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在對都市圈概念進行科學界定的基礎上,科學劃分中國都市圈,研究探討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的地位和城市功能提升環境,分析科學基礎,提出戰略思路,研究提升機理,概括提升模式,提出提升路徑,並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都市圈進行案例研究,提出體制創新和若干對策建議。
作品目錄
| |
| |
| |
| |
| |
| 第十三章 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體制創新與對策 |
| |
創作背景
都市圈是核心城市通過輻射效應與周邊地區相互聯繫與合作的區域。都市圈的核心是都市,都市是指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都市是由中小城市因為某種機遇發展而成的,都市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與周邊城市、城鎮和農村存在密切的聯繫。一般距離都市越近的地方,與都市的聯繫越密切,所受到的影響就越大。都市的規模越大,輻射的範圍就越大。都市圈的概念來源於日本,日本有三大都市圈:京濱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阪神都市圈。20世紀80年代,都市圈的概念傳到中國。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都市圈日益成為中國人口和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對一個地區及國家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基於此,《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科學界定了都市圈的概念,系統分析了都市圈內中小城市的功能地位和基本特徵。在借鑑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明確界定了都市圈的含義,認為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輻射距離為半徑,所形成的功能互補、分工合作、經濟聯繫比較緊密的區域;基於這個定義,作者認為都市圈的形成早於城市群,是城市群的初期形態的觀點,並提出都市圈形成的三個條件:至少有一個核心城市;核心城市與周圍城市具有緊密的經濟社會聯繫;都市圈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作者從整體上分析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功能地位的基礎上,根據核心城市圈域半徑標準確定了中國24個都市圈的區域範圍,並從產業發展、吸納就業、公共服務和人口集聚等基本功能出發,分析了中國東、中、西、東北四大區域都市圈內中小城市的發展特徵。這種關於都市圈形成條件和劃分標準的界定,既使抽象的城市圈概念更加明確,又凸顯了研究都市圈問題的重要意義。
該書深入探討了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基礎條件、外部環境和總體思路。作者從不同的發展階段分析了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基礎條件;從工業化與城鎮化、市場與政府的維度分析了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外部環境。作者認為,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化階段,未來中國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總體思路是:以產(業)城(市)人(口)高效融合為重點,重點提升公共服務功能和人口集聚功能;以成長型都市圈為重點,分類提升不同發展階段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功能;以內陸地區都市圈為重點,統籌提升“沿海-內陸-沿邊”三大區域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功能;以產業協作為重點,構建都市圈新型產業分工格局;以市場化改革為重點,促進都市圈內要素自由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