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全文
1鄭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3—2035 年)公布版
一、 規劃定位本規劃是落實國省和鄭州城市發展戰略、促進經濟和城市發展方式轉型、滿足人民民眾迫切需要、最佳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解決大城市病的頂層設計和綱領性檔案;是指導推進全市城市更新重大項目、分區分類推進更新行動、實施更新單元化治理的重要依據;是向上承接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求,向下指導城市更新片區規劃、更新年度計畫、存量地區詳細規劃和項目實施方案編制的重要檔案。本規劃對鄭州全市城市更新工作進行全局性、系統性安排,落實上位戰略要求,明確城市更新目標、策略、空間布局和分區分類指引,制定重大行動部署,提出更新工作組織、配置政策機制和實施模式,引導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有序開展。
二、 規劃原則以人為本,有機更新。文化引領、創新驅動。著眼全局、分類施策。2重點突破、滾動實施。政府主導、多元推動。守住底線、穩步推進。
三、 規劃範圍與期限本次規劃範圍為鄭州市主城區(即惠濟區、金水區、管城回族區、二七區、中原區、鄭東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區域內的現狀建設用地。本次規劃期限為 2023—2035 年,近期到 2025 年,遠期到 2035 年。
四、 現狀問題與短板1.城市建設現狀問題結合城市體檢結論,總結鄭州城市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產業活力不足,老城區退二進三導致產業空間受限、產城關係失調,職住分離和鐘擺通勤較為明顯;創新集聚區創新氛圍不足;寫字樓空置率較高;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僅處於國家級開發區中游。
二是中心能級不強,城市消費能級和活躍度整體不高,缺乏高能級、高品質和高知名度的核心品牌商圈;傳統商圈業態品質有待升級;缺乏強有力的創新中心。
三是文化特色不彰,歷史文化遺存活化利用不足,缺乏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及地標場所。
四是空間品質不優,單中心格局仍然突出,老城功能過度集聚、開發強度過高,新城人氣活力相對不足;城市整體空間秩序感不強,藍綠空間與公共空間尚未形成體系;城市公共空間品質不高,綠色出行體驗感不足,市民出行“最後一公里”不便利。五是安全韌性不足,防洪排澇仍需提升,居民改善呼聲較大;交通疏解能力不足,道路網密度不高;軌道交通與城市通勤需求不匹配。六是民生服務不均。老舊小區基礎類改造即將完成,完善類、提升類改造難以兼顧;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存在設施不足、密度過大、空置率較高等問題;各級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不均衡;完整社區達標率不及 10%。
2.城市更新工作短板近年來鄭州市城市更新工作快速推進,在開展城市體檢、建立工作機制、完善政策體系、推進更新實踐等方面成效顯著。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城市更新工作運行體系尚不完善,整體統籌性有待加強。城市更新工作尚未形成系統性的規劃體系,工作組織協同性不足,更新項目選擇重經濟效益輕社會綜合效益,亟待加強整體性統籌。
二是已有更新政策體系尚不健全,深層次政策瓶頸仍有待突破。目前鄭州城市更新政策體系建構尚處於起步階段,技術導則、操作標準等有待完善,對產權、用途、配套等關鍵問題的政策支持不足,已有政策的適用性、可操作性仍有待驗證。
三是更新實施模式較單一,社會主體參與不足,激勵機制仍有待探索。目前城市更新實施模式以政府主導為主,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較4弱,多元化社會主體參與不足,多主體協同共治的制度體系尚未有效建立。四是更新資金籌措與平衡難,以財政資金為主的模式難以為繼,投融資模式與渠道有待拓展。城市更新資金需求大,以財政資金為主的更新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更新投融資方式有限,模式和渠道亟待創新拓展。
五、 城市更新目標與思路
1.城市更新目標以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為導向,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探索與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相契合的漸進式、可持續城市更新道路,促進高質量發展,營造高品質生活,推進高水平治理,建設現代化國際創智活力之都,提升城市競爭力、活力和魅力,營造高品質中原幸福宜居家園,提升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過城市更新實現經濟繁榮有活力、空間高效有秩序、環境精緻有魅力、民生幸福有品質、安全韌性有保障、治理包容有溫度。
