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都吉台古遺址 在
諸城市區北25公里渠河與荊河匯流處,有一名叫都吉台的村莊,村東有一高台,名曰“鬥雞台”,相傳為春秋時魯大夫季孫意如與後惡鬥雞之處,村名因台名諧音而得。都吉台古遺址就在“鬥雞台”上,南北長103米,東西寬22米,總面積7416平方米,文化層厚8.5米,下層為龍山文化,中層為商周文化遺存,上層有漢代遺物和唐宋遺存,內涵十分豐富。
此地曾多次發現西周、春秋、戰國及漢代墓葬,出土了饕餮紋飾的銅尊、雙耳銅簋、銅鬲、爵等器物,其造型厚重,紋飾古樸,具有商代特點,是諸城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完整銅器。1982年,在遺址南部一春秋墓中,出土了一批銅器,內有一件刻有20多個銘文的大銅盤,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1983年,在遺址北部一處春秋墓中,出土了車馬器、鼎、鬲、盤、壺及一套完整的編鐘,皆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考古價值。最為令人驚異的是,在這些文物以及墓中棺槨上,均包裹著一層白色物,為植物做成,有粘性,質輕而薄,有專家疑為原始紙漿。如果這一猜測被證實,那么原始造紙出現的年代將會大大推前。
歷史背景
都吉台村坐落在漢平昌故城遺址上,但這裡出土了大量漢代以前乃至原始社會的文化遺存,說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這裡就是山東半島地區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該遺址對研究龍山文化、商周遺存及春秋戰國時期齊、魯、莒等諸侯國的勢力範圍、疆域、文化交流情況,對研究東夷文化及山東半島地區與中原文化的交流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1979年,該遺址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吉台
石橋子鎮都吉台村在諸城市區以北26公里處,北瀕渠河,荊河由南往北注入渠河,兩河相匯,三面環水。全村近00戶,2300多口人。村東南有鬥雞台,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明萬曆《諸城縣誌》記載:“鬥雞台在城陽城東北,高兩丈,圓六百步,春秋魯昭公25年(公元前517年)季氏與郈氏鬥雞處。”當時的鬥雞多為賭博,各出賭注,以兩雞相鬥結果決定輸贏。《史記·魯周公世家》載: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大夫季孫意如(即季平子)與魯大夫後惡(即都昭伯)在此鬥雞,為了取勝,各自都耍了點兒鬼花招。季氏將芥末面灑在雞翅上,欲以辣壞郈氏雞眼取勝;郈氏則在雞爪上暗縛銅鉤,欲以利爪斗贏。結果季氏雞大敗,季氏甚為惱火,侵入郈氏之宮地自縊。郈氏聯合臧氏到魯昭公處告季氏,昭公討伐季氏,季平子請囚請亡皆不許,季氏遂聯合叔氏、孟氏三家共伐魯昭公,魯昭公敗而失國出亡,後惡亦被孟氏所殺。關於鬥雞台,酈道元的《水經注》亦有記載:“浯水經平昌城北,城之東有台……名為鬥雞台。” 台下有井,傳說井內有龍出入,故又曰“龍台”,此井在乾隆11年下大雨時坍塌,已是枯井。村人相傳有人在早上曾發現台上有雞相鬥,說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據出土的大量陶器、銅器證明,早在西周時,此地便有人煙,是我市最早的聚落遺址之一。此地漢代為平昌侯劉印封國,即平昌故城。平昌故城幾經興衰,清初,這裡又形成村落,村名“鬥雞台”。清鹹豐10年,土匪騷擾,民不聊生,當時鬥雞台已成為較大村莊,有民團又有圩牆,較為安全,因而不少外村人來此避難。民團首領是當時頗有名氣的進士,他組織民團等加固圩牆,增崗設哨,並宣布保護外來難民,在難民中如有作亂者,他有先斬後奏之權。由於措施得力,土匪未能騷擾該村,村莊安全,百姓無恙,盛傳“都吉”、“都利”,有口皆碑。後來,人們便根據此義,把鬥雞台改稱為“都吉台”。
來源考證
兩千多年古墓“出世”諸城都吉台村
來源:諸城信息港
3月14日訊 近日,諸城市石橋子鎮都吉台村村民奔走相告,“村里發現古墓了,
村里發現兩千多年的古墓了……”該村一農民在自家地里挖樹根時發現了
一個古代的鼎,而市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搶救性發掘時,又發現了兩個春秋時期的古墓。
筆者趕到古墓挖掘現場,通過都吉台村48歲的王德法了解到,3月11日上午,他幫著在自家地里伐楊樹的哥哥王德全用一輛挖掘機挖地里存留的楊樹根。大約11時許,駕駛員開著挖掘機挖到了地南頭偏西的位置,一鏟下去樹坑裡露出了一個像“鍋”一樣的物件,上面還有一層綠銹,該物件約80厘米寬,兩邊還豎著兩個長長的“耳朵”。
在村里見過些世面的王德法覺得這事不尋常,他連忙撥打110報了警。石橋子派出所的民警接警後,迅速安排警力對現場進行了封閉保護,同時通知該市博物館前來現場勘查。
下午,博物館的專家們趕來後,初步認定這是一個春秋時的鼎,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文物價值。於是,決定在現場周圍開展搶救性發掘。
筆者在現場看到,發掘人員正在這塊約有一畝半的窪地里挖出一條寬1米半長30多米的東西方向的探溝。在挖到約40厘米的位置時,陸續出土了一些獸骨及人骨、光滑的石塊和碎青銅。這些石塊中間有孔,一頭寬一頭窄,一頭長一頭短,大小不一。據現場一位專家講,此應為春秋時的石磬,是中國古老的石制打擊樂器,孔內穿繩懸掛於架下,擊打傳聲,為“八音”中的“ 磬石”音。碎青銅則是鼎之類器物上的殘片,鼎在發掘時已經被腐蝕而碎為數塊。
攝影/張春輝 祝坤鵬
另據筆者進一步了解獲悉,今年60多歲的王德全已在這1畝半地上耕種了近20年,曾先後種過疏菜、花生、莊稼等農作物,九年前在地里種上了一片楊樹,今年才決定伐掉。這些年他也經常發現一些疑惑的事情,先是十幾年前一夜過後自家地里莫名出現一個1.3米大小近兩米深的井口。此後,他就經常在地里發現一些大大小小的孔洞,有好多是用60厘米長的鋼釺打出來的,一直延伸到十幾米遠的地方。
對此,該市博物館一位工作人員分析說,這些現象說明這一帶歷史上曾多次被盜墓賊探過並盜過墓,而且發掘現場的土地這些年因取土等多方原因變成一處低洼地,使這兩處古代墓室接近了地表層,所以在挖樹根時被發現並不奇怪。另一位專家認為,此處初步可以認定墓葬為春秋時期,但具體的時間還需要隨著挖掘情況進一步研究。
截止到目前現場已發現兩處較小墓葬,兩墓東西相距十幾米,共發掘出了鼎一個,石磬十幾枚,陶片、獸骨、人骨若干。
到筆者截稿時,該墓地正在進一步發掘中,是否有新的考古發現尚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