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瑪簡收(雲南省綠春縣傳統民間文學)

都瑪簡收(雲南省綠春縣傳統民間文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都瑪簡收,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都瑪簡收》描述的是一個美麗的哈尼族女子簡收出生、成長、談情、逼婚、逃婚到流浪,最後回歸天界的悲劇神話;通過對主人公生活經歷的講述,同時傳播了哈尼族人生產生活知識以及崇拜自然、親和自然的思想觀念。《都瑪簡收》給予人廣闊的藝術想像空間,帶給人們豐富、神奇的藝術享受。這個神話以歌謠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具有較強感染力。

2013年11月23日,都瑪簡收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21年5月24日,都瑪簡收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編號為Ⅰ-16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瑪簡收
  • 別名:遮天樹王、縮最禾土瑪繞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雲南省綠春縣
  • 遺產編號:Ⅰ-167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基本組成,內容架構,藝術特徵,傳承方式,演唱傳統,演唱方式,儀式活動,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據《哈尼簡史》中載“蠻治山田,殊為精好”這樣一句。哈尼族開山鑿田和管理及其征服自然進行農耕社會生活中都有離不開的英雄人物,都瑪簡收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或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英雄人物和英雄形象。
哈尼族人民戰亂南遷後社會基本處於穩定,擺在面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安家繁衍生息的問題,這就需要具有母性的女性來調理家庭和社會關係,也就必然地選擇了女性英雄。都瑪簡收是這樣的思想和社會環境下選擇或產生的。

文化特徵

基本組成

《都瑪簡收》通篇四千餘行,分以十一部分,即序歌、都瑪簡收出生、成長、談情、逼婚、逃婚、大樹王出世、砍大樹、認年月、祭祀“阿倮歐濱”以及歌尾。

內容架構

《都瑪簡收》主要以都瑪簡收的人生歷程為焦點,通過都瑪簡收的“眼耳口”將哈尼族的家庭婚姻、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習俗儀式、行為禁忌、宗教信仰等表述出來。
都瑪簡收從小就睿智超群,既能上天向天神摸咪求情,也能下地向龍王討祛除疫的解藥。都瑪簡收的美貌引來眾人的青睞,最終被波裡頭人逼搶入婚。可都瑪簡收並未因此放棄自己的愛情,而是忠貞於自己的戀人,戀人被波裡頭人迫害後,都瑪簡收背井離鄉,四處流浪,從奧普大街、奧卡大寨,都瑪簡收砍了一支蘆葦作拐杖,拄著神奇的拐杖繼續走。
伴著蘆葦拐杖的都瑪簡收,來到了東仰阿倮歐濱。在東仰阿倮歐濱,都瑪簡收喝水時將蘆葦拐杖插在水邊,不料拐杖瞬間生根發芽,受盡波里人迫害的她施下咒語,大樹抽條狂長,遮天蔽日,穿過波里家直達天界,都瑪簡收順著大樹返回天界。從此,大樹給世人帶來了黑暗與災難,世間陷入黑暗,日月無輝,人們不分晝夜與年輪。受盡苦難的人們後來發現黑暗災難的原因並在都瑪簡收的指引下齊心協力將遮天大樹砍倒,世人依據大樹的樹枝、樹葉和樹根分清年月、四季與年輪。大樹砍倒後,阿倮歐濱流出了十二股泉水,都瑪簡收留下了祭祀阿倮歐濱的規矩。

