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玲筠

鄧玲筠,字治薌,湖南寧鄉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鹹豐六年,以知縣發貴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玲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寧鄉
  • 出生日期:不詳
  • 性別:男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鄧玲筠字治薌,湖南寧鄉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鹹豐六年,以知縣發貴州

人物生平

七年,擢知印江縣,時黔中苗、教匪充斥,匪酋以邪教蠱亂,民有黃號、白號等目,
鄉團多叛應之。玲筠銳意圖治,周巡轄境,與田更畲叟握手詢利病,手疏小冊,用
是能摘發民隱,訟者神之。思南賊熾,地連印江,亟行保甲法。單騎詣各鄉,手自
敦率,給門牌如式。署紙尾十則:曰忤逆,曰習邪教,曰私結盟黨,曰劫掠,曰藏
匪類,曰竊盜,曰容留娼妓,曰賭博,曰鬥毆生事,曰唆訟。各擇士紳董之,犯者
同甲勿與齒。改悔者許具狀於各條下,加小印曰“自新”;其頑抗及無人敢具保者
治之。且計月以驗紳董之能否,加勸懲焉。又加意課士,割俸給書院餐錢,與講求
正學,並及軍政,士皆畏愛之。勸民修水利,立法詳盡易曉,或親履指示,不以勺
水擾民。邪教惑眾,為文告抉摘其謬,婦孺能解。簡壯丁數百,親教之擊刺法。
是年十二月,賊陷思南,將犯印江。印江故無城,出營於雲泮御賊。賊以書請
假道,焚書,斬其人。賊從間道襲治所,玲筠袖銅椎斃三賊。賊環攻,復出銅鐧格
斗,賊莫敢近。忽四山火起,乃突圍,抵銅仁乞師,得練總王士秀領五百人,一日
夜行三百里。民見玲筠歸,奮躍,復得壯士千餘,仍從至雲泮。是日大霧,人馬對
立不相見,噪而進。賊奔,自相蹴蹋,墜崖死者無算。復追百餘里,戰中壩,戰螺
生溪,戰袁家灣,皆捷。
八年春,知府令玲筠越境剿賊,知府先聞賊畏玲筠,立鄧字旗懾賊,故嚴檄三
至。縣民苦留,玲筠慨然曰:“郡守檄,縣令安敢違?且殺賊固無分畛域也。”以
千三百人往。師次分水埡,賊混運糧者入營門,變作,眾驚潰。玲筠親搏戰,飛石
中首,手格殺一賊,足後被創,遂及於難,喪其元。後軍聞失事,憤極,殊死斗,
殺聲與哭聲並,卒奪玲筠屍還。乃樹“忠憤”幟,誓復仇,賊懼,退屯八十里。喪
歸,士民大慟,爭致賻賵。有負販傭,挈錢四?,將運鹽,悉以充賻。或曰:“如
爾家何?”傭哭曰:“公死,吾屬無葬所矣!何家為?”民懷其德,立祠祀之。並
刻遺集,曰鉅業堂稿。
清鹹豐七年(1857年)十一月,燈花教教首劉義順(四川涪州人,人稱“劉祖祖”),在思南鸚鵡溪聯團抗官。思南致和團團首王夢蘭、安泰然的“白號軍”,協和團團首賀濟泮、濟安團團首胡勝海的“黃號軍”,均舉行起義。起義風暴席捲大半個貴州,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始告平息。史稱“貴州鹹同軍事動亂”。十二月初五日,思南江家寨團首何冠一與璇家壩團首田教頭率領黃號軍於鸚鵡溪起事後,進攻大岩關,思南府練首趙金聲縱火內應,義軍一舉攻克府城,隨即分兵由思南出東北面攻打印江。初七日,安泰然、王夢蘭率白號軍攻克印江縣城後,駐守白雲蔓(即今大雲半),石阡府守備王士秀率官兵援印江,行至纏溪,不敢進城。