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鄭子古碑
- 所屬年代:民國15年
- 所在地點:臨海康三寸廣福寺
歷史來源,古碑現狀,
歷史來源
臨海康谷乃鄭虔公曾孫瓘的隱居地,其後裔繁衍於康谷下街、上街(今分康一、二、三村)、上嶺、嶺頭胡諸村,經近年鄭文化研究整理族史,位於下街村的多年塵封並被充作收購點的鄭氏宗祠,已修復門牆上橫石匾“鄭瓘祠”三字,旁楹聯一副,上聯杜甫贈鄭虔詩“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下聯杜牧贈鄭瓘詩“廣文遺韻留樗散,雞犬圖書共一船。自說江湖不歸事,阻風中酒過年年”。
古碑現狀
位於康三村的千年名寺廣福寺,去年初冬擴建落成,數以千百信仰者焚香參拜,在巍峨大殿的後院廊下有一方珍貴的古碑,佛史研究者林克智先生錄出全文並作了考證,言此碑可填補近代佛教史上空白,是天台(寧波宗)諦閒大法師之法子英參法師之墓碑。慨嘆“踏破芒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其碑題《傳天台教觀四十四世上嶺鄭氏子出家英參令(今)禪法師之墓碑記》。林克智考:民國十五年二月,諦閒七十壽慶,萬年壽大戒,英參為羯摩師。當時英參大師在台州一帶,以精於戒律聞名,其弟子有華智與靜修兩人。萬年寺兩殿建成,大戒時,合山公選英參大師為萬年寺住持。戒期滿後下山募化,旅途中坐化。其生寂年是1860至1926年,生活於清同治至民國前期。碑文表明:“上嶺鄭子”,“介在清帝遜位,共和肇造”“退席即重興廣福寺祖庭,十年苦志,以酬根本也”。知是康谷鄭瓘後裔無疑,曾一度住持廣福寺。廣福寺始建於唐元和六年(811),原名資瑞寺,《臨海縣誌》有載,今寺內有殘碑一截,言遷自“寺岙”,時在北宋。今寺岙村前有資瑞洋之名,初資瑞寺規格不大,北宋時,唐汾陽王郭子儀裔孫移至龍山由山下,置田500畝。此後,歷代修繕,始成今日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