藝術特徵

  • 人物形象
都瑪簡收是個漂亮、聰明、勤快,以及知情達理、溫柔賢慧的人,她已化身為神,是智慧、美麗、善良、仁愛、勤勞、勇敢的象徵。都瑪簡收是美麗之神。都瑪簡收是個年輕貌美的仙女,除了心靈美,她年輕、貌美,決定了她是美之神。
哈尼族是個勤勞勇敢、仁義厚道的民族,這些都在都瑪簡收這個女性英雄人物形象上一一表現了出來,使之成為人人追崇的集於美德與神力於一身的女神人物形象,並且成為正義、力量和熱情的化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整個哈尼族共同塑造並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一個美麗、善良、勤勞、智慧,更是敢愛、敢恨、敢抗爭的英雄的文化人物和神女形象。
都瑪簡收的功績不僅只是傳播十二月曆法,她還是教習栽秧技術的文化英雄,神話敘事中植下的遮天大樹實際上是都瑪簡收在梯田裡栽秧行為的泛化。無論是教習栽秧技藝還是傳播曆法,都瑪簡收是一位在哈尼族歷史上立下文化功績的先祖,且立下的功績對於整個哈尼族來說至關重要,其被神化為女神是出於哈尼族人共有的文化心理,被神聖化的都瑪簡收實際上寄寓著哈尼族人對傳統道德、理想女性的期許,在這裡,“都瑪簡收”不只是都瑪簡收姑娘,還是所有哈尼族女性的聚合,是每一位哈尼族女性。
  • 意象
哈尼族古歌《都瑪簡收》中出現“遮天大樹”這一神話意象,其指向超越“樹”之本身。《都瑪簡收》敘事中,哈尼族人依據大樹的樹枝樹根樹葉認清一年十二個月,一月三十天,一年三百六十天,分清日輪年屬,其旨在強調傳統哈尼族曆法向十二月曆過渡的文化記憶,這也是《都瑪簡收》在哈尼族中如此重要的關鍵所在。《都瑪簡收》旨在強調傳統哈尼曆法向十二月曆過渡的文化記憶,哈尼族萬物有靈與自然崇拜的信仰觀念是促使遮天大樹成為重要神話意象的心理動因。現實功用、宗教信仰以及萬物有靈的多重原因催生樹木成為神話敘事中的遮天大樹,其象徵著哈尼族十二月曆,是哈尼民族的曆法之樹。