印江知縣鄧玲筠敗走袁家灣、官莊屯,銅仁知府周夔奉檄辦思南軍務,約鄧玲筠於潮底會合,共商征剿號軍之策。白號軍乘機復攻進思南府城。印江知縣鄧玲筠隨知府周夔與白號軍激戰於仁洞上、下坪、璇家壩,終因力弱不支退回。鹹豐八年(1858年)正月,貴州巡撫蔣蔚遠與銅仁知府周夔率領湖南省鎮 、乾州援兵馳剿思南號軍。進駐印江後,周夔分兵襲擊江家寨,韓超分兵襲擊一碗水,白號軍再次乘虛攻進思南府城。蔣蔚遠、周夔正派兵攻黃壩、亭子壩號軍,忽接省城(貴陽)告急檄文,遂率鎮 援兵趕赴貴陽,思南軍事交署知府周獻廷接辦。因兵力不足,只困守關隘,無法進攻。於是,黃號軍楊和鳳於魚溪、城頭蓋起事;協和團賀濟泮於濯水起事;濟安團胡勝海名黑二於印江乾溪梅林寺起事。古歷二月二十四日,胡勝海與濟安團首冷鴻才因各異志,分團自立。勝海分下團擁眾數萬攻大堡,殺守將田作頌、樊大洪等4人。思南知府周獻廷命印江知縣鄧玲筠帶兵進剿,鄧軍到夫子壩與進襲印江的一支黃號軍相遇,雙方激戰,黃號佯敗退避,鄧軍至大堡,到處尋剿號軍,激起號軍極大憤恨。三月初八日,胡勝海率領黃號軍數千人攻印江,鄧率官兵全部出擊,胡勝海佯敗,誘鄧迫至分水丫(今德江縣分水鄉)馬蹄溪,時天色昏暮,黃號伏兵四起,鄧軍慌亂不知所措,黃號軍一麵團團圍困鄧軍,一面分兵衝殺,戰至深夜,鄧軍3000餘人全軍覆滅。玲筠身受數傷,腹裂腸出,力戰至死。大堡武生員梅國山聞訊趕至現場,將玲筠屍首厚殮送印江,至潮底,被黃號軍截擊,梅與鄧屍同沒於烏江。勝海轉兵出大堡,進至煎茶溪、板平塘、東瓜溪一帶與白號軍會師。思南知府周獻廷由印江潰逃沿河,印江團眾留獻廷駐守,為知縣鄧玲筠復仇,獻廷已潰不成軍,無能為力。鹹豐二十年(1860年)閏三月十二日,提督田興恕率川、湘、黔3省軍隊圍剿印江地區號軍,副將沈宏富以周學貴、金祖望、彭廷勝、熊煥章部將率兵2000人進攻棬子坪(今何家鄉一帶),都司毛良貴被殺,白號軍張宗學、安泰然陣亡。參將劉吉三率兵1500人進至大羅壩,攻牌坊(今玉屏、中壩、何家等鄉屬地),參將毛克寬、金太文,游擊羅孝廉均陷陣中,田興恕正準備馳援,忽省城貴陽吃緊(苗軍攻陷扎佐、進副貴陽),飛檄調沈宏富援救省城,留部分官軍助新任印江知縣繆煒防守縣城,黃號軍乘機進攻。二月二十二日,提督田興恕遣副將劉義芳、郭啟元率兵攻天堂哨,進剿瑪瑙山號軍,覃國貞、陳教主,副將李有恆、朱占元率兵攻沙子坡,以游擊周順進攻燕子岩,田興恕隨軍賓士各地指揮。八月十五日,貴東道徐河清增募新練2000人合舊練8000人圍攻平頂山,號軍羅明退走,徐連收復芭蕉溪、涼水井,隨移軍印江縣城會師進攻大聖墩。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十九日,白號軍首領楊夢岩率眾於荊竹園打敗官軍劉義方,連克關口坪、石家場,官軍死傷無數。二十五日,號軍攻下閔家場,銅仁代理知府王雲退守江口,號軍忽轉兵印江野茅溪、洋溪、塘房嶺、分水嶺、客店溝一帶,追擊軍章樹勛、把總方廷福部,截斷官軍石(阡)銅(仁)糧道。同年十一月,荊竹園號軍復攻塘頭,官軍副將吳洪盛於土地塘中號軍埋伏被殺,總兵金太文潰逃印江縣城,號軍乘勝圍攻,進占城效四處村寨。官軍拆毀評興寨民房,藉資抵抗,但無濟於事,困守城中,適總兵劉義芳、副將向鎮由東路趕至,協助防守,城圍始解。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濟安團黃號胡勝海活動於乾溪、紅岩坪、楊柳塘、小屯等處,兵經板溪、杉樹坳、何家莊地區,當地團練紮營堵截,號軍一舉消滅了團練。貴東道陳昌運統領道標各軍,跟蹤追剿黃號,胡勝海於小屯紮營(今何家鄉黃土、新宅一帶),立三堆大寨。其弟胡黑三平時待兵殘暴,被所部一小頭目所殺,號軍士氣漸衰。陳昌運派都司鄧第武從正面進攻,第武以重金收買當地人做奸細潛入號軍作內應。九月二十八日夜,號軍營火起,鄧第武率領官兵猛力進攻,胡勝海睡夢驚悟,不及應戰,由後門出走,官軍乘勢收復棬子坪、牌坊、香爐山等地,胡勝海的養子知大勢已去,乘胡勝海疲憊之際,將其縛向官軍投降,斬於苑山寺。
