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縣四山摩崖

鄒縣四山摩崖

鄒縣的鐵山、崗山、尖山和葛山,保存著數十處古代佛教刻石,史稱“古邾四山摩崖”。刊刻時代大多在北朝晚期,是我國重要的佛教石刻之一。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鄒縣四山摩崖
  • 外文名:Zou four mountain cliff
  • 特點:崗山、尖山和葛山
  • 實質:東西寬17米的花崗岩石坪上
四山名稱,摩崖特徵,鐵山摩崖,崗山摩崖,尖山摩崖,葛山摩崖,

四山名稱

被尊為“亞聖”的孟子故鄉鄒城市境內,有四座名山,分別是葛山、嶧山、鐵山和崗山,被合稱為“四山”。這四座山都不高,但名揚四海,最大的原因是山上均有北朝的佛經摩崖石刻,這些石刻被學術界稱為“四山摩崖刻經”。劉禹錫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仙是道家文化,而此“四山”的得名,卻是多賴其上的摩崖佛經。所以我們不妨改一下上述劉禹錫的句子,姑且叫做“山不在高,有佛則名”吧。
鄒縣四山摩崖
鄒城的北朝刻經由來已久,自古以來就有“四山”之說。古時候的“四山”與現代的“四山”不同,那時候的“四山”是指相隔不過三十華里的尖山、鐵山、葛山和崗山,其上的佛教刻經史稱“古邾四山摩崖”。上文所說的現代“四山”——葛山、嶧山、鐵山和崗山的得名,同樣也是由於其上的佛教摩崖刻經。1988年,鐵山、崗山摩崖石刻首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葛山和嶧山摩崖石刻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才有了現代的新“四山”概念。

摩崖特徵

鐵山摩崖

鐵山摩崖 在鐵山之陽一塊南北長61米、東西寬17米的花崗岩石坪上,共刻字30行,計1500餘字。內容分為《金剛經》文、石頌和題名等三類。經文字型較大,字徑一般在40~60公分之間,為隸書,間用篆及行、草等體,其中還有些北朝常見的簡字和俗字,反映出北朝時期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石頌在經文的西側,頌文之前為大字書寫的標目“石頌”,字闊70~90公分,高80公分。題名原為3處,現僅存1處。在經文右下方,字闊23公分,高28公分。刻石鐫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即歷史上第二個在全國掀起反佛教活動的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後的第二年。為了表達對佛教的堅定信念並防止滅佛事件的重演,虔誠的佛教徒們選擇了這片段預告崗岩鐫下了900字的《金剛經》文。由此可見佛教勢力在北朝時期的強大。
四山摩崖刻經四山摩崖刻經

崗山摩崖

崗山摩崖,崗山位於鐵山之東數里。山上共有刻石24處,現存文字400多個。分散鐫刻于山頂及山陰的數十塊大小岩石上。最多者180餘字,最少者僅有一字。內容多為《金剛經》文。字徑與鐵山摩崖經文相近,字型皆為隸書。刻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尖山摩崖

尖山摩崖,分布在尖山大佛嶺數處花崗岩石上,共有600餘字。字大如斗,筆法遒勁,皆為隸書。刻於北齊武平六年(575年)。據史載,尖山摩崖刻石的書法藝術高於鐵山和崗山摩崖刻石。可惜在“文革”中遭到毀壞。

葛山摩崖

葛山摩崖,在葛山後山南麓,刻有隸書經文10行,共270字。字徑大者60公分,小者40公分。因年深日久風雨剝蝕,部分刻字已模糊不清。此處刻石刻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四山摩崖刻石除對研究佛教史有著重要的價值外,其書法藝術也久為歷代書法家所稱道。清代著名學者包世臣稱其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魏源贊其為“字大如斗,雄逸高大”;康有為則認為四山摩崖的書法是“承上啟下,開一代新風”,是“魏碑中大字的頂峰,首推一指”。有論者尊崇其為“通隸楷,備方圓,高深簡穆,為擘窠之極軌也”。是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鄒縣四山摩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