傳承方式

《都瑪簡收》的傳承方式一般有兩種,即自然傳與師父傳。
1.自然傳
自然傳是歌手通過自己的視聽與記憶慢慢學會演唱《都瑪簡收》。相較於摩批,這類歌手的身份比較普通,可以是任何人,並且無職業性別之分。這類歌手無固定師父教授,也無需拜師學習,其更多依附於自己的天資與努力。歌手首先在節日或其它表演場所中觀看優秀歌手的表演與演唱,將神話古歌的內容以及優秀歌手的表演模式銘記於心,然後通過不斷的自我訓練慢慢開口演唱,此時的演唱只是小範圍或局部性的演唱,很少是較大場合的公開演唱。在無數次的重複訓練與演唱中,歌手依舊觀察和聽取不同優秀歌手的演唱,從中不斷學習與更正自己的演唱技巧,直至歌手將神話古歌諳熟於心,完全能夠演唱神話古歌時,歌手便在更大的場合進行演唱。在公開場合的無數次演唱中,這類歌手積累了許多表演經驗並慢慢形成自己的表演模式,能夠同聽眾很好的交流互動並出色的完成表演。這樣,在不斷的學習、訓練與表演當中,這類歌手便慢慢成為有經驗的優秀的歌手。在這類歌手當中,學會《都瑪簡收》神話古歌的歌手多數是那些經常參加祭祀活動與口頭文化活動的神職人員或非神職人員,如摩批助手或深諳祭祀事務的人員。
2.師父傳
掌握與演唱《都瑪簡收》神話古歌的歌手當中,有一部分是通過拜師的方式習得《都瑪簡收》神話古歌的口頭技藝。這類歌手大都有“師父”教授,但拜師方式與“師父”性質迥異有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拜師學藝學會《都瑪簡收》神話古歌的歌手,可稱為拜師學藝式歌手;另一類則通過承襲摩批身份而學會《都瑪簡收》神話古歌的歌手,可稱為承襲式歌手。
①拜師學藝式歌手
這一類歌手通過向優秀歌手拜師學藝的方式學習《都瑪簡收》,師徒之間只是單純的師徒關係,並無血緣或親屬關係。徒弟的身份可以是普通人,亦可以是其它身份,師父也一,其身份可以是普通人,亦可以是其它身份。如馬拉方歌手,其師從塔普村的優秀歌手周魯祖,師徒二人並無血緣親屬關係。師父可憑自己的能力決定帶多少徒弟,一般情況下,有一人至數人,並無規模性的招授徒弟。徒弟一般只跟一位師父學習,學習完後可以向另外的師父拜師學習,同時向多為師父拜師學習的情況比較少見。
在學習《都瑪簡收》的過程中,師父首先讓徒弟聽,徒弟聽後記憶於心,然後再由師父逐字逐句慢慢帶著徒弟演唱,學完後,徒弟要經常訓練,訓練時,如果演唱的好,師父便會誇獎徒弟,如果出現遺忘或錯誤,師父會進行指正。除了師父在場的訓練外,徒弟還需單獨的自我訓練,目的是為了將古歌內容諳熟於心,以防出現記憶陌生。
最好的訓練方式是師父帶著徒弟在節日中表演,這樣的訓練方式基於徒弟已經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但也有一些師父會在教授徒弟一段時間後直接讓其在公眾面前表演,在表演實踐中獲得表演技巧與經驗。
徒弟在循壞往復的訓練與表演中慢慢尋找自己的表演模式,這一過程很辛苦也很漫長,形成自己的表演模式後,歌手的表演技巧會成熟許多,但表演模式並不是固定不變,優秀歌手會在不同場合調整自己的表演模式,使其能夠適應場合需要,一些優秀的歌手甚至擁有多套表演模式。形成自己的表演模式後,並不意味可以結束訓練,訓練對於歌手來說是伴隨終生的。待到徒弟的表演已經很成熟並形成自己的表演模式後,徒弟可單獨進行表演,師父不像以往那樣帶著徒弟進行表演,但這並不意味著師徒關係就此終結,他們會在一些場所合演,師徒關係也會伴隨終生。當徒弟無需師父帶領表演後,徒弟不會馬上招授其他人——除非是徒弟的表演技巧與能力已經很高超並獲得公眾的認可——而是會慢慢打磨自己的表演技巧,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直至自己的表演能力獲得他人的認可與稱道,其才會招授他人做徒弟,自己成為師父。
②承襲式歌手
摩批群體是掌握與傳播哈尼族口頭傳統的核心群體,其通過上輩摩批而習得珍貴的哈尼族文化遺產,其中便含有大量的口頭藝術。摩批除了叫魂問病與驅邪招安的職能外,其還有歌手身份,可以這樣說,摩批是哈尼族民間兼有歌手身份的口頭藝術者,一方面,他們在祭祀活動中念經誦咒,為人招魂退禳;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口頭傳統的繼承者與傳播者,是特殊的歌手群體,兼有兩種文化職能。在口頭藝術層面,我們可以把他們稱為摩批歌手。摩批歌手與其他歌手群體不同,他們大都來自摩批家族,摩批家族以父傳子、叔侄傳授或舅甥傳授的傳統形式使其具備摩批身份,需要強調的是,具備摩批身份並不代表就是歌手,摩批只是家族內部傳授下來的血緣身份,要想成為歌手還需另外學習。
摩批歌手學習《都瑪簡收》比其它類型的歌手要簡易許多,在成為摩批的過程中,摩批歌手早已接觸甚至學習古歌調式或其它口頭技藝,這樣的接觸很可能來自於父輩在節日祭典或其它重要活動中的演唱。承襲摩批身份的歌手天生就被口頭文化的氛圍所包圍與薰陶,因為父輩摩批歌手在各種重大活動中念誦的巫經就是哈尼族口頭傳統的一部分,這是摩批歌手獨有的條件與優勢。
—般情況下,父輩摩批是摩批歌手的“師父”,其在傳授摩批歌手摩批技藝的同時也傳授古歌內容與演唱調式。從口頭技藝的層面上看,這時父輩摩批與摩批歌手的親屬血緣關係發生轉變,形成“師父一徒弟”的師承關係。摩批歌手在學習哈尼族古歌時無需刻意拜師學習,只有當父輩摩批不能教授摩批歌手想要習得的古歌內容時,摩批歌手才會尋找另外的歌手拜師學習。父輩摩批與摩批歌手間的師承關係依靠親屬血緣決定,無血緣關係的摩批之間依然可以互相拜師,形成新的師徒關係。摩批歌手中幾乎沒有女性,這與哈尼族的宗教結構以及摩批“傳男不傳女”的承襲制有關,絕大多數下,女性歌手只能通過自然傳或拜師的方式習得哈尼族古歌。
摩批歌手學習《都瑪簡收》的方式與拜師學習式歌手類似,所不同的是,摩批歌手通常比拜師學習式歌手更早接觸哈尼族口頭傳統。有的摩批歌手在小時候便由父輩摩批歌手帶去各種活動場所,比如祭祀、節日等等。在這些場所中,父輩摩批或施咒念經或吟唱古歌,摩批歌手就在這樣的場所與氛圍中接觸哈尼族口頭傳統,並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古歌內容與演唱調式。

