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水丞,官名。秦、漢為都水長副貳,西漢太常、治粟內史、水衡都尉、主爵都尉等署皆置。隋初為都水台次官,員二人,正八品上。文帝仁壽元年(601)改台為監,歷代沿置,故亦稱“都水監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水丞
- 性質:古代官名
- 朝代:隋朝
- 品級:正八品上
都水丞,官名。秦、漢為都水長副貳,西漢太常、治粟內史、水衡都尉、主爵都尉等署皆置。隋初為都水台次官,員二人,正八品上。文帝仁壽元年(601)改台為監,歷代沿置,故亦稱“都水監丞”。
都水丞,官名。秦、漢為都水長副貳,西漢太常、治粟內史、水衡都尉、主爵都尉等署皆置。隋初為都水台次官,員二人,正八品上。文帝仁壽元年(601)改台為監,...
官名。北宋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南、北外都水丞司各置,為本司長官,分治河事。徽宗宣和三年(1121)罷。南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復置,南、北外都水丞司...
官名。宋神宗元豐 (1078—1085) 改制置,員一人,隸都水監,掌北外都水丞司之事。哲宗元祐五年 (1090),定三年為一任。元符三年 (1100)罷,其事歸漕臣。徽...
官名。北宋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置,為南外都水丞司長官。哲宗元祐五年(1090),令以三年為一任。徽宗宣和三年(1121)罷。南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復置,於...
北外都水丞司是官署名。宋代,元豐改制後,於澶州設南、北都水丞司,置南北“外都水丞”分治河事。...
官署名。北宋置於澶州,掌就近治理河渠之事。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或置外都水使者領之。又置南、北外都水丞司,以外都水丞領之,分治河事。徽宗宣和...
元祐初,復以都水丞召還,病卒於道,年七十。著《七經中義》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陽集》三十卷。論曰:兵,兇器也,雖聖人猶曰未學。輕敵寡謀...
曾孝廣(1040—1100),字仲錫。為曾公亮從子,曾孝寬弟,元豐末,為北部都水丞。元祐中,大臣議復河故道,召孝廣問之,言不可,出通判保州。久之,復為都水丞。...
征遼時被授都水丞,主持後勤監運,頗有功勞。615年(大業十一年),被人檢舉圖謀不軌而處死。 次子:虞澄道,字義,東宮通事舍人,615年(大業十一年)受兄長事所牽連...
彭汝霖,字岩老,彭汝礪弟,饒州鄱陽人。第進士,以曾布薦,為秘書丞,擢殿中侍御史,由是附布。時紹述之論復興,都水丞李夷行乞復詩賦,汝霖劾之。韓忠彥議權合祭...
福壽溝是一處地下水利工程。它位於江西贛州,修建於北宋時期,工程由數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專家劉彝主持,是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它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
虞孝仁。幼豪俠任氣,起家拜儀同,領晉王親信。坐父事除名。煬帝嗣位,以藩邸之舊,授候衛長史,兼領金谷監,監禁苑。有巧思,頗稱旨。九年,伐遼,授都水丞,充...
詔除獻可右司諫,掃合磁州刺史,繹秘書丞,庸中都右警巡使,袞彰國軍節度副使,振壽治書侍御史,蛻同知定武軍節度使事,益翰林修撰,皓都水丞,昂戶部主事,鑄...
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謝履因政績調任京官,先任都水監,不久又升任都水丞(主管全國水利設施、防汛抗災等事務),前後近十年。自古黃河十年九濫,管理河...
內史屬官有:·都水長、都水丞,掌水利;·鐵官長、鐵官丞,掌冶金、製造農器;·廩犧令、廩犧丞,掌糧食倉庫和牧養祭祀用牲畜。秦朝官制郡制 ...
兼外都水丞,詔相度興修水利。河決大名第五埽,昉議塞之,因疏塘水溉深州田。又導葫蘆河,自樂壽之東至滄州二百里。塞孟家口,開乾寧軍直河,作橋於真定之中...
先後出任都水丞、都官員外郎,熙寧年間出任虔州知軍,期間修建福壽溝,開挖水窗。宋紹聖初福州立“五先生祠”、明贛州立“四賢坊”,劉彝均列其中。...
曾嶠生子二,長子曰曾稹(秘書正字)次子曾穆(德化令、殿中丞、贈太師、魏國公...曾朝仕這一房系據《台灣水照譜》記載,傳至龍山三十世的,奎西、奎成、奎...
都水丞印 底柱丞印都水中丞印 朗中左田公車司馬丞 衛士函印車府 中車府丞騎馬丞印 都船都般丞印 章廄丞印宮廄 宮廄丞印都廄 中廄丞印...
派遣都水丞范子淵實行此法。范子淵奏稱田浚川耙的功用,可以讓河水都回原道。退出被淹沒的民田有數萬頃。神宗詔命大名府核實,文彥博說:“黃河不是浚川耙就可...
者丞,掌內宮導引、接待、典儀等,以宦官充; 太醫令、太醫丞,掌皇帝與後宮醫藥; 都水長、都水丞,掌諸郡縣水利事務,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駐官署; 樂府令、樂府丞...
九年,伐遼,授都水丞,充使監運,頗有功。然性奢華,以駱駝負函盛水養魚而自給。十一年,或告孝仁謀圖不軌,遂誅之。其弟澄道,東宮通事舍人,坐除名。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