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麥170

鄂麥170

鄂麥170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培育的高產抗病廣適品種濟麥19為母本,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培育的早熟優質抗病品種豫麥47雜交,採用改良系譜法,經地點間穿梭育種選育而成的小麥品種。

鄂麥170株高76~80厘米,抗倒伏性較好。穗長方形、較大,小穗排列較鬆散、碼較稀,穗層較整齊,長芒,白殼、白粒,子粒長卵圓形、角質,黑胚率較高。中感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和小麥紋枯病,中抗小麥條鏽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麥170
  • 審定編號:鄂審麥2014001
  • 作物名稱:小麥
  • 育種者: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品種來源:濟麥19×豫麥47
選育過程,親本來源,選育經過,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要點,

選育過程

親本來源

  • 母本“濟麥19”來源
母本濟麥19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高產大穗小麥品種,具有分櫱力強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抗倒伏、綜合抗病性等特點,但植株較高,熟期偏晚,不耐後期高溫,易早衰,熟相一般。
  • 父本“豫麥47”來源
針對濟麥19的不足之處,選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選育的具有單位面積成穗數較多、耐穗發芽、矮稈抗倒伏、綜合抗病性好和成熟落黃好等優點的中早熟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豫麥47為父本。

選育經過

2003年4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小麥優質課題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以濟麥19為母本與豫麥47雜交配置單交組合,秋播於河南安陽分2行條播種植F1代。
2004~2005年度點播種植F2代1200株,經田間農藝性狀和室內考種,中選優良單株101個。
2005~2006年度分系種植F3代101個株系,其中第11個株系表現早熟,農藝性狀優良,中抗條銹、白粉和葉枯病,從中選留8個優良單株,送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
2006~2007年度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將中選株系每個種植3行,其中第3個株系(編號170)表現農藝性狀優良,赤霉病發病率輕,從中選留10個單株。
2007~2008年度分株系種植F5代10個株系,每個株系條播種植2行,其中株系84194表現綜合性狀優良。
2008~2009年度株系84194進入2行區觀察試驗,比相鄰對照鄭麥9023增產20.4%。
2009~2010年度株系84194升入10行區觀察試驗,命名為G027,比相鄰對照鄭麥9023增產8.9%。
2014年12月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鄂麥170,審定編號為鄂審麥2014001。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鄂麥170屬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202天左右,比對照鄭麥9023遲熟3~4天。幼苗生長半匍匐,分櫱力較強。株型較緊湊,莖稈蠟質較厚,穗下節間較短,旗葉中等偏小、上沖。株高76~80厘米,抗倒伏性較好。穗長方形、較大,小穗排列較鬆散、碼較稀,穗層較整齊,長芒,白殼、白粒,子粒長卵圓形、角質,黑胚率較高。後期落黃熟相好。
  • 抗性鑑定:鄂麥170抗病性接種鑑定表現為中感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紋枯病,中抗小麥條鏽病。田間自然發病條件下表現綜合抗病性較好,抗小麥條鏽病,中抗小麥白粉病和小麥葉鏽病,對小麥赤霉病耐病性表現突出,與對照鄭麥9023相當。
  • 品質分析:2014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穀物製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哈爾濱)檢測可知,鄂麥170容重779克/升,粗蛋白質含量(乾基)13.11%,濕麵筋含量27.2%,穩定時間3.6分鐘,大部分指標達到中筋專用小麥品種標準。
鄂麥170
鄂麥170

產量表現

2012~2013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產量459.52千克/畝,較鄭麥9023增產3.37%,增產顯著;2013~2014年度區域試驗平均產量428.08千克/畝,較鄭麥9023增產6.40%,增產極顯著;兩年平均產量443.80千克/畝,較鄭麥9023增產4.81%。
2014~2015年度湖北省棗陽市和襄州區的小麥高產創建中,在當地小麥赤霉病、小麥條鏽病普遍發生較重和後期多陰雨低溫的不利條件下,鄂麥170的小麥赤霉病和小麥條鏽病發病嚴重度和普遍率均較對照輕,襄州區張羅崗原種場0.67公頃高產創建田實收平均產量507.5千克/畝,較鄭麥9023增產8.20%,表現出較強的抗病性、適應性和豐產性,且抗倒性表現突出。

適種區域

鄂麥170適宜在中國湖北省小麥產區種植。

栽培要點

  • 播前準備: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2%的33%紋霉淨(三唑酮加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0.03%的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防治小麥紋枯病。
  • 播期播量鄂東南江漢平原適播期為10月下旬,鄂北地區以10月中旬為宜。播種量以10~12千克/畝(基本苗15~18萬/畝)為宜。適時整地,適墒播種,做到一播全苗。
  • 科學施肥:在中等地力水平下,全生育期需施純氮(N)12~14千克/畝、磷(P2O5)4~6千克/畝、鉀(K2O)4~6千克/畝,微量元素缺乏地區可適當對症施用鋅、硼、硫等微肥,磷、鉀及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的底肥與追肥比例為7:3,於拔節前追肥。
  • 田間管理:播種後及時開溝作廂,前茬水稻一般廂寬2.5~3.0米,前茬旱作一般廂寬3~4米,田邊開圍溝,長田塊開腰溝,要求溝溝相通,排灌通暢。雨後及時清溝排漬。春季拔節前化學除草,控制草害。綜合防治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和小麥紋枯病,抽穗揚花初期至灌漿中期實施1~2次一噴三防。
  • 適時收穫:成熟後及時收穫,防止穗發芽。人工以臘熟末期收穫為宜,聯合收割機以完熟期收穫為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