演唱傳統

  • 襯詞襯句
《都瑪簡收》唱本起首便是“薩咿”,這是哈尼臘巴乃至整個哈尼族古歌吟唱時的顯著特色,屬襯詞,歌手首句必吟,其類還有:
薩!
薩咿!
薩啊咿!
薩啦啊!
薩啊咿哎!
呃瑟嘞呀啊咿!
索呢索拉尹索!
索呃索拉咿西里里索!
薩拉比德額呀啊咿!拍拉比德額施款德!
薩拉格索於塞比多!也多格索於婆比扎!
薩拉比德薩多布居克施窩呃!拍拉比德薩咪布居囡諾格呃!
哈尼族民間有個說法:“薩咿是臘巴”。“薩咿”在《都瑪簡收》以及其他哈尼族古歌中位於起首位置,其功能是將聽眾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並引出下面要吟唱的內容。在吟唱過程中或是完成吟唱後,歌手的吟唱如若能打動聽眾,聽眾便以“薩——薩”或“薩——依——薩”隨聲附和。需要說明的是,“薩——薩”或“薩——依——薩”皆為襯句,這樣的襯句類型在哈尼族口頭傳統中有很多,一般由聽眾在聽的過程中或是歌手吟唱結束後發出,其功能旨在為歌手助興,向歌手作出回應,以示其與歌手的交流並表示稱讚。
  • 《序歌》與《歌尾》
《序歌》與《歌尾》是哈尼族古歌在開場與結尾時必備的兩段唱詞,其內容根據歌手和演述場景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是道明吟唱的目的和意義,表明吟唱者謙虛、祝福、祈禱等願景。
⑴序歌
在《序歌》中,歌手首先歌詠哈尼族先祖的功績,然後追認古歌的來歷,說明該古歌的演述時間和莊嚴性。這是是哈尼臘巴歌手常用的演述形式,即歌手無論水平和能力的高低,開場起首時總以一段或一長段謙語歌頌自己的祖先,表達對祖先的尊敬之心,歌手在唱述這段謙語的過程中向客群傳達“表演開始”的信息,將自己置於表演的特殊位置,拉近自己與客群的交流距離,歌手在唱完“序歌部分”後才是古歌內容的展開,而此時己經建立一個表演框架,即以歌手的表演為中心的表演框架,歌手對聽眾或客群承擔展示自己交流技巧與能力的責任。
⑵歌尾
表演《都瑪簡收》的過程中,在歌尾部分,其會以一段或幾段唱述表達自己對聽眾或客群的祈願祝福,道明自己唱述該古歌是按照先祖的意願而“執行”,聽眾或客群應聽從先祖的古話與教諭。哈尼族歌手同樣以謙語結束自己的表演,這與開首序歌進行呼應,教諭聽眾古歌或故事是父輩祖先流傳下來的,“我”只是這樣說一說,一唱,深藏著“我們應該繼續流傳下去”的意味。歌尾的最後部分,歌手以“說錯的話兒大家聽好/走錯的路大家改正”作結,期待聽眾對其表演以及唱述做出品評。雖然文本當中的歌尾部分並未表現聽眾對歌手表演的品評,但是,哈尼臘巴在實際表演當中是有聽眾或客群的品評的,即聽眾或客群將會以“薩——薩”“薩——喔——薩”“太好了”“你唱的確實正確”之類的言語進行附和以及品評。

演唱方式

臘巴是群體性的演唱歌調,常以歌手吟唱,聽眾附和合聲的方式進行,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歌手可由一人領唱或數人領唱,演述形式比較靈活自由。《都瑪簡收》以臘巴調式演繹,歌手可由一人或數人領唱,
在表演時,先由師父領唱,當師父唱完一段停住時會稍微停歇片刻,或是喝水或是咳嗽調整,之後繼續往下唱,這時的停歇時間不長,很短,徒弟也不用接腔。如若師父停歇的時間較長,便由徒弟跟著師父演唱的內容繼續往下唱。有時,師父會直接讓徒弟接腔(師父會做出肢體動作暗示),這樣的情況大多數是因為師父需要歇息調整或重新記憶演述內容。這樣,師停徒唱,師唱徒停,師徒互相配唱將《都瑪簡收》演述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表演過程中,師徒二人採用配合對唱的方式進行,類似於“一問一答”,期間,演述內容會穿插嵌入自己的生活境況。

