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河五關,明朝為防守退居到漠北的蒙古人,在和政所建的五關,和政,作為當時河州衛所屬的一個縣,在地理位置上南接白石山、太子山與吐蕃地界相連,處軍事要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河五關
- 地理位置: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地區簡介,喬家岔關,牙塘關,殺馬關,思巴思關,陡石關,
地區簡介
明朝從朱元璋洪武年間開始的近300年的統治時期,主要敵人是退居到漠北的蒙古人,因而秦漢時期所謂的北邊,清代河州進士鄧隆有一詩描寫了河州24關的險要,詩中詠道:
宛轉青雲郁作梯, 飛樓縹緲接高低。
仙人一去何時返, 古觀千秋待客躋。
萬井桑麻流水外, 廿關風雨大荒西。
憑欄遠眺情無限, 塞上年來靖鼓鼙。
和政,作為當時河州衛所屬的一個縣,在地理位置上南接白石山、太子山與吐蕃地界相連,處軍事要衝。所以在當時的寧河縣就設了五關:
喬家岔關
位於和政縣羅家集大灘村南約7.5公里處,有石柵一道,遺蹟依稀可辨。有小路可通槐樹關和牙塘關。在北宋年間,喬家岔關內外是唃廝囉第二位夫人喬氏家所居之地。史籍記載,唃廝囉原娶李立遵女為妻。他脫離李立遵後,又與當地大族喬家結盟,娶喬家女子為妻。原配李氏與之爭寵,而致失和。《宋史·吐蕃傳》:“喬氏有姿色,居歷精城,所部可六七萬人,號令明,人憚服之”。北宋朝廷於寶元二年(1039)四月封喬氏永嘉郡夫人。《大清一統志》卷199云:“歷精城在河州西南……州南有喬家族。”關內有馬崖寺,清進士鄧隆前往朝拜,並作《馬崖》一詩,以其紀勝:
無術可肖夏, 單騎遁綠野。
崎嶇達山凹, 萬樹隱蘭若。
亂峰競圍繞, 雙泉直奔瀉。
山花寂寂紅, 化雨紛紛灑。
席草羅酒肴, 箕踞怪石下。
童叟發清歌, 俗能不傷雅。
薄言采山果, 支離不盈把。
剎那數雨暘, 省悟天地假。
狂風吹轉蓬, 漂泊胡為者。
何當謝紅塵, 同來結白社。
聞道逾十年, 目愧力行寡。
善燈惡如崩, 懸崖誰勤馬。
牙塘關
明稱寧河關,清稱牙塘關,關內為河州中馬十九族,牙塘族駐地,在和政縣買家集鎮牙塘村柳梅灘南2.5公里處。關口曾有石柵一道,今無存。谷口一片開闊,滿灘渾圓巨石,可能是遠古時期冰川移動時留下的遺蹟,石間叢生大葉柳。牙塘河在和政縣城與達浪河匯合,明以前稱大夏河。自明《一統志》誤稱灕水為大夏河後,此河以廣通河稱之。河州學者鄧隆先生有《灕水·大夏水考》,考證很詳細,文載《導河縣誌·藝文》。現南陽渠渠首就是牙塘河水庫,碧波蕩漾,青山倒影,已成為一處旅遊休閒的勝地。
詩人馬敬堂有《遊興八首》,其中《柳梅灘》云:
柳梅灘前道路長, 師生策馬並尋芳。
連宵剪燭酬賓客, 厚誼隆情詎可忘。
《牙塘關》云:
乘興閒遊趣味長, 山清水秀羨牙塘。
三關附近多名勝, 不但松岩獨擅揚。
殺馬關
後稱新營關。在和政縣新營鄉上寺溝村南約3公里處。峽口有石柵一道,遺蹟可見。詩人馬敬堂有《游新營關》一詩,描寫關內景色,值得一讀:
雄關西南屹, 厥名曰新營。
長老每傳述, 當年曾駐兵。
駐兵在何代, 考據殊無從。
但通番漢路, 此為最要衝。
余聞形勢壯, 久欲一游觀。
適有知交者, 邀我往盤桓。
知交者為誰, 石君號禮亭。
家在關前住, 連日作居停。
矧其期功親, 殷勤都一般。
款我共飲酒, 伴我同進關。
青紅挺奇石, 峭壁夾兩旁。
壁高出天際, 危險真非常。
中有河一道, 波濤洶湧來。
穿流亂石孔, 聲尤挾風雷。
此地官軍守, 寇盜術自窮。
假如寇盜據, 官軍亦難攻。
草長荒徑迷, 樹雜老山深。
飛鳥不肯下, 毒蟲莫敢擒。
岩間多洞穴, 殆有野獸居。
虎豹常出沒, 更休問其餘。
入峽六七里, 有灘八開叉。
地亦不平坦, 聊憩且烹茶。
或侈談山脈, 或考究河源。
或同恣漁獵, 或互敘寒暄。
忽聞崖谷應, 恍若有人呼。
我見牛運糧, 群牧嘯於途。
伙亦有漢人, 朗朗唱山歌。
言無遇響馬, 庶幾平安過。
余意更進行, 冒險探深幽。
同人謂不必, 就此可以休。
詢知峽甚窵, 出去乃荒郊。
一日經麥烏, 二日抵臨洮。
由灘周覽眺, 景色窮高低。
勾留數點鐘, 斜陽已在西。
興盡罷流連, 行將後旋歸。
須臾風雲作, 跨騎迅如飛。
歸來回首望, 關口雨潛潸。
特書紀時日, 庚辰小暑天。