石阡府屬荊竹園,與印江、安化兩縣連界,地形險峻,號軍以此為根據地,修城築堡。十一月,安化知縣肖烙基、印江知縣林福培調集團練會剿,由天生橋佯攻袁家屯,被號軍用矢、石抗擊,死傷無數,打了兩個多月,豪無進展。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十四日,印江知縣林福培以號軍偵探敖久、袁大成2人為嚮導引官軍由後山攻入,前軍也猛力進攻,兩面夾擊,號軍大部轉移,部分被俘或戰死。二月,貴東道徐河清遣游擊將軍譚堯華、副將李宣忠截擊號軍于田壩,譚堯華駐昔土壩。號軍伍雲召、包茅仙從荊竹園間道撤出,攻克朗溪司,進逼印江縣城。譚堯華率官軍1000餘人被伍雲召擊潰,死傷慘重,殘部200餘人敗走木黃,思南府經歷鄭天藩被俘殺。伍雲召攻印江縣城,知縣林福培一面調團防守,一面求援於貴東道徐河清、陳昌運。伍雲召轉兵佯攻松桃廳城,實轉移梵淨山紮營於棉絮嶺。三月二十七日,伍雲召襲擊木黃、木梅,譚堯華被困,彈盡糧絕,於突圍中被打死。同治五年(1866)三月十一日,思南白號軍5000餘人進至印江縣之紙房溝,署貴東道兼攝思南知府趙崇慶率游擊鄧第武、守備田慶豪、軍攻邵鵬飛、丁大賢、知縣林福培等率官兵團練1300餘人於三月二十七日四面包圍,連攻數日不克。二十九日,鄧第武派人在木柵外大量堆積柴草,準備火攻,號軍始放棄紙房溝營壘,衝出重圍,退走徐家坡。同年六月,號軍12000多人重新占據荊竹園,利用其天險地形,大加修建改造,準備抵抗官軍進剿。清朝廷派遣浙江布政使李元度、貴州藩司兆琛、臬司席寶田、總兵周洪印、湘南巡撫李瀚章、四川總督駱秉章、巡撫崇實,重新組織川、湘、黔3省官軍團練共10餘萬人進剿荊竹園號軍及各地苗民起義軍。李元度主張“剿撫兼施,吏治與軍攻並舉”。進軍前與所屬部將訂明條約:“毋欲速、毋撫民、毋浪戰、毋忽進,每克復一府一縣,必慎擇官吏,招集流亡,舉行屯政。急善後之圖,以顧官軍後路”。李元度親率銅仁知府李光燎、總兵王健章及章字貴字二營進駐印江,由大壩場進攻,招降伍雲召之子伍永富作內應,先攻下荊竹園外圍門戶大小屯,隨著進攻荊竹園四卡,號軍憑險抗拒,官兵攻打數月,屢戰失利。十一月十九日,李元度督率官軍四面進攻,章前營、章副中營進抵洋溪之白楊坪,知府李光燎銳字四營由洋溪白沙進逼荊竹園南卡。二十七日,總兵王德益、李魁連,副將陳安升向南卡進擊,都司夏清鴻被號軍土槍打死。二十八日,總兵馮有翼副將唐癸英及知縣彭繼翰增援白沙銳字營,與刑部司獄官李正率右營由小河前來援攻北卡會合,各軍並進。官軍千方百計引號軍出卡,以便用排槍排炮轟擊,號軍時出時沒,未中其計。官軍就用火彈、火箭射擊,焚其部分更棚而回。李元度無計可施,印江守道陳琴山推薦思南府游擊鄧第武參與謀劃,第武獻“絕糧計”被李元度採用,派提督營、邊統營、章字營及安、邊、振、武新四營共20000餘兵力由鄧第武率領從許家壩進攻烏江西岸的汪家寨、秦家寨,截斷了荊竹園號軍的糧道。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號軍因失去了糧援,抵抗力逐漸減弱,能戰者大部突出重圍轉移,老弱傷病人員由部分首領率領與官軍逐關逐卡拼奪,直至關破人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