儀式活動

每年農曆正月第二個屬牛日,綠春縣城附近的十三個哈尼族村寨須聯合舉行“阿倮歐濱”祭祀儀式,以此向“都瑪簡收”女神祈求多娘(綠春)梁子風調雨順。在節日祭祀、婚喪嫁娶或朋友聚會等重大活動中,摩批或歌手席坐於篾桌前把酒而歌,聽眾會圍坐於摩批或歌手周邊聆聽欣賞並加以品評,當歌手在酒桌上完成表演時,《都瑪簡收》也在酒桌上完成傳播,由此,在特定時間完成“都瑪簡收”神話古歌的場所——酒桌便成為傳習場。只要時間與場合適宜,以臘巴調式吟唱的《都瑪簡收》可以發生在任何場所,如一棵大樹下、穀倉旁空草地等等。節日中的“酒桌”作為主要傳習場是因為在酒桌前能集中更多的人群,適宜作吟唱之地,並且在酒桌上歌手與聽眾能夠更好的交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都瑪簡收》不僅只是“口頭上說一說的故事”,其與哈尼族的生活習俗、生產時歷、村寨組織以及特殊的祭祀儀禮緊密的有機聯繫,是規約綠春當地哈尼族人生產生活與宗教信仰的“聖經”,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都瑪簡收以其獨具的特徵和深遂的內容,在神話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價值;都瑪簡收塑造了哈尼族人的美學形象,豐富了人們的審美理念、美學思想和美的追求標準。

傳承狀況

由於哈尼族沒有文字,給《都瑪簡收》的傳承造成了一定困難。

傳承譜系

姓名
性別
民族
出生
地屬
師承譜系
白木者
哈尼族
1945
大興鎮鞏馬村
白們普
馬拉方
1955
戈奎鄉托牛村
周先嘎、張成咀等
王哈龍
1966
馬拉方
龍普
1950
大興鎮窩米村
不詳
陸波才
1944
大興鎮下折東村
盧石三
龍元昌
1981
騎馬壩鄉
俄角-角沙-沙龍俄-俄祿-祿沙-沙魯-魯斗-斗波-波普-普斗-斗們-們斗(龍元昌)
陸普收
1925
大興鎮規弄村
不詳
何玉普
1944
大興鎮大田村
都瑪簡收(雲南省綠春縣傳統民間文學)
都瑪簡收(雲南省綠春縣傳統民間文學)

保護措施

1958年至1959年期間,雲南省民族民間文學紅河調查隊在金平、元陽、綠春和紅河等四縣調查時蒐集到的《砍大樹》。但是,由於地域差異等原因,這些文本中收錄的古歌內容有所出入。
2004年,由白們普、白木者、普立規、李立才演唱,盧保和、龍元昌整理譯註的《都瑪簡收》唱本是對《都瑪簡收》神話古歌蒐集翻譯的經典之作,為《都瑪簡收》之集大成。其後,對《都瑪簡收》神話古歌進行整理錄入的文本有《縮最禾土瑪繞》《哈尼族習俗歌》等。
2008年,為搶救和保護哈尼族的歷史文化與口頭傳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了《哈尼族口傳文化譯註全集》編譯辦,蒐集整理的哈尼族口頭傳統涉及神話、傳說、故事、諺語、史詩等方面,範圍與內容均涉及國內外哈尼族聚居區。
2010年,由張紅榛編纂出版《都瑪簡收:遮天大樹的傳說》一書,該書文本為盧保和蒐集整理版。
2021年5月24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綠春縣文化館(綠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都瑪簡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繼續綠春縣文化館(綠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都瑪簡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都瑪簡收》流布於紅河南岸的綠春、元陽、紅河、金平四縣,普洱的濘洱、江城、思茅,西雙版納的景洪、勐臘、勐海以及境外的寮國、緬甸、泰國、越南等哈尼族(阿卡)人聚居的地方;以綠春為中心向周圍各哈尼族聚居區輻射,其影響力已擴布至整個哈尼族族群。

文化軼事

  • 歷史傳說
《十二奴局》中,尖收是洪阿宗娘人,她有九個哥哥,尖收天天為他們挑水砍柴,卻受盡奴役和冷待——“把小妹尖收當牛馬,米飯不給吃,新衣不給穿,狗咬不幫吃”,尖收忍無可忍離家氣討。
《哈尼禮儀習俗歌》中:“簡收姑娘是喝酒的能手,一天能喝九瓶酒;親兄弟像吃肉的老虎,一天要吃九背肉。”就此來說,簡收的家庭不是普通人家。
《雅尼雅嘎贊嘎》中:“加滇姑娘滇仙,長大成了一名美女。她看不起雅尼雅,她嫁人嫁到遠方,嫁給漢人,嫁給葬人,嫁給布朗人。滇仙是喝酒能手,一天要喝九壇米酒;滇仙是吃肉的能人,一頓要吃九隻肥雞……可憐的滇仙姑娘啊,一生中只忙於嫁人”。傳說,滇仙姑娘一生嫁了七十七次,最後累死在找男人的路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