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改革是明宣德年間進行的一場改革運動,該次改革運動是仁宣之治的開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察院改革
- 發生時間:1428年 至 1429年
- 發生地點:北京→南京
- 主要人物:顧佐
都察院改革是明宣德年間進行的一場改革運動,該次改革運動是仁宣之治的開端。
都察院改革是明宣德年間進行的一場改革運動,該次改革運動是仁宣之治的開端。1事件背景其一,永樂末年以來,官場腐敗,史載此時“貪官污吏,遍布內外,剝削及於骨髓”,朝廷所派出的使者,特別是十三道監察御史,仗著是皇帝的耳目,所到...
撫按稽遲者,部院舉之;部院容隱欺蔽者,六科舉之;六科不覺察,則閣臣舉之。月有考,歲有稽”。“誤者抵罪”使每件公事落到實處。明初定製,六部和六科均繞過內閣直接向皇帝負責。張居正行考成法,加強了內閣事權,由內閣通過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撫按則聽命於六部。最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機構都...
明惠宗朱允炆即位後,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對都察院進行改革,只設都御史一人。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又將都察院改為御史府,設御史大夫,直至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才復舊。清代 後金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稱帝,沿用明代制度,設定都察院,負責監察文武百官。自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
皇太極新政是指皇太極在天聰年間(第一階段)和崇德年間(第二階段)在政治制度、軍事制度和經濟方面的封建化改革。皇太極繼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晚年以來的弊端,不滿足於守成,決心要開創嶄新的局面。他執政後,躊躇滿志,從面臨的內政出發,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政治方面 中央集權 努爾哈赤時代...
其所屬監察機構有:十五道、六科、宗室御史處、稽查內務府御史處、五城察院。其中的六科是清初仿明制,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掌勘察官府公事。初為獨立機構,至雍正元年(1723年)始隸都察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革官制, 都察院改設都御史一人、副都御史二人;改十五道為二十道,按省設定...
監察方面改漢以來的御史台為都察院;軍事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負責,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及其控制下的廠衛特務組織。其中尤以廢丞相設內閣為政府體制調整的主要內容。內閣由翰林院學士組成,分首輔、次輔和群輔。其職責主要為“票擬”,即代擬詔書,批答奏摺。永樂以後,內閣學士漸...
經歷司經歷,官名。明清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以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府所屬經歷司之主官。每司設一至二人不等。明其中府經歷為首領官,光緒(1875—1908)末葉,改革官制,紛紛裁改。職責 掌往來文移之事。掌衙署之內部事務。品級 朝宗人府、都察院、通政司所屬者分別為正五品、正六品、正七品,清朝則為正...
監察方面改漢以來的御史台為都察院;軍事上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負責,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及其控制下的廠衛特務組織。其中尤以廢丞相設內閣為政府體制調整的主要內容。內閣由翰林院學士組成,分首輔、次輔和群輔。其職責主要為“票擬”,即代擬詔書,批答奏摺。永樂以後,內閣學士漸...
建文改制,又稱建文新政,是指明朝建文年間(1399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和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文臣推行的改革,主要針對洪武時期留下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藩王擁兵等問題進行改革。建文帝積極地調整政策、革故鼎新,對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建文改制對官名、宮名、殿名等仿...
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制,因機構重疊,裁撤審刑院,並其職能於刑部。此後,凡奉皇帝詔命立案的重大案件,由朝官臨時組成制勘院審理判決;而由中書省下令立案者,則臨時組成推勘院予以審理。宋代的直訴制度更加完善,對於詣闕投訴,還設立了專門的機關予以受理。宋代可以直訴的案件是逐級抗訴至尚書省仍不得直的案件。宋代...
如吏部,權歸審官東院、流內銓、審官西院、三班院;戶部,權歸三司;禮部,權歸禮儀院;兵部,權歸樞密院;刑部,權歸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工部,權歸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監中部分寺、監權力的轉移也有類似的情形。神宗元豐五年(1082),實行中央官制改革,罷去三司及一切叢雜機構,基本恢復到唐代三省...
天聰十年(1636),皇太極照仿明制將文館改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和內弘文院。內三院是按“參漢酌金”原則而設立的中央中樞機構,既承襲明代翰林院、內閣體制而又有所區別。此後,皇太極從滿族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中國傳統的思想和統治模式,進行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如首開遵孔祭孔之端,接受傳統的...
第四節 官制改革下的大清郵政 結 語 第五章 典禮與憲政:清季丙午改制有關禮部裁改之爭 第一節 典禮院的醞釀 第二節 保存禮部之議 第三節 折衷與遺患 結 語 第六章 “風憲”與“立憲”:清末都察院改制 第一節 重新定位:丙午前的都察院議改 第二節 無可裁併:丙午都察院議改衝突 第三節 難以...
八府巡按並不是指真正的八府。八府巡按之名,起於明代,非固定職官,臨時由朝廷委派監察御史擔任,分別巡視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見於戲曲、小說,民間多視為清廉而有權勢的大官。簡介 帝制時代其實沒有“八府巡撫”這個官名(完全出自舊時戲劇)。明、清兩朝都設有中央監察部門,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
顧佐執掌都察院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永樂末年以來官場腐敗現象的進一步惡化,澄清了當時的整個官僚系統,直接推動了“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現。顧佐在任期內,對洪武時期以來的憲綱進行整理,這次整理後頒布的憲綱成了後世風憲官吏的行為準則,在穩固明代的監察權力、穩定政治局面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視...
2.官制問題。這是在辦理職官的增設、裁撤及中央或地方機構的變更事項中形成的。有關清末光緒三十二年立憲運動中的官制改革,還專設有立憲運動項。3.警保問題。包括實行保甲、稽查戶口、流民、消防、維持風化以及社會治安、賑濟等方面的事項。清代設有都察院的五城察院、五城兵馬司,在京八旗的步軍統領(九門...
因此,應改革雙重領導體制為垂直管理體制。應加強和改善黨對檢察工作的領導,將黨對檢察工作的領導權交由中央統一行使,最高人民檢察院黨委成員由黨中央選配和管理;省級檢察院黨委成員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黨委主管,基層人民檢察院黨委成員由省檢察院黨委主管。地方各級人大對同級人民檢察院黨組實行監督。加強檢察機關的...
清 代中央六部和都察院的合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而部院庶僚,亦自以下喬遷谷為恥,迄今十餘年,尚無儒衣冠入館者。”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告以吾輩同在部院當差,均有寅誼。”相關介紹 淺談清末官制改革中的“部院之爭”“部院之爭的”背景探析 光緒年間,以首席軍機大臣、...
reformation of the censorate's system 都察院體制改革 單詞釋義 御史台 ...將作院ImperialManufactoriesCommission御史台Censorate法司Judicialoffice...檢查機構 ...censorable須受檢查的censorate檢查機構censorial檢查官的...檢查機關 ...檢查官的censorial檢查機關censorate檢查井蓋manlid...樞垣 ...樞紐貨幣...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將刑部改為法部,專司司法;將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專司審判,並附設總檢察廳,原都察院撤銷。從而,開始了中國具有歷史意義的司法制度改革。宣統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1年1月25日)《大清新刑律》頒布,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刑分立的刑法典。清政府在中央實施司法改革的同時,令...
外務部置總理親王,會辦尚書,兼會辦左、右侍郎,各一人;總辦改為左、右丞,左、右參議各一人。並置郎中以次各官,不分滿、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訂官制,意合滿、漢,而翰林院、都察院仍依舊制)。同年,增置翻譯官十五人(七、八、九品各五人,分股治事)。宣統三年(1911年),新內閣成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