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郵戳是指戳頭、戳頸、戳柄三個部分所組成的郵政日戳的整體。
分類及意義
郵政日戳是郵政部門在郵件和郵政業務單上加蓋的、表示收寄、投遞局名和時間的戳記。
貼在信封、明信片或其他包封紙上郵票,銷印時郵戳只蓋在郵票上,封皮物上未蓋到郵戳,稱死戳;如將郵票從信封上揭下後,信封上無郵戳痕跡。
萬國郵聯對各成員國蓋銷郵戳使用油墨的墨色均有規定,如郵政日戳須用黑色,郵資機蓋戳和郵資機籤條須用紅色。
國際郵資已付戳上端為“法文‘TAXE PERCUE’”,中端為年、月、日,下端為拼音文字地名。
郵局開筒班;是專門負責開取設定在道路兩旁信筒中郵件的,開筒班使用的郵政日戳,為有別於其他郵政日戳,一般在日戳下端加刻有“(筒)”字。
郵戳邊緣線由一粗一細兩條線組成的框線,通稱為“文武邊”
“戳邊滾銷”是指收寄局遺漏蓋銷的郵票,到達局用郵戳邊沿的油墨滾印在郵票上作為蓋銷。
火車郵戳是郵局設於火車押運班隨車辦理沿途收發和押運郵件所蓋用的專用郵戳,其戳式與普通郵戳相同,上格為火車各線起始站名稱,下格為郵政派押局局名。
為使蓋銷郵票時,不致於污染郵票圖案上的國家元首肖像,而特別設計了一種郵戳,叫做恭敬戳。
歷史
世界上最早的郵政日戳是1661年由
英國郵政總局局長H.畢紹普開始使用的畢紹普日戳。戳上只標明郵件經辦月日 。1840年英國開始使用郵票後,在郵件上同時蓋用標有地名和年、月、日的郵政日戳和蓋銷郵票的馬爾他十字形戳。後來改為直接用郵政日戳蓋銷郵票,戳樣多次變換。中國於1897年開始普遍使用郵政日戳。
中國
大清郵政曾使用過雙線雙格大圓戳、八卦圖戳、單線雙格圓戳、橢圓戳、長方形漢字戳等郵政日戳。後主要用三格圓戳和單線腰框圓戳。郵政日戳上用清朝紀年、乾支紀年或公元紀年。
中華郵政使用的郵政日戳,月、日用公曆,紀年用
中華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兩種。
中國人民郵政(中國郵政)初期仍用三格圓戳,用公元紀年。自1957年統一改用雙線腰框圓形戳。戳面上部用漢字標郵局所在地名,腰框內用
阿拉伯數字標明年、月、日、時,下部標分支機構,用(區)、(支)、(所)、(代)表示,在市內和縣城內的並加局所編號。在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的郵政日戳,在漢字地名後加當地通用的少數民族文字地名。辦理國際郵件業務所用的郵政日戳,郵局所在地名用
漢語拼音。
發展史
1866年,中國海關開始試辦郵政,這時使用的郵戳稱為海關日戳,它是雙線圓形戳,戳內文字為英文,上列海關,中列年、月、日,下列地名。現今發現的這種戳是1875年在煙臺等地使用的。*
郵戳是郵政歷史變革的見證。以我國郵政變革史為例,1878年我國首次發行郵票時,使用橢圓形海關漢文地名戳蓋銷郵票;1896年郵政脫離海關,改稱大清郵政,1897年改用八卦戳蓋銷郵票;1904年為照顧中國傳統民間習慣以陰曆計月日,郵戳改為_____;辛亥革命以後,中華民國成立,改用乾支紀年戳民國紀年郵戳。
自清代發行郵票以後,我國出現並使用過三種元年戳,即宣統元年戳、民國元年戳和洪憲元年戳。
清代八卦戳是採用我國古代《周易》文獻中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構成的,它由八種基本圖形組成。
我國清代國家郵政使用的八卦戳,於1897年1月13日啟用,於1912年12月通知停用。
1897年1月13日,清朝郵政當局發布命令,頒發30種八卦戳,供各局蓋銷郵票時使用。
我國清代的八卦戳,郵政當局正式頒用有30種,但集郵家們僅收集到26種地名戳。
我國清代政府開辦國家郵政時,使用的是八卦郵戳;而1904年至民國成立時,改用的是乾支紀年郵戳。
大清郵政使用的八卦戳作廢后,改用英漢大圓戳,其上部為英文地名和公元日期,下部為漢文局名和陰曆日期。
清朝所用的英漢大圓郵戳,可分內外兩圈,外圈標明地點,內圈標明時間。
我國於1904年開始使用乾支郵戳,至1912年停用,前後共八年。
我國郵政部門最早刻制並使用的紀念郵戳是1909年11月21日在上海使用的“出品協會”紀念郵戳。
雲馬戳是太平天國王、臣一級官員的緊急文書發寄時所加蓋的戳記,一般文書不能輕易使用。戳為圓形,中心主圖為奔馬穿雲,中圈有雲紋,外圈為回紋,戳的中圈上方刻為使用王、臣的官銜、爵位。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改用民國紀元,戳式為圓形,分為兩種:較大的為單線加腰框,有些加刻英文地名;較小的為單線三格式,都用漢字。