2.城市更新工作思路抓亮點,強動力,提升城市核心戰略功能,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落實鄭州城市核心戰略定位要求,面向存量時代“創新驅動、消費升級、文化賦能、開放聯通”四大趨勢,聚焦重點戰略地區更新提質。以精品場景營造為主線,塑造城市品牌地區、激活城市動力,提升城市核心戰略功能,有5力支撐“四高地、一樞紐、一重地、一中心”建設。抓痛點,惠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面向人民“住有宜居、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行有暢道、游有樂所”等美好生活需要,聚焦老百姓急難愁盼的突出民生短板問題,強化住房、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強弱項,營造美好生活家園,打造優質社區生活圈,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抓特點,樹樣板,踐行場景營城更新模式,探索鄭州城市更新特色示範道路。對標國家創新高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家製造業高地、國家開放高地、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重地及民生幸福城市等發展目標,契合鄭州產業結構升級、服務業態升級及創新人群多元化需求,營造新空間,引入新產業、促進新消費、運營新模式,重塑城市生活。以重點地區空間場景營造和重點領域補短板強弱項為突破口,打造精品實踐樣板地區,推動城市更新見真章、見實效。立足鄭州城市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特徵和發展條件,針對性探索適合“新一線”超特大城市、中部地區省會城市和中原歷史文化名城特點的城市更新創新道路和示範模式。
六、 城市更新對象與方式
1.城市更新對象本規劃所稱城市更新,是指通過整治提升、改建完善和6拆除重建等方式,開展城市空間形態與功能的持續完善和最佳化調整,達到城市空間重塑、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環境改善、城市文化復興、生態環境修復、經濟結構最佳化、安全隱患消除等目標的相關活動。注重存量老舊空間更新改造、新區低效空間最佳化提升和專項設施提檔升級並重。城市更新對象具體包括以下類別:
1)建設標準較低、基礎設施老化、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危舊房屋、老舊小區、城中村等,以提升居住品質、完善服務配套為導向;
2)土地利用低效、功能不完善以及與規劃定位不符的老舊廠房、倉儲、市場、樓宇、產業園區等低效或者閒置用地、建(構)築物,以盤活低效資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
3)環境品質不高、吸引力不足的老舊街區、歷史文化街區、標誌性建(構)築物等,以提升城市風貌、強化特色魅力為導向;
4)環境品質不高、人氣活力不足的綠色空間、濱河空間、生態廊道等,以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增強人氣活力為導向;
5)致力於補短板強弱項、提升城市功能的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城市交通體系、智慧城市建設等;6)致力於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安全韌性水平的綜合防災減災、公共安全設施建設等;
7)經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城市更新對象及相關項目。
2.城市更新方式城市更新方式包括整治提升、改建完善以及拆除重建等。基於更新對象現狀情況、上位規劃要求和城市綜合發展目標,貫徹落實有機更新理念,避免大拆大建,以整治提升、改建完善為主要更新方式,謹慎選擇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整治提升。指的是在不改變建築主體結構和空間整體格局的前提下,通過建築保留修繕、局部整治、建築物功能置換,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築立面改造、景觀環境整治等方式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改建完善。指的是通過局部拆建、改擴建、加層改造、地下空間改造、設施加建或改建等方式,最佳化或改變建築使用功能,提高或降低土地利用強度、擴展空間使用用途、完善服務配套設施、提升空間環境品質的更新改造活動。拆除重建。指的是在整治提升、改建完善難以實現城市功能與環境改善的情況下,對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築危舊、不符合城市發展要求的建築進行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
七、 城市更新策略圍繞“抓亮點,強動力”,提出產業提質、消費升級、文化彰顯三大策略,提升城市核心戰略功能,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圍繞“抓痛點,惠民生”,提出韌性提升、人居改善、8環境最佳化三大策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民眾美好生活需要。
