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渠河流經於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起於桂花鎮的黃連沱,經過遂寧市主城區,止於龍鳳鎮龍鳳電站。
遂寧渠河的由來
凡是遂寧人或來過遂寧的人都知道,遂寧城西有一條美麗的河,那就是渠河。它是集發電、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的一條重要的河,它是與我們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河,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遂寧涪江西岸,有兩大河谷沖積平原,即黃連沱至石溪濠的鳳台壩,石溪濠至龍鳳場的南北壩。遂寧城區居南北壩之中,其北為北壩,其南為南壩。南北壩田土三萬餘畝,土地肥沃,宜種水稻。涪江雖在其東,但水低田高,無灌溉之利。旱澇為災,歷來多種旱糧。明代萬曆年間有一巡道,在金魚山後築堤引石子溪(今楊家河)水,沿山開渠,欲以灌南壩之田,稱為“官堰”,可惜建後下游地勢較堰高,即廢。清康熙54年(1715),遂寧知縣施土岳在官堰上游廣德寺前築土堰,名“廣濟堰”,灌南壩之田萬餘畝。後又更名為“廣利堰”。清乾隆2年(1737)至5年(1740),知縣夏紹新於北固鄉明月寺下築清風、明月上下二堰,引水灌溉壩田土二千餘畝;於梓潼鄉龍池院築龍泉堰,灌風台壩田土,因水不足,灌面不穩;並將廣利堰改建為石堰,更名為“廣積堰”。廣積堰歷嘉慶、道光而漸圮,灌面縮小。同治8年(1869)鄉坤劉則誠、劉文等集眾重建,並訂規約,詳憲立案。這些堰皆築於溪流之上,水源不穩,特別是大旱斷流,損失慘重。
民國26年(1937)大旱,兩堰水枯,南北二壩無水栽秧,田土龜裂,受災特重。當時屬遂寧專署管轄的射洪縣建成引涪江水的惠降堰,則無旱災損失。由此啟發了遂寧的百姓,迫切要求興修水利。於是,遂寧專署專員兼縣長羅璽及繼任專員黃綬,縣長楊晴舫積極呈請旅省同鄉會、省參議員楊蜀堯奔走呼籲,時任四川省建設廳廳長何北衡也非常重視興修水利。民國28年(1939),四川省建設廳農田水利局派測量隊來縣實地勘測。民國29年(1940)春測竣,1月成立遂寧縣水利委員會,縣長李緒恢任主任,建設科長兼任副主任。由省農田水利局工程師施建成擔任遂寧引涪江水灌南北壩工程設計,總工程師張際春審定。9月7日,成立“遂寧縣水利工程籌備委員會”,由遂寧專署專員黃綬任主任委員,遂寧縣縣長李緒恢任副主任委員。當時遂寧南北壩灌溉工程是四川省四大重點工程之一,故由省建設廳廳長何北衡主持,遂寧縣水利籌備委員會負責向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四家銀行聯合辦事總處辦理貸款。年底設計審定完成。民國30年(1941)1月,成立“遂寧縣南北壩灌溉工程處”,省建設廳任命張縉為處長(後為王鴻遇),於3月正式開工。總渠從黃連沱進水,疏浚天然濠溝,沿線洲壩築防洪堤至石溪壕,長9.24公里,引流量12立方米/秒。在石溪壕建一閘。從石溪壕至龍鳳場長16.18公里,建支、分渠54條,渠上大小建築物86座,其中最大的為嘉禾橋、開善寺兩座渡槽。民國31年(1942)3月,以此工程為四家銀行聯合貸款興修,故更名為“四聯堰”。民國32年(1943)2月工程基本竣工,在石溪濠舉行慶功放水典禮,省建設廳廳長何北衡親自參加。5月1日,經省府批准成立“遂寧縣四聯堰管理委員會”和“四聯堰管理處”,由遂寧專員程厚之任主任委員,縣長彭心明任副主任委員,鄭士彥任管理處主任。灌區水費採取隨糧附加,較原增加近一倍。
民國33年3月,遂寧縣臨時參議會開會,參議員王伯淵等提出“請倡辦水電站,以奠定本縣經濟建設基礎”的提案,經議會一致通過。隨後,遂寧縣政府乃請中國農村水力實業特種公司勘測設計。8月成立“遂寧縣民意水電公司籌備委員會”,縣長彭心明任主任委員。該項目以中國農村水力實業特種公司為甲方,四川省政府為乙方,遂寧縣為丙方簽訂《遂寧民意水電廠股份有限公司協定書草案》,採取合資經營方式,發展遂寧水電事業。民國34年(1945)1月開工,至民國35年(1946)上年建成,因四聯堰洪水沖毀,未投入運行。至民國37年(1948)7月1日才對外送電,但因渠道改建,水源斷絕,終於停業。
