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射直節

鄉射直節

這本《鄉射直節》講述了明代信陽人何景明在四川時教化當地士紳鄉民復興鄉射禮的內容和其想法。對於了解明代時期,射禮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李呈芬的《射術》一同收錄於明代文言大叢書《說郛》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鄉射直節
  • 創作年代:明
  • 作品出處:說郛
  • 作者:信陽何景明
  • 譯者:油瓶射怪
譯者說:,正文錄譯:,序器,序事,樂譜,射儀,射義,

譯者說:

關於何景明: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溮河區人。自幼聰慧,八歲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歲中進士,授中書舍人,並任內閣。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陝西提學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壇四傑”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性耿直,淡名利,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不滿,敢於直諫,曾倡導明代文學改革運動,著有辭賦32篇,詩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復集》38卷。墓地在今信陽師範學院大復山。
射禮小生了解不深,對於其中制度儀軌無多研究,這裡僅提供譯文,如有誤筆,還望指正。另外特別感謝高宇老師對本篇文章的指導!

正文錄譯:

古者飲畢而射,射之司馬,燕之司正也。此禮久不行,而其文具儀禮然。儀禮古文難讀,雖昌黎韓子且苦之,今即與諸生言或弗解,故復刻此,使就此習之。而後求之儀禮,則其文辭緒理可尋也。
譯文:
古代舉辦射禮的射手要在飲酒完畢後行射禮,鄉射禮的裁判為司馬,燕射禮的裁判為司正。此禮已經許久不流行,但是射禮的文理器具和《儀禮》的記載都還在。《儀禮》的古文讀起來非常難懂,即便是“昌黎韓子”(這裡的韓子指韓愈)再世也非常難讀懂,當下和多位學生討論(或譯:諸生這名學者討論)射禮使之儘量不要出錯,所以我們儘量復原《儀禮》中的細節,更是按記載的方式進行練習。練習以後再按《儀禮》記載中的問題得以印證,練習後的印證後進一步發現《儀禮》中的文章和詞句的道理更是在練習中有據可循。

序器

夫器一弗備則無以即事,惟樂放失久矣,其器莫之有能備也。今但以笙此,人聲而以鼓磬節之。
譯文:
序器
器物沒有預備則不能任事,古樂禮因為失傳太久,選用射禮的樂器沒有備選。所以當今射禮以笙代替演奏,人詞令傳達用鼓磬敲擊的節奏調節。

序事

夫事以明賢,故遴而後蒞,故實主必孚。司馬以下必能其事,雖役必當其才德焉。
譯文:
序事
任命明理賢能的人主理事務,主事人員要謹慎選擇,選出的人選要為賓主眾人所信服。司馬以下的職務人員必能承擔事務,即便是被役使的人也能符合他的才德。

樂譜

夫射之節于樂也。天子以騶虞,諸矦以狸首,大夫以釆苹,士以釆蘩。釆苹、釆蘩示敬也,敬則可以修諸其身,而施於天下矣。
譯文:
樂譜
射的節奏在於樂。天子的樂禮規格為“騶虞”,諸侯的樂禮規格為“狸首”,大夫的樂禮規格為“釆苹”,士的樂禮規格為“釆蘩”。“釆苹”、“釆蘩”表示崇敬,心懷崇敬方修養自身,教化天下萬民。

射儀

右射儀予視學漢中至金州,集漢陰、平利、紫陽四學。師生將行射焉,問其禮,不知也。乃使學官艸具其儀,予稍稍為說其文辭義意,略去恢復,輯其節理,實近可行者為之。先屬范推官紳,肄於東城圃,而予與呂憲使、克中往觀焉。憲使曰予在漢中蓋修其器矣,未究其禮也。謂紳曰其悉布茲。何景明曰,語曰:“禮失而求之野”。古禮亡不可見者,何可勝道哉?
然鄉射之禮,學校尚武或習之。予由鄠郿抵凰漢考之於學,既巳無聞而有司並其器,亡之往往,督使旋修舉行之,斑白之老,有相與環堵駭視者矣。嗟夫!古人揖坐旋辟之容器,與夫修於其鄉而一日不可缺者,至使人以為曠世聞見之事風俗於古,豈不邈哉!
譯文:
射儀
關於射儀,我曾在漢中到金州一帶傳授射禮學識,並集合了漢陰、平利、紫陽四家關於射儀的學說。當時那兒的師生要舉辦射禮,我問他們可否知曉射禮中的禮儀,他們均不知道。於是我讓當地的學官擬定一份詳細的禮儀規制,我稍微講解了古代關於射儀的語句含義,省略(難以復原的儀式)恢復(射禮儀軌),將射禮儀式、內涵編輯成冊,方便短時間內操辦射禮。射禮辦成,我先邀請了當地的官員鄉紳前來觀摩,在東城的苗圃操演,我和呂憲使、克中前去視察。憲使(看完射禮操演)說我在漢中(操辦的射禮)僅是復興了射禮的外器,並未研究透射禮中的禮。並對鄉紳通告我對射儀的學識並不多。我認為:論語有說“如果禮制已經淪喪,那就要到民間去訪求。”,古禮已經佚亡難以查找,哪能說得清楚啊?
但是鄉射禮,學校若尚武之風濃厚或許可以開設課程。我從“鄠郿”到“凰漢”考察各地的學風,即使已不知道射學,但當地都有專門的機構並且也有相應的器材,即便已經消亡,安排當地開展射禮活動,即便是頭髮斑白的老者,(舉辦射禮當天)都會聚集眾多鄉民前來圍觀。唉!古人“揖坐旋辟”所用的器物,早都存在於鄉間而且隨處可見,以至於人們還以為古代風俗太過遙遠聞所未聞,這不荒謬嗎?