1.盤活低效產業用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順應工業 4.0 升級和創新回歸都市大勢,對標國家創新高地、國家製造業高地和中部地區現代服務中心目標,盤活主城區存量資源,重點保障戰略性、支撐性的實體產業空間需求。保護主城區製造業空間底線,推動存量工業用地更新提質。大力推進工業區塊線內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為高端製造業、高成長性企業和重大產業項目提供空間保障;引導工業區塊以外低效工業用地轉型升級,在不影響規劃實施的情況下更新提質,保障產業發展和科研創新需求。推動低效樓宇提質增效,提升樓宇品質和效益。按照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加強空置樓宇升級改造,為高能級產業落位提供空間載體;推進老舊樓宇節能低碳改造,加快清潔能源、節能技術套用,打造綠色低碳樓宇。積極推進老舊廠房、倉庫保護式更新再利用。老舊廠房分布密集、規模較大的華山路沿線、京廣鐵路沿線兩大片區,加強區域整體活化利用,打造為集工業文化展示和新經濟孵化為一體的產業片區;其他零散的老舊廠房和倉庫,鼓勵引入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功能複合。有序推動低端市場疏解升級。結合商貿市場提質相關計畫,逐步推進市場外遷提質,騰退空間優先用於發展新型產9業;逐步推進商都路-鄭汴路低端建材市場更新提質,為高能級的國際商貿流通服務產業預留空間。靈活保障創新空間多元供給。重點挖掘高校園區、產業園區周邊存量資源,通過城市更新布局創新轉化平台、創新園區、孵化器等高能級科創載體,培育環校型創新街區和園區型創新街區。
2.重塑中原商都魅力,打造國際消費城市立足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目標,推動傳統商圈升級改造,著力打造國際消費地標,推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場景的消費體系,重塑中原商都魅力。打造國際消費地標,提升消費國際化水平。深挖“天地之中、華夏之源、功夫鄭州”文化符號,著力打造 2 處以上具有國際潮流引領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國際消費核心區。重點提振二七商圈,打造國際一流旗艦消費勝地,盤活低效閒置商業空間,發展新業態、新經濟、新場景,促進消費升級,聯動周邊營造無界共享的活力街區,持續導入國際時尚潮流的新生活方式和多元場景,打造國際時尚消費核心區。完善城市商圈體系,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培育建設面向區域、服務全市的城市/區域級消費商圈,完善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商業服務圈,逐步構建層級完善、布局高效的商圈體系。推進“商業+”特色消費街區建設,營造多彩體驗場景。依託現狀資源基礎,塑造可感知、重體驗的多元消費場景,提升魅力、吸引力和消費活力。出台特色消費街區評選與獎勵制度,鼓勵各區申報創建,並逐步向全市推廣。
3.再展千年商城風采,文化引領傳承創新聚焦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建設目標,再展具有商城魅力、鄭州特色的城市風采,打造可感知、能體驗、有溫度的文化空間,激發老城復興新活力。推進商城遺址整體活化,擦亮千年商城新名片。保護古城城垣遺址、“十字街”城市軸線和傳統街巷格局,嚴格保護現有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延續和恢復歷史城區傳統風貌。落實鄭州文化中軸線的理念,以“六大文化街區”為抓手,營造“文-商-旅-景-城”共生融合的新場景,打造景城一體的城市活力中心,塑造 3600 年商城名片。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打造特色文化魅力空間。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和風貌區保護與有機更新,聯動周邊集中資源打造 5 處文化魅力區、5 處文化魅力節點;推進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整體保護和綜合提升,打造滎澤故城特色文化魅力區;加強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在最小干預前提下合理改造成文化展示、文創辦公、特色民宿、休閒商業等功能。造市井生活風情區,承載城市煙火風情。遴選地域特色鮮明、生活氛圍濃厚的街區,植入契合片區氣質的功能業態,11營造展現鄭州印記、市民生活的可感知、可體驗的特色化市井生活場景。