建國後,遂寧軍管會派軍代表周必傳接管四聯農田水利合作社、四聯堰續修工程處和四聯堰管理處。1950年1月5日,遂寧縣人民政府成立。將四聯堰和水電廠合併成立“遂寧縣四聯堰水電廠管理處”,由副縣長稅維誠兼任主任。1月26日,縣政府成立“四聯堰整修委員會”,由副縣長范艾任主任。1951年4月5日,縣政府召開四聯堰整修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四聯堰”更名為“南北堰”。至7月南北堰續建工程全部完工。1952年8月水輪發電機組改裝試車成功,正式發電。
1958年,遂寧縣工農業用電和城鎮照明用電已超過電廠裝機容量4倍以上。3月中央水電部副部長錢正英一行來遂視察。迅即成立“遂寧縣建電指揮部”。1959年10月1日第一台機組正式投產發電。
1977年1月6日,經省批准遂寧縣建設16000千瓦的小白塔水電站。3月正式動工,採取1.6萬人的專業隊常年施工與民眾性突擊相結合的辦法(突擊隊最多時達10萬人),利用縣、公社聯辦形式,經全縣人民團結奮戰,於1978年12月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至1980年3月5日機組全部投入發電。
歷史
渠河是一個由溝堰到渠堰,發展成渠河的發展史,是遂寧初步發展的歷史見證人。
早在解放前的三十年代,從千年古鎮桂花的黃連沱,引水到石溪壕,修了一座小水電站,那是渠河的雛形。
建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遂寧的電力十分緊缺。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1958年大躍進年代,遂寧決定在原涪江取水口處,擴大溝堰,並伸延到離遂寧城南10公里的龍鳳場,建設龍鳳水電站。電站建成後,彭德懷元帥曾去視察,聯合國能源開發署非常讚揚,非洲許多開發中國家紛紛前來參觀學習,國際影響很大。
為了充分利用涪江水能資源,在70年代,以政府出資,民眾投勞入股,收益分紅的模式,將原渠堰改直,挖深,擴大,建成渠河,並新建小白塔水電站。從黃連沱到龍鳳場20多千米,分為南北堰,北堰從黃連沱到石溪壕,南堰從石溪壕到龍鳳場,沿途分設4道閘門,防洪和調節流量。當時,我國的技術十分落後。要建一個當時算大的水電站非常困難。那時的口號是自力更生,土發上馬。還使用木質的輸水管道。但當時廣大民眾為改變家鄉面貌,建設水電站的熱情很高。數十里工地,數十萬遂寧兒女,男女老少,人山人海,披星戴月,不辭勞苦,日夜奮戰,場面非常壯觀、感人。那時沒有機械化設備,全靠人工肩扛手抬。工程進度仍然極快,僅半年多時間,一條20多千米的河,連同一座4台機組,裝機容量16000千瓦的龍鳳水電站便建成了。
旅遊資源
渠河,不再是一條單純的發電河。她是遂寧城區及近郊近100多萬人民的生活飲用水來源。20多千米的渠河,處處風景秀麗;河上30多座橋樑,個個婀娜多姿。特別是近幾年,遂寧市政府通過治理渠河,讓渠河的水更清了,景更美了。並在渠河兩岸新擴建了一大批旅遊新景點,並將渠河路改建成了寬闊的瀝青路。沿渠河,有小白塔水電站,龍鳳水電站兩座小型小電站,有廣德寺、白雀寺、船山公園等景區。
渠河上的橋
由於渠河流經人口稠密的遂寧城區,兩岸人民間往來頻繁,河上修建了幾十座(有說30座以上)大小各異,形狀各異,材質不同的橋樑,幾乎就是一座橋樑博物館。
感恩總結
渠河能夠澤被遂寧人民,應該感恩毛主席,感謝共產黨。渠河是五十年代全國人民學大寨,趕昔陽,大興水利時修建的人工河,不知當時修建渠河的人能否喝上渠河的水,但我們一定要記住毛主席,記住修建渠河的老前輩;我們更應該保護好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