1912年1月,中國郵政停止使用乾支紀年郵政日戳,改用以民國紀年的郵政日戳。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全國郵局統一使用刻有“徐大總統就任紀念”字樣的郵戳。
我國於1920年5月7日從北京至天津試航時最早使用航空專用戳。
1925年5月,鄭州至洛陽間開闢航班,郵件上均蓋有紫色紀念郵戳,並加蓋有“由飛艇寄”文字的副戳。
1931年9月4日,為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闓舉行國葬,全國各郵局刻制使用有“譚院長國葬紀念”字樣的郵戳。
我國開辦火車郵局後,最初的火車郵戳上有“郵車”或“信車”兩字,以後統一用“火車郵局”字樣。
1948年9月3日,颶風侵襲香港,由於當時無海底隧道,致使負責經管郵票的郵政總局職員無法過海上班,為保證郵政業務正常進行,經郵政署長批准,臨時以郵戳代替郵票。這種以戳代郵的“颶風戳”,僅使用四個半小時,現共存四款,已成為比較難得的珍奇郵品。
中國人民郵政的第一枚紀念郵戳,是由大連郵政局在1946年5月1日刻制使用的“遼寧郵政四一接收”紀念郵戳。
1951年3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郵總局成立,並陸續使用“中國軍郵”字樣的日戳。
1956年4月1日,我國發行的欠資郵票停止使用後,郵電部規定各郵局一律使用欠資郵戳。
我國現行的郵政日戳,是郵電部於1957年1月1日頒布啟用的。
我國現行的郵政日戳按郵電部統一規定的格式製作,從1957年1月起,統一使用單線圓形腰框戳(郵資已付戳為八角形),直徑為25mm和30mm兩種。
我國義務兵免費信件郵戳現為三角形,第一次啟用於1957年9月1日,於1965年停止使用;後又於1984年10月1日恢復使用。
1982年8月14日,郵電部郵政總局發出《關於紀念郵戳的刻制使用和首日封郵寄的通知》,《通知》規定,如紀念郵票公司成立、郵展等,可參照紀念郵戳的規格刻出紀念戳,但加蓋此項紀念戳的郵票,只供收藏,不能作為納付郵資之用。
按郵電部1985年7月27日通知及《郵電日戳印模規格標準與使用管理規定》,我國現行郵政日戳分為普通日戳、郵資已付日戳、特種日戳等三大類。
1985年7月,郵電部正式將風景日戳列為郵政日戳的一種。
我國現行普通郵政日戳的戳面由上格、上月牙、腰框、下月牙和下格五部分組成。
我國現行郵政日戳,按郵電部頒發標準,一般日戳戳面直徑為25毫米;加刻少數民族文字或加刻外國文字的日戳,戳面直徑為30毫米;郵票公司使用的日戳,上月牙形之上刻漢文地名,下月牙形之下刻漢語拼音地名。
類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的郵政日戳分為普通日戳、機打郵政日戳(郵資符志)、特種日戳等3大類。普通郵政日戳直徑為25MM,少數民族地區和國際郵政日戳的直徑為30MM。郵政日戳多為圓形。特種日戳通常是為紀念重大節日、重大事件、郵票發行,
郵政部門使用的專門日戳,一般稱為紀念日戳、風景日戳等。而在普通日戳中,又因生產環節、使用部門的不同,有營業日戳、投遞日戳、火車日戳、軍郵日戳等等。
小常識
投遞日戳
進口的郵件都必須加蓋當班投遞日戳,以確投遞局名、投遞日期(時間)。
接收日戳
營業單位開拆進口郵件和接收投遞部門送來屬局內投交的郵件,應在相關詳情單或郵件背面加蓋接收日戳,此項日戳僅表示郵件的接收部門和接收日期(時間),不代表郵件的投遞日期(時間)。
落地日戳
此項日戳能反映郵件到達的局(所)和到達時間。但從套用上看,落地日戳也能起到投遞日戳的作用。但其作用並非完全相同。比如投遞部門蓋了落地日戳以後,有的郵件還會因收件人不在等原因,需要交視窗進行局內投交,還有的需要轉給其他局投遞。在這種情況下,落地日戳的作用就有別於投遞日戳了。有時收件人或收件單位以接收日戳作為郵件到達日期的證明,這在法律上同樣是有效的。
分類
根據郵電部《郵電日戳印模規格標準與使用管理規定》,普通日戳分四種:①郵政日戳、②電信日戳、③機要日戳、④包裹收寄機、郵資機、過戳機上裝配的日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