4.加強安全風險防範,建設智慧韌性城市持續提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構建抵禦重大風險隱患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完善防災減災空間布局與設施配套建設,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和智慧社區建設,完善智慧城市災害預警和應急機制,增強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完善雨洪防護體系,加強城市內澇治理力度。完善雨洪防護體系,加強河流防洪工程提標改造,消除防洪隱患,補齊防汛薄弱環節;提升內澇治理能力,加強道路雨污分流改造、排水乾管建設、積水點治理;全域推進海綿城市改造提升,持續推進老舊建築與老舊小區海綿城市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應急救援水平。依託城市更新完善建成區抗震、防洪、消防、人防等綜合防災體系;統籌城區公園廣場、學校、文體場館、交通場站及地下車庫等存量資源,開展就地就近、分級分類疏散通道和避災場所改造;開展社區防災能力及潛在風險評估,健全“平災轉換型”社區生活圈設施,推進韌性社區建設;完善綜合防災監測平台建設,提高風險研判預警能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智慧型感知體系、智慧型化套用體系,搭建可視化城市規劃管理平台,實現全要素精細化治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構建全面感知、實時映射、智12能計算、智慧治理全周期數字城市運行體系。結合城市更新,適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地區內交通設施、市政設施、高層建築等設施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
5.加強人居環境建設,打造美好宜居家園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增進民生福祉,推動人居環境品質提升,不斷改善居住條件,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締造美好生活空間。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2025 年基本完成 2000 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穩中求進、積極穩妥地統籌三環以外城中村改造,將城中村改造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相結合,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做好可持續運營。強化設施系統承裁,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加強政策性住房供給,探索將空置商務樓宇、安置房、城邊村及有條件的問題房屋盤活為政策性住房。補足公共服務設施,結合城市存量土地資源整備布局落實城市級、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結合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統籌補足 15 分鐘生活圈設施,有序推進完整社區建設,十四區期間全市完整社區比例提升至 30%以上。開展市政設施隱患排查專項行動,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市政設施有機更新和複合化利用。補足交通設施短板,打通斷頭路、丁字路,完善路網體系,利用老13城區居住區空地、地下空間、立交橋下等閒置地段挖潛泊位資源,增補加油站、充電樁(站)、加氫站等設施。推動軌道周邊用地開發,合理引導軌道周邊地區商業、商務、公共服務、文化娛樂等公共功能用地比例,促進土地混合複合使用和立體化開發。6.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創造豐富體驗場景重塑鄭州綠城形象,打造宜人化綠地空間,以城市軸線、濱水廊道、城市綠道、鐵路綠帶為抓手,最佳化城市綠地骨架,串聯美好生活新場景;完善城市綠地體系,見縫插針提升小微空間,為市民提供家門口的休閒綠地。突出軸帶統領,強化城市空間整體秩序。塑造“中原路-人民路-金水路-鄭開大道,中原路-東西大街-鄭汴路-商鼎路-鄭汴物流通道”東西金軸,“花園路—紫荊山路—紫辰路”南北銀軸的空間骨架;依託金水河、賈魯河、索須河、東風渠、熊耳河等河流推進濱水風情帶建設,聯動兩岸老舊市場、老舊廠區等更新資源,強化商業、文化、休閒、創新功能,打造更有溫度和魅力的風景線。推進濱水、沿路慢行系統聯通,推進三環內林蔭街道改造,打造可體驗的慢生活空間。推進京廣鐵路、隴海鐵路兩側 50 米防護帶內非法建築騰退,建設“鐵路+綠道+節點綠地”的城市綠契,打造可閱讀的鐵路記憶。實施塊點激活,促進公共空間均好便利。利用更新資源14騰退空間補足綠地覆蓋率不足區域內的公園綠地,實現主城區 300 米見綠 500 米見園。以繡花功夫加強小區里、街角處、橋底下等小微空間營造,打造家門口的精緻空間。
八、 城市更新空間指引1.更新分區引導立足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戰略導向,以最佳化空間結構、盤活存量空間、提升發展品質為重點,實施差異化更新策略,深化落實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空間格局及更新目標要求。老城片區:聚焦活力提升、文化復興、民生改善。老城片區以活力提升、文化復興、民生改善為目標,按照“三增、一減、一控”的原則推進城市更新,打造人文活力之城。“三增”即挖掘存量資源潛力,增加老城文化魅力、高端消費和多元就業;“一減”即推進低端工業、低效商貿物流等非核心功能空間外遷;“一控”即控制居住用地供應,新建住宅應嚴格限制建設強度,保障配套設施同步建設。城市新區:強化產業提質、產城融合、服務完善。城市新區以產業提質、產城融合、服務完善為目標,通過城市更新加強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支撐保障能力,完善公平普惠民生服務體系。
