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地震斷裂帶

郯城地震斷裂帶

郯城地震斷裂帶是中國東部一條巨型斷裂帶,總體上呈南北走向,綿延2400多公里。

郯城地震斷裂帶是國內惟一的第四紀活斷層地貌景觀,站在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淺紅色、一面是黃褐色的土地,一線之隔“涇渭分明”。淺紅色的是新生代的土壤,而黃褐色的是中生代的土壤,兩者相差的年代超過億年。如果你從中間的線上漫步而過,就實現了“一步跨躍億年”的神話。郯城地震斷裂帶,對研究中生代和新生代地質構造地震的形成與變化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基本介紹

相關事件,歷史記載,

相關事件

1668年7月25日,山東中南部發生了一次震動半箇中國的大地震,史料考證,這次地震震級達8.5級,是我國東部千年罕有的一次特大災難事件。

歷史記載

郯城縣誌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城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婦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死一千五百有奇。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遍地流水,溝澮皆盈,移時化為烏有。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縫深不可視,其陷塌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皆有淤泥細沙,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實地勘查,這次大地震留下的地震裂縫痕跡猶存。長達15公里的官莊——葛湖北西向地裂縫帶以及錯開馬陵山脊的西北向斷層,使原沿北北東向斷裂帶南流的沭河在馬陵山東坡遽然拐向西坡,造成沭河在馬陵山的改道。據地質專家論證,這是由1668年大地震造成的。沭河在馬陵山東坡山左口往南與岔流河上游之間有殘留河道遺蹟,為沭河改道前循岔流河南流的自然河道,沭河由山左口沿北西向斷裂破碎處穿過馬陵山低分水嶺,循馬陵山西坡南流,沿襲舊黃墩河河道,並在歸義襲奪白馬河上游,使白馬河腰斷為二,主流在郯城西,上游在郯城東流入沭河,至今兩河仍各保留著白馬河的名稱,遙相呼應,說明乃是近期的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