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隆(清末民國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鄧隆(1884~1938),字德輿,號玉堂,亦號睫巢子、睫巢居士,河州(今臨夏市)人。少年好學,博覽群書,1902年中秀才,入楊增新州衙讀書,與張建、金世清租顯慶寺僧房苦讀。1903年中解元,1904年成進士;以知縣分發四川任用。先留四川督府文案辦事,得總督錫良賞識,廣閱督府檔案。

辛亥革命後,鄧隆參加國民黨,歷任甘肅省議會議員、省參事會參事、省官銀號坐辦、甘肅戒菸總局局長、印花稅處處長、造幣廠監督、榷運局局長、夏河縣縣長等職。民國24年後罷官居家,致力於宗教、慈善事業。

基本介紹

  • :德輿
  • :玉堂
  • 所處時代:清朝
  • 本名:鄧隆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個人貢獻,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本姓仲,為鄧姓收養。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解元,次年中進士。歷任四川新都知縣,南充知府等。辛亥革命後任甘肅省議員、參事,又任職官銀號、戒菸總局、印花稅處、造幣廠、推運局及夏河縣長等,多致力於實業、救濟和宗教社團事業。1929年參與《甘肅通志》的纂修,民族、宗教等稿多出其手。
光緒三十三年任重慶香國寺厘金分卡委員。時重慶為通商口岸,駐有五國領事,常違約私運貨物,偷稅漏稅。是年夏秋,鄧查出德領事坐船私運海帶9000餘斤,並違約偷運洋靛油50桶,照章扣留,充公懲罰;並建議封閉私設洋行謙信號,遂杜絕外國領事館從重慶冒運之弊。其後,鄧又勒令英國傳教士陶維義照章完納厘金,維護國家權利與尊嚴,受人稱頌。一次,重慶貨厘局總辦黃俊臣宴請五國領事,鄧隆作陪。德領事與鄧握手,表示敬意,並向其它領事介紹說:“鄧委員熟悉條約,長於交涉,諸君須自愛,勿違約妄為”。後鄧隆任新都知縣,盜不入境,受“傳旨嘉獎”。鄧隆繼任南充知縣,不徇紳士情面。後代理順慶知府。宣統三年春,鄧隆以母喪回故里,時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鄧在蘭州城南置宅名“拙園”居住。

人物事跡

辛亥革命後,鄧隆參加國民黨,歷任甘肅省議會議員、省參事會參事、省官銀號坐辦、甘肅戒菸總局局長、印花稅處處長、造幣廠監督、榷運局局長、夏河縣縣長等職。民國24年後罷官居家,致力於宗教、慈善事業。
鄧隆在甘期間,曾向省臨時議會提出“聯絡官紳、調和漢回”以及“豁免前清積欠錢糧”、“停借公債”、“籌辦城鄉自治”、“查收罌粟地稅”、“辦理隴右民報”等提案,建議省府“組織銀行”、“籌辦實業”。民國初年,他先後在甘集資倡辦光明火柴公司、甘肅織呢公司、河源采木公司等實業。鄧隆對故鄉建設及民間疾苦尤為關心。清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元年,河州苦旱,當局賑款救災。後省府以借發為由,要將春耕籽種款1.5萬兩白銀催繳納糧,經鄧隆與地方紳士奔走呈請,省庫始發銀1萬餘兩抵折籽種款,不再追收。對於河州屯田(原軍屯之地)負擔過重和民國初年對災民的額外荷派,鄧隆等人均有呈請減免之議,但未被當局採納。民國17年河州戰事、災荒,人民流離失所,鄧隆同張建等人向蘭州、新疆等地的臨夏同鄉及社會人士募捐,向鄉民發放急賑。翌年初,鄧隆經今康樂、廣河、和政至臨夏、永靖等地,沿途查看災情,發放衣物、錢糧及藥品;春耕時,又在臨夏發放災民籽種、農具和糧食、賑款;並僱人掩埋餓殍露屍,以詩記述時狀。

個人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甘肅應徵壯丁首批集中於蘭州華林山,發生疫病,缺乏醫療,多有死亡。鄧隆以甘肅佛教會會長身份奔走呼籲,施藥搶救,並親去慰問照料,一連十幾天朝出暮歸,壯丁先後治癒400多人。鄧隆於民國27年1月29日病卒蘭州,享年54歲,葬於韓家坪公墓。

主要作品

鄧隆是甘肅近代著名學者,對文學、歷史、地理、水利、民族與宗教均有研究,著作頗豐;對西夏文、藏文、佛經均研究宏深,為甘肅研究西夏文最早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壺廬詩集》四卷、《續集》一卷、《敬恭桑梓錄》二卷、《密宗四上帥傳》四十二卷、《拙園文存》四卷、《密藏問津錄》六卷、《番佛名義》六卷、《藏文註解》一卷、《文字般若集》一卷,參與《甘肅民族志》、《甘肅宗教志》(均為《甘肅通志》分志)編撰。
著作有《壺廬詩集》、《拙園文存》、《敬恭桑梓錄》、《左南城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