2.更新總體結構以“三區十片、兩軸多帶”為重點,最佳化城市結構形態,15構建城市更新空間格局一盤棋,提高空間運行效能和資源要素配置效率,促進城市品質、特色和價值提升。培育“三區十片”更新引擎。聚焦三大戰略區域和十大重點區域,打造承載國家中心城市核心職能,推動鄭州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形象提升、結構最佳化的核心區域和動能引擎。“三區十片”應推進片區系統化、集成化更新,重點承載產業、文化、消費、創新等戰略功能,統籌片區存量土地資源配置,統籌行動計畫制定,統籌更行項目實施。三大戰略區域包括中央活力區、城市西客廳、國際商貿流通服務中心區;十大重點區域包括文化交流區、高新園區、金水活力廊、馬寨智造園區、金岱科創園區、經開科技製造區、鄭東研發轉化園、金水創新商務區、惠濟創新園區、戰略預留區。構建“兩軸多帶”更新軸帶。東西金軸依託中原路-人民路-金水路-鄭開大道,中原路-東西大街-鄭汴路-商鼎路-鄭汴物流通道,整合更新資源,提升城市風貌形象,彰顯千年商都文化魅力,復興老城消費活力,集中打造展示鄭州城市發展脈絡的空間序列軸、彰顯古都風韻與近代記憶的文脈感知軸、集聚高品質服務的城市形象軸。南北銀軸依託花園路-紫荊山路-紫辰路,加速傳統產業轉型,提升產業活力,強化科創輻射帶動,打造南北向創新孕育軸、綠色經濟軸。將金水河、賈魯河、熊耳河、東風渠濱水綠帶提升為集文化旅遊、休閒娛樂、交流互動等功能複合的巨型綠色走廊,帶動周邊16用地更新,注入創新、文化、商務、商業等新型產業和綜合服務功能,以公共空間提升引領城市復興。3.更新單元指引城市更新單元劃定原則。以更新資源分布為基礎,綜合行政區劃、政策分區、城市幹道、自然邊界、單元控規邊界等要素,基於區域統籌原則劃定更新規劃單元。城市更新規劃單元作為確定規劃要求、協調各方利益、落實更新行動的統籌單元。城市更新規劃單元邊界原則上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單元一致,具體劃定方案結合控規單元劃分,在區級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或行動計畫中完善。城市更新單元分類指引。城市更新規劃單元按重點更新單元、一般更新單元、最佳化提升單元三類進行引導。重點更新單元指對城市有結構性影響的功能區,一般包含重要中心區、產業集聚區、商業集中區、TOD 重點區域、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域、結構性開敞空間等,城市更新應優先確保戰略功能落實,適當降低居住建設容量,逐步疏解低端城市功能。一般更新單元指位於非重大影響功能區內,四舊一村及其它更新資源較為集中的區域,一般包含老舊小區、老舊街區、老舊廠房、老舊市場、非特色城邊村等,城市更新應優先補齊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服務設施短板,提升人居環境。最佳化提升單元指城市新區或新建園區中活力缺失、有更新需求的區域,城市更新以最佳化功能、提升活力為主。
九、 城市更新行動指引1.城市更新行動部署圍繞 2025 年城市更新工作目標,聚焦城市建成區存量空間資源提質增效,重點開展六大行動、24 項工程。產業園區提檔升級行動。推進工業園區提檔升級、低效樓宇提質增效、老舊廠房轉型蝶變、低端市場疏解提質、創新園區挖潛提升 5 項工程。中原商都魅力重塑行動。推進二七商圈旗艦提振、多級商圈培育提升、消費場景示範創建 3 項工程。千年商城風彩展現行動。推進商城遺址地區活化、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市井生活風情區示範 3 項工程。韌性智慧強基健體行動。推進防洪能力提升、內澇系統治理、應急避難場所提升 3 項工程。人居環境完善提升行動。推進美好家園共同締造、人才保障安居、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市政管網設施提檔、道路交通網路暢通、軌道站點複合利用 6 項工程。公共空間靚化提質行動。推進濱水風情帶建設、鐵路銹帶整治提升、城市綠道織補聯通、小微公共空間營造 4 項工程。2.項目生成和篩選原則按照市級統籌、各區/部門申報的方式,分類梳理,建立城市更新項目庫,實施動態管理。具體更新項目在城市更新18年度計畫中明確。項目生成和遴選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有利於提升國家中心城市職核心功能,製造、創新、消費、文化類項目優先;二是有利於回應市民急難愁盼核心訴求,更新需求強烈、更新意願積極的項目優先;三是有利於分類探索並快速形成示範效應,實施難度小、快速出成效的項目優先;四是有利於推動集成更新形成亮點片區,戰略區域及重點區域、各級中心、軌道站點周邊等區域優先。城市更新項目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則上列入負面清單管理並進行嚴格管控:一是不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三區三線”管控要求的;二是不符合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史文化街區和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歷史建築等保護規劃要求的;三是不符合生態環境管控要求、影響區域韌性安全,對周邊產生負面影響的;四是大幅超出交通、市政、公共服務承載能力的;五是嚴重影響城市高度和風貌管控要求的;六是其他不符合鄭州市規劃建設管理要求的。
