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街區中的國家與社會(都市街區中的國家與社會:樂街調查)

都市街區中的國家與社會

都市街區中的國家與社會:樂街調查一般指本詞條

《都市街區中的國家與社會》是2007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艷玲。

基本介紹

  • 作者:何艷玲
  • ISBN:9787802305779
  • 頁數:300
  • 定價:36.00元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6
  • 副標題:樂街調查-中山大學社會學文庫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該書以個案研究為基礎,旨在揭示後單位制時期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在街區中的微觀圖景,並以此分析不同街區組織之間的互動邏輯及其在互動中所締造的街區權力格局。全書通過對基層政權在街區中的具體運作;社區居委會自身運作規則的構造;市民組織有無可能在街區制度變遷過程中成長和拓展行動空間;基層政權、社區居委會、市民組織、市民之間有無可能展開被動抑或主動的合作等問題的討論得出:在後單位制時期,中國都市街區中的國家與社會正在形成“權變合作主義”的格局。書中所提供的個案觀察能夠豐富目前相對單薄的都市街區實證研究,並在理論範式方面為其他研究者提供爭論。

作者簡介

何艷玲,1975年出生於湖南,行政學碩士,社會學博士。曾獲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前往美國杜克大學訪學,現為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中山大學行政管理研究基地副教授,《公共管理研究》執行編輯、《公共行政評論》編輯部主任。主要研究領城為地方治理(城市管理)與非營利組織,並一直致力於以上領域的實證研究。並被列為廣東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巨觀問題的微觀視角
一 討論的背景
(一)社區是什麼
(二)社區建設的提出
(三)社區邊界在哪裡
二 研究主題
三 已有的研究
(一)兩種取向:“國家與社會二元界分”還是“社會中的國家”
(二)市民社會:理論建構中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三)村莊和街區中的權力結構:實證研究中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四 分析框架
(一)結構主義與個人主義
(二)權力研究的啟示
(三)街區組織與街區事件
五 可能的學術價值
第二章 樂街:鬧市中的“分層街區”
一 個案研究
二 街區概況:廣州的“尖東”
三 分層的街區:同樣的街區,不一樣的生活
(一)淘苑片區
(二)花苑片區
(三)僑苑片區
(四)青苑片區
四 街區中的公共空間
(一)晨練場所
(二)茶樓
(四)小店
五 本章小結
第三章 街區中的“國家”:基層政權的權威重建與柔性運作
一 結構化的國家權力:街區組織體系的軸心
(一)街區中的行政體系
1?街居制的創立
2?單位制的建立
3?從派出機構到準政府
(二)黨工委領導下的黨組織
(三)國家權力在街區中的整體風貌
(四)街區組織體系的內部格局
二 城市基層政權的結構性難題
(一)“壓力型體制”下的權責分離
(二)條塊分離困境
(三)基層政權“法團化”
1?樂街的“法團化”過程
2?“法團化”的原因
三 基層政權的權威重建
(一)發展總部經濟拓寬稅源
(二)從法團化政府到服務型政府
1?樂街的社區服務建設
2?“去法團化”過程中的困境
四 社區黨建與黨組織體系的“網路化”
(一)街區中的黨組織體系
(二)社區黨建
1?“黨建聯席會議”和“黨建聯誼會”
2?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建指導員
3?樂街的商廈黨建
五 從強制干預到柔性運作:國家權力在街區中的具體運作
(一)教育基金百萬行活動簡介
(二)捐款的運作過程
1?營造強勢話語氛圍
2?構建政府官員在捐款中的示範效應
3?運用基層政權紮根街區的人情網
4?國家權力的柔性運作
六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街區中的“雙重代理人”:居委會及其組織變革的內卷化
一 居委會組織發展及其結構
(一)居委會發展過程
1?創建階段:1950~1956年
2?異化時期:1957~1978年
3?法制化時期:1979年至今
(二)居委會組織結構
二 “內卷化”的居委會組織改革
(一)居委會性質在制度實踐中的偏差
(二)居委會組織變革
1?從基幹到社區工作者
2?居委會結構—功能的變化
3?社區居委會直選
(三)居委會組織變革的“內卷化”
1?“內卷化”的表現
2?內卷化的原因
三 居委會與社區警察:街區中的夥伴關係
(一)社區民警進街區
(二)警察在街區中的工作實踐
(三)街區夥伴關係的建立
四 “半官方半民間”:居委會運作的雙重邏輯
(一)事件背景
(二)事件過程
1?一個居民的投訴
2?人情關係的引入
3?國家權力的援引
(三)居委會組織在街區的運作邏輯
五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街區中的“社會”:市民組織與街區集體行動
一 街區名人
(一)王老師
(二)余賢
(三)56號大院
(四)街區精英是否存在
二 樂街的市民組織
(一)華僑聯誼會
(二)老人協會
(三)其他市民組織
三 街區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轉變
(一)單位制時期的單一供給機制
(二)街區公共服務的合作供給
四 街區中的集體行動
(一)日常生活中的上訪
(二)垃圾壓縮站事件
1?事情的起因
2?拆遷方的行動過程
3?街區集體行動策略
4?街區集體行動與村莊集體行動的比較
五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都市街區中的“權變合作主義”
一 街區研究架構
二 樂街的國家和社會關係
(一)現有研究的梳理
(二)樂街的發現
三 權變合作主義
(一)後單位制時期街區國家與社會關係的三個維度
1?建立在“壓力型”體制下的從屬關係
2?基於“資源交換”基礎上的合作關係
3?總體關係格局呈現出“權變性”
(二)“權變合作主義”的內涵
第七章 現實:中國社區建設走向何方
一 “市—區—站”的城市管理體制
(一)“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還是其他
(二)“市—區”兩級政府架構
(三)街區服務站
二 街區自治
(一)街區自治體制
(二)實踐中的常設議事機構
(三)委託服務公司
(四)街區共建聯盟
三 有意義的市民參與
(一)從管理到治理
(二)治理背景下的市民參與發展
(三)市民組織與市民參與
四 從街區到市民社區
五 結束語
附錄一 訪談綱要(街道辦事處幹部部分)
附錄二 訪談綱要(居委會成員部分)
附錄三 主要訪談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