防辦事處主任黃炳榮和保四團委員親赴紫雲,召集紫雲縣黨政軍及地方反動頭目和5縣的代表開會。經過策劃,調集保全團隊及地主武裝1000多人,組成“清剿軍”,於1948年2月29日(農曆正月二十日),分兵4路撲向克混,開始了血腥大鎮壓。
面對敵軍攻勢,鄭德霖率領游擊隊分頭阻擊,奮起抵抗,展開了反“清剿”的鬥爭。先後在爛壩關、塘坎、打臥等地與敵發生激戰,終因敵眾我寡,放棄了正面接觸,退入崇山峻岭。敵軍進入克混地區,採取“駐地清剿”的方法,占據大小村寨,遍設崗哨,挨戶搜查捕人,瘋狂迫害支持過游擊隊的民眾和積極分子,弄得十室九空,民眾大受其害。
鄭德霖率部隱入密林後,利用敵軍人地生疏的弱點,與敵展開了游擊戰,夜出晝隱,四處遊動誘使敵軍深山峽谷中疲於奔命,而後伺機予以打擊。一次,鄭德霖帶40多名游擊隊員用火力堵住打壤關口,將保四團30餘人壓在半山腰上,進退不得,只是用機槍向關口瘋狂掃射,幾次試圖攻關未成,直到敵援兵趕來,游擊隊方才撤離。又一次,敵兵數十人搶劫老百姓東西,正在天星橋裝船過河,民眾哭聲震天。鄭德霖帶少數隊員山頂路過看見,當即怒不可遏,命令隊員向敵開火。敵兵不知虛實,亂成一團,倉皇逃竄,1匪兵在慌亂中落河淹死。另一次,鄭德霖帶領10多名隊員,黑夜摸進關門寨,準備潛入奪取敵人槍枝,因敵警戒甚嚴,無法進寨,打了幾槍就走,使敵徹夜不得安寧。
在大股敵軍壓境的情況下,游擊隊頑強戰鬥,以少敵多,抗擊敵人的“清剿”。經過大小7次戰鬥,堅持半個多月。2月末,鄭德霖在桃子沖召開游擊隊領導骨幹會議,分析了敵我形勢,認為敵我力量懸殊,無法擊退敵人的進攻。為保存革命力量,決定游擊隊化整為零,分散隱蔽,等待有利時機。會後游擊隊員有的轉為地下,有的轉移出境。
鄭德霖在安排好游擊隊分散隱蔽後,帶領少數人由交麻出走,在惠水縣三都和羅甸邊陽一帶活動,繼續遊說革命,聯絡了那裡一些反蔣力量。不久,他得知安紫邊區地下黨遭到嚴重破壞,張恆茲等人被捕,胡博出走畢節,他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這使他感到苦難。
是年6月,為了尋找黨的領導,他不顧國民黨發出的通緝令,只身前往雲南,結果毫無所獲。他準備重反三都,當他風塵僕僕地行至惠水縣斷杉時,即被軍統特務跟蹤,當天夜裡,在一個小客棧內被捕,次日轉押至貴州省保全司令部模範監獄。在獄中,任憑敵人酷刑煎熬,百般折磨,他抱著誓死的決心,怒目而視,一言不發,使敵人無可奈何。
1949年11月11日,鄭德霖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貴陽南郊馬家坡,時年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