十、 實施保障體系1.最佳化立體式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工作組織機制,最佳化完善管理制度流程。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常態化工作機制,搭建城市更新跨部門協同工作平台,理順城市更新工作管理和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更新19規劃體系,有序推進規劃落地實施。構建“更新專項規劃/年度計畫--片區策劃方案--項目實施方案”三級的城市更新規劃體系,完善與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協同機制。推進更新試點示範工作,遴選推廣優秀實踐案例。統籌推進國家住建部第二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深入開展重點地區和重點項目更新試點;選取代表性街巷、街區、社區等開展城市更新場景營造設計競賽,遴選城市更新“優秀案例”並推廣相關經驗。
2.完善系統化配套政策機制立足整體全局統籌,深化完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建立一套試用-評估-反饋-修訂的政策最佳化機制,持續動態完善“1+2+N”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聚焦現實突出瓶頸,推動重點政策改革創新。近期重點聚焦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最佳化更新制度流程三方面的政策創新。針對分類更新對象,制定差異化配套政策。近期重點聚焦“四舊一村”、產業園區、公共空間等更新對象,分批細化、研究制定專項管理規定,服務規劃實施管理。
3.推廣可持續更新實施模式拓展多元化資金渠道,推行差異化實施模式。依託政府投資,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探索“2+6”資金籌措方式,撬動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探索多種資金組合方式,滿足不同類型、實施主體、資金需求額度、更新周期項目的20資金需求。強化統籌更新理念,積極推廣“片區統籌”模式。面向重點更新片區,鼓勵實行片區統籌更新實施模式,對片區各更新項目的實施方案、實施時序、實施方式進行統籌安排。
4.健全多主體協同共治機制搭建鄭州城市更新協商共治平台。搭建匯聚整合政產學研資源協同推進更新工作的更新聯盟。政府統籌指導管控,平台公司引領示範。政府主導推進涉及城市重點功能片區等城市更新,統籌推動周邊地區閒置樓宇、空置安置房、傳統商圈、老舊廠房與低效園區提質增效,促進區域整體功能和環境品質提升。鼓勵引導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城市更新。鼓勵國企以市場主體身份參與城市更新,多種形式高效盤活持有的低效國有資產;鼓勵市場主體以盤活自有資產、收購重資產、運營輕資產、引入更新資本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城市更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探索社區規劃師制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 探索社區公眾參與機制,堅持居民主體地位,激發居民參與改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開展一批完整社區共同締造試點,探索社區規劃師決策諮詢及“陪伴式”服務模式。培育社區組織力量。充分培育並發揮社區組織的媒介作用,支持社區營造品牌服務商參與社區營造並發揮資源整合作用。
215. 建立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搭建城市更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數據監測平台,對城市更新項目全生命周期數據進行梳理整合。建立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緊密銜接機制。形成“無體檢不更新,更新成效再體檢”的工作閉環,將城市體檢作為城市更新項目實施的立項前置條件,建立城市體檢用於評估城市更新工作完成情況的長效機制,檢驗更新規劃實施成效。建立城市更新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由“基礎信息-意願徵詢-編制審批-實施協商-土地供應-規劃許可-驗收核實-產權登記-監測監管-實施評估”等環節構成的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規劃管理體系。建立城市更新規劃實施績效考核機制。加強城市更新項目實施績效考核,構建項目準入、退出標準和機制,加強項目動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