禮亭好文學, 囑我播諸詩。
如譜急就章, 工拙非所思。
在元代,殺馬關里曾走過一支雄壯的隊伍。這支隊伍騎著馬,用氂牛馱著帳篷、羅鍋、麵粉等生活用品和用具,由一支規模較大的軍隊護送,溯流而上,翻山越嶺,向西而去。他們是由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為首的欽差大臣是榮祿公都實和其弟翰林學士闊闊出。他們率隨從出關,是為西探黃河之源。忽必烈對他們說:“黃河入中國,大禹曾經疏導,起於河州積石之地。漢、唐盛世沒有探測到它的源頭。現在入我大元帝國的版圖,朕要探其源頭,並在河源之地築一座城市,便利番漢互市,使那裡貢物從水路進京。這是歷代所沒有的,今天我要實現,給後世以無窮利益。但尋不到合適的人選。都實,你過去一直給朝廷幹得很好,而且熟悉藏語,去辦理這件事情,我就放心了。”於是封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與其弟闊闊出率隊從此出關西行,探黃河之源。此時正是元至元十七年(1280)。同年四月,他們來到河州,準備衣服、糧食、輜重,休整月余,便取道寧河驛(今和政縣城),出殺馬關,過泰山達坂,西行四五千里,始抵河源,測定黃河之源為星宿海。他們看到那裡“有泉百餘眼,或潦水沮洳散渙。方可七八十里,且汛溺不勝人跡,近觀弗克,傍履高山下視,燦若日星”,當地牧人叫火墩腦兒,漢譯為星宿海。後,翰林學士潘昂霄與闊闊出共事,闊闊出告訴他探黃河之源的事,潘昂霄寫了一篇有名的《窮河源記》。都實是滿洲人,姓蒲察氏,授統烏思藏(今西藏)暨招討都元帥,曾三至衛藏地區。闊闊出時為甘肅省參知政事。
關內為河州中馬十九族之殺馬族駐地。土司姓蘇,今買家集蘇家鄉蘇姓是其後裔。此族原為循化廳所屬,後劃入洮岷路管轄。清雍正四年(1726)因地糧不清,無地繳糧,無丁徵調戊邊,河岷二廳互相推諉,蘇土司抗訴,蘇敗訴謫戊邊地。殺馬關多生杜鵑,紅、白二色,初春開花,漫山遍野,一片芬芳。兩旁山崖如削,石色斑斕,濕潤如玉,十分美麗。夏秋多有遊人尋勝,是一個旅遊好去處。溝內有鐵礦石,品位很高,但屬雞窩礦,開採價值較低。
思巴思關
明代稱為山口,清稱關。在和政縣新莊鄉草灘村南約2公里的峽口。1980年代,村前還有青楊古樹三株,相距10米,老皮龜裂,虬枝青蒼。這裡原是藏族村落,村前栽植掛嘛尼旗的樹木保存至今,樹齡約有五六百年了。關內駐思巴思族。在思巴思大莊有思巴寺,為藏傳佛教寺院。詩人馬敬堂有《游思巴思關》一詩,記其歷史和關內形勝,寫關內風光,情景如畫:
南鄉思巴思, 土戶世相仍。
其族分有九, 珍珠總名稱。
關起尕歌灘, 形勢極險峻。
有警扼其喉, 萬人亦難進。
余以辛已夏, 約伴曾往游。
關乃深石峽, 又號椽子溝。
溝中路戳斷, 為防兵戈擾。
因此歷年來, 出入行人少。
余既兩同伴, 哺時始到關。
關內甚閒靜, 流水傍高山。
山則峰對峰, 水則河一道。
儼然荊關圖, 景象絕妙好。
不見獸走壙, 但聞鳥鳴林。
拾柴烹茶酒, 聊且憩綠陰。
咫尺望關門, 約有五里許。
賈勇再向前, 當亦無阻御。
惟時已過午, 何必不延遷。
風熏雲日麗, 趁此好言旋。
若問同伴人, 俱系蕁麻友。
一為楊震宗, 一為唐堯後。
兩生雖卒業, 家世俱為農。
歸途話耕讀, 謖謖恍入松。
陡石關
關在和政縣吊灘鄉吊灘村,有石柵一道,遺蹟尚存。其位置在今松鳴岩(小峽口)。陡者,為陡峭,垂直之意。傳說明朝永樂年間,河州知州劉昭在松鳴岩圍獵,見小峽河灘有三座磐石,其形如斗,大小依次排列,劉昭甚覺奇異,便隨口說道:“石、斗、升,三足鼎立,便把此關取名為斗石關”,後來又稱“陡石關”。不論“斗”還是“陡”均與其當地自然特徵有關。
清道光時進士張和有《松岩迭翠》七律一章:
迭嶂層巒看不明, 萬松積翠鎖崢嶸。
樓台偶露林間影, 風雨時聽樹杪聲。
羌笛遙傳邊曲古, 雪山寒接暮雲橫。
登臨應有孫登嘯, 半嶺斜陽鸞鳳鳴。
清乾隆拔貢吳鎮有《陡石關望終南》云:
爽氣滿遙岑, 蒼茫自古今。
雲蒸晴不辨, 霜冷夏難禁。
虎豹分山國, 羌戎占木林。
居然耕鑿好, 帝力一何深。
寧河“五關”自明洪武年間始,每關設官一員,軍五十名,定為一年一換,司防務。至清朝初期,撤出守軍,關隘因無兵駐守,日漸衰落而傾,如今已找不到五關的遺蹟,查諸史冊,只能確定其大概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