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目標上,“鄂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所”立足於鄂西南武陵山區,尤其是以恩施地區民族自治州的語言、文學和文化方面的研究為重點,為鄂西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的調查、整理、研究和開發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通過建設,讓鄂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所具有獨立承擔完成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的能力,成為省內少數民族研究的重要機構和武陵地區的科研人才培養基地,從而為湖北民族地區和整個武陵山區的政治穩定、民族團結、文化進步和經濟發展獻策獻力。鄂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所的遠期目標是:爭取在有關科研院所、研究機構、地方相關部門、民間文化人的支持下,在3至5年內,使鄂西南民族文化研究以及產業轉化取得長足發展,在研究條件、研究水平、專家團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形成3至4個具有延伸性的穩定研究方向和合理的人才梯隊,成為鄂西南民族文化研究重點機構、信息資料中心和武陵民族地區的人才庫。
在研究方向上,本研究所根據專家團隊的研究領域和現實資源展開以下幾個方面的科研活動:
1、鄂西南民間藝術與活態傳承保護研究
鄂西南民間藝術形式異常豐富,截止2013年底,全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項,入選湖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2項,州人民政府公布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2項,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31項。像利川的燈歌、肉連響,恩施與鶴峰的儺戲,來鳳縣的土家擺手舞,巴東的江河號子,宣恩的薅草鑼鼓等等,都入選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研究將配合地方文化部門進行廣泛的田野調查,內容包括鄂西南民族地區的歌謠、歌曲、舞蹈、故事、戲曲、技藝等民間藝術,走訪民間藝人、普查民間藝術,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構建鄂西南民族藝術資料庫,收集整理聲像資料,搭建信息平台。在理論研究過程中,追溯這些民間藝術的源流和文化意義,了解這些藝術品種的保護和傳承現狀,探索活態傳承和擴大影響的途徑和方法。
2、鄂西南地域文學與作家作品研究
鄂西南地區自然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悠遠,匯集了甘茂華、李華章、野夫、李傳鋒、葉梅、田天、曉蘇等知名作家,也吸引了陳應松、胡發雲等外地作家在這裡發掘文學富礦。
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說,鄂西南作家由於身處少數民族聚居、文化融合的地區,表現出崇尚自然,並蘊含有民族、歷史、文化和環境方面的特性,地方色彩濃厚,因此表現出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從創作內容上來看,他們側重描寫湖北鄂西南地域文化生活和民俗風情,關注現實問題、生存體驗以及對本土經驗,為展現湖北獨特的文化風貌、凸顯鄂西南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上的特色做出了可貴努力。
本方向以鄂西南地區作家群體為研究對象,兼顧一些外來作家在武陵地區的創作,對作家創作特點、作品表現內容、作品生成機制以及深層文化內涵展開深入研究,對一些展現地域風貌的作品,如《最後一隻白虎》(李傳鋒)、《撒憂的龍船河》(葉梅)、《鹽大路》(羅曉燕)、《巴國驪歌》(楊秀武)、《鄂西風情錄》(甘茂華)等作品的創作背景、生髮機制進行研究,探索鄂西南民族地區作家的審美觀、生命觀和文化觀,呈現鄂西南地域文學的獨特風貌。
3、鄂西南川鹽古道、文物與文化產業開發研究
“川鹽古道”是近年來發現並確定的一條四川至湖北的古鹽道,從巴國(先秦)至民國時期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鄂西南地區的生活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並且由於橫跨川、鄂、湘、黔等數個文化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眾多之地,形成了巨大的旅遊經濟帶。從2011年開始,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組織了當地專家和省社科院專家進行了專題田野調查,一致認為,巴蜀之間的川鹽古道線路豐富、脈絡清晰,文物保存完整,文化底蘊厚重,是川鹽古道核心區域,是恩施州乃至全國都能交響並完全可能申報世界級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旅遊資源。
目前,這一資源仍然處在考察調研階段,本研究將配合當地文物部門,設立專家團隊,對現有文物遺產進行蒐集、整理,對村鎮、路徑進行調查,形成詳細具體的調查報告、聲像資料,在此基礎上展開川鹽古道對當地生產、生活以及文化方面影響的研究,對鹽大道、古鹽場、古建築、古集鎮等客觀存在進行發掘,同時對圍繞運鹽業產生的傳說、詩歌、歌舞、習俗、信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從而在提升古鹽道的文化價值、盤活文化資源、規劃文化旅遊路線和發展當地文化產業做出貢獻。同時依託這一研究方向,對鄂西南的古商道進行調查發掘,組織申遺工作。
4、鄂西南民俗、語言田野調查與信息平台建設
在民俗方面,鄂西南屬於古巴國的發源地,也是羈縻制度和土司制度的遺俗地區,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習俗。如保持濃厚巴人遺風的“撒爾嗬”;具有典型竹枝詞形態的“哭嫁歌”;集巴人軍舞、宗教、蓮花落為一體的“肉連響”;頗有楚風的“彩蓮船”。在年慶節歡、婚喪嫁娶上,每逢佳節,也都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慶祝,如最富土家族民族精神的“過趕年”、形式多樣的“曬龍袍”、享譽海內外的東方情人節“女兒會”、神秘古老的“打繞棺”不僅保留了很多原始宗教信仰,更形成了獨立的民族習俗。在語言方面,由於土家族、苗族、漢族之間的不斷融合,以及巴蜀文化之間的交相互滲,鄂東南發展了豐富多樣的語言表達形式,不僅語音獨特,且辭彙豐富,以利川為例,目前收集的民間諺語達6537條,歇後語2138條,謎語391條,利川方言832條。在內容上分為時政、事理、修養、社交、鄉土、生活、自然、經濟8大類,可謂色彩斑斕,內容豐富多樣。
本研究在田野調查、資料蒐集整理的基礎之上,運用數位化方式對鄂西南民俗、語言建立資料庫,進行科學分類和分析,同時對民俗文化建立影像庫、圖片庫,還運用Access和VB等計算機技術建設構建檢索信息平台,形成全面的、完整的現代信息錄入、查詢系統,為後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