射義

夫爵齒德三者,通乎天下者也。鄉飲尚齒也,飲畢而射,察其德也,夫然後可以爵之於朝。是故古者以射擇士。
三射之節其於命辭見乎?始射而命,曰毋射獲毋獵獲,知始射而獲也;再射而命,曰不貫不釋,知再射而釋也;三射而命,曰不鼓不釋,知三射而鼓也。
始射獲而不釋,試也。憂弗審也;再射而釋,則審矣;三射而鼓,而禮樂備矣。
始射不及實者,不敢役賓也。不飲者不釋,則不飲也。耦射先賓,不敢齒賓於耦也。眾賓不耦,賓在賓位則不敢逾大賓也。故非主則不敢與賓耦。
勝者張弓,不勝者弛弓。勝者立,不勝者飲。夫何言哉?賢不肖喻矣。
夫物惟時事惟,宜先後不逾,詳略有漸,其惟射乎?是故高而無用,美而無當,欲速而求成,聖人勿為也。
弓矢敵器也,聖人以揖讓用之,天下復有可爭者乎。夫射也者,禁肆制躁履,序蹈和一,眾心貫萬事者也。以此於天下也,故治理而生遂。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也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是故君子之於射也,弗爭則其求諸巳也,弗力。
夫君子仁人之用心也,亦觀諸射之道焉巳矣。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巳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巳者,反求諸其身而巳矣。
譯文:
射義
爵位,輩分,品德這三方面,天下是相通的。鄉飲崇尚年長,飲畢行射,觀察射者的品德,品德優異者可封以爵位入朝施政。所以古代是用射箭來錄取士。
三射之節各自命中代表什麼含義呢?第一次射能命中,叫“毋射獲毋獵獲”,意思是首次射則獲;第二次射還能命中,叫“不貫不釋”,意思是第二次射要做記錄;第三次射又能命中,叫“不鼓不釋”,意思是第三次射要擊鼓。
第一次射獲卻不記錄,是驗靶。無需過度慎重;第二次射要做記錄,需要慎重;第三次射要擊鼓,表示禮樂完備。
第一次射還沒有開始,不敢邀請賓客出場。沒有飲酒的賓客也沒有任何解釋,則不能飲酒。對射先讓賓客先射,不敢與賓客並列對射。賓客眾多不可集體對射,賓客在賓客的座位區則要按位置高低從大到小邀請。不是主人不能與賓客對射。
對射勝利的一方要張弓,沒有勝利的一方就弛弓。勝利的一方站立,沒有勝利的一方飲酒。以此表達彼此謙虛崇敬。
(射禮上的)器物儀式安排,先後順序不要逾越,(儀式上的)詳略要過度適當,怎會只有射箭一項流程呢?所以說高高在上卻毫無用處,華麗美觀卻不適合,又想要速成,聖人都不會這么做的。
弓箭本是戰爭武器,聖人行揖讓之禮來使用弓箭,天下怎還會有爭端的事故?所以在射禮上,禁破壞規制的行為和來回雜亂走動,步調有序行動統一,萬眾一心萬事皆可成。將射禮中的含義用在治理天下,一樣能治理成效的。
孔子說:“君子對什麼事情都不爭,如果說有所爭,那一定是射箭比賽吧!雙方互相作揖謙讓,然後登場競射;射完箭走下來飲酒,這種爭是君子之爭。”所以射箭對於君子而言,不在於在諸侯之間爭奪名利,不在於比拼力量。
君子仁人的內心性德,也可觀察射箭的方法了解。孔子說:“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君子射不中靶心,就要反過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好。”孟子說:“心有仁的人就好似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贏了自己的人,只有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作者在“射儀”一章中對,射禮活動的開展和規制表達的很明確:活動開辦和風俗規制以當代民眾所能理解的風俗規制來操辦,器材樂禮概莫能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