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市樹

鄭州市市樹

鄭州市市樹(即:法桐)是河南省鄭州市的城市形象代表。

2007年12月,經鄭州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2次會議審議通過,決定:懸鈴木(法桐)為鄭州市市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州市市樹
  • 確定時間:2007年12月14日 
  • 所屬城市:河南省鄭州市
  • 市樹名稱:懸鈴木(法桐) 
發展歷程,別名溯源,植物名片,生態習性,管理養護,

發展歷程

鄭州種植法桐的歷史是從1951年開始的,市政府下文,人均兩棵,保種保活。
195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從開封市遷入鄭州市,為適應省會城市發展,市區大面積綠化,又種植了一批法桐。
鄭州市市樹
鄭州市市樹:法桐
1956年春天,鄭州市全市人民義務植樹,先後在金水路人民路花園路、經五路、經六路、緯一路、緯二路、政一街、政二街等道路兩旁大量種植法桐。
1959年12月,全國綠化工作會議在無錫召開,鄭州被評為全國綠化單位,從此,鄭州有了綠城殊榮。
法桐成為鄭州市市樹是在2007年
2006年12月19日,鄭州市開始全民投票評選市樹活動,市樹評選成為本市市民茶餘飯後談論最多的話題。參加活動的有個人、有情侶、有家庭,還有團體,他們通過廣場上的投票箱、手機、網路,熱情又鄭重地寫上自己摯愛的樹種,甚至親自來到市園林局送上選票。
2007年5月29日,在市園林局召開的市樹評選專家評審會上,專家們一致推舉法桐作為鄭州市市樹。
2007年12月14日,經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32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懸鈴木(法桐)作為鄭州市市樹的決定。

別名溯源

三球懸鈴木的葉子似梧桐,誤以為是梧桐,而“法國梧桐”也並非產在法國。17世紀,在英國的牛津,人們用一球懸鈴木(又叫美國梧桐)和三球懸鈴木(又叫法國梧桐)作親本,雜交成二球懸鈴木,取名“英國梧桐”。因為是雜交,沒有原產地。在歐洲廣泛栽培後,法國人把它帶到上海,栽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一帶作為行道樹),人們就叫它“法國梧桐”,人云亦云,把它當作梧桐樹了。

植物名片

法桐作為世界著名的四大行道樹之一,因為其生長快、遮蔭大、耐修剪、抗病蟲害、抗污染、抗酸鹼能力強,且耐旱、易繁育的優良特徵,而被世界各地廣泛套用。公元401年,印度高僧鳩摩羅什到中國傳播佛教,攜帶三球懸鈴木,種植於西安附近的戶縣古廟前,至今尚存樹幹得有4人才能合抱,這是中國最早引種的法桐樹了。
鄭州市市樹
鄭州法桐
法桐,又名懸鈴木、筱懸木、淨土樹,系懸鈴木科落葉喬木。法桐葉稠枝翠,婆娑多姿,多用作行道樹。盛夏酷暑,法桐濃郁的樹冠恰似遮陽傘,蔽翳驕陽,蒸發水汽、增濕減熱,降溫祛暑,使環境變得陰涼雅靜,減少行人炎熱之苦。有些地方稱它為“祛汗樹”,可謂名副其實。更是給市民出行提供了涼爽。尤其胸徑超過50cm的大樹法桐更是給市民出行提供了涼爽,成了鄭州城市的一張名片。

生態習性

喜光,喜濕潤溫暖氣候,較耐寒。適生於微酸性或中性、排水良好的土壤,微鹼性土壤雖能生長,但易發生黃化。根系分布較淺,颱風時易受害而倒斜。抗空氣污染能力較強,葉片具吸收有毒氣體和滯積灰塵的作用。本種樹幹高大,枝葉茂盛,生長迅速,易成活,耐修剪,所以廣泛栽植作行道綠化樹種,也為速生材用樹種;對二氧化琉、氯氣等有毒氣體有較強的抗性。

管理養護

法桐樹的栽植最佳時間是春季3月份,掘苗根系要保證不低於胸徑的10~12倍。胸徑5cm以上的大苗移栽,為確保成活,減少樹體蒸騰,栽前可在3~3.5m高處定乾,把以上枝條全部抹去。鋸口塗防腐劑。栽後立即澆透水1遍,然後每隔7 天澆1 次,澆足澆透,連澆3~4遍,澆後中耕、鬆土。秋季每株施有機肥50~75kg,踏實、澆水,樹幹基部培土進行防寒越冬。如此精細管理,成活率可達98%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