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資料,作品,任職,人物簡歷,從藝經歷,戰亂里雪中來,改名郭頌,音樂路遇貴人,創作花絮,苦改造見真情,熱淚流,
人物簡介
人物資料
中學時代顯露音樂才華,參加獨唱、擔任大合唱指揮,也唱東北大鼓、河南墜子。1950年高級職校畢業後為中學音樂教員。1953年調人松江魯藝文工團當獨唱演員,曾從師俄籍女高音阿恰依。1961年到上海聲樂研究所學習聲樂。
作品
任職
人物簡歷
1950年高級職校畢業後為中學音樂教員。
1961年到上海聲樂研究所學習聲樂。之後他相繼創作、演唱了《新貨郎》、《烏蘇里船歌》、《我愛這些年輕人》、《越走越亮堂》、《串門》、《甜透了咱心窩》、《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笑開了滿瞼花皺紋》、《大頂子山高又高》、《月牙五更》 《王二姐思夫》 《瞧情郎》 《迷人的夜晚》等,共創作歌曲50餘首。
從藝經歷
戰亂里雪中來
1931年9·18事變期間,郭頌生於瀋陽大北門外,母親臨產的那些日子正好趕上了日本鬼子連夜偷襲北大營,滿地炮彈橫飛,用郭頌老母親的話來講,就是北大營的大炮,硬生生地把郭頌給轟到了這個世上。郭頌的父母都是貧苦的農民出身,雖然生活寒微,但是父親卻有著吹簫的一門愛好,而他的哥哥,更是喜歡唱幾曲戲曲段子。郭頌的音樂啟蒙,也是受了點家庭淵源的薰陶。郭頌在讀國小的時候,曾得益於一個老師的指點,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經常會把一些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教授給大家,這讓對此特別感興趣的郭頌受益匪淺,打下了良好的音樂基礎。但因為整天醉心於樂譜知識,郭頌卻在數學課堂上鬧出大笑話。“老師讓我回答一道簡單的算術題,結果我硬是把3+4=7這樣的題,給讀成了‘咪加發等於西……’惹得大傢伙哄堂大笑,老師則更是哭笑不得。”
改名郭頌
郭頌原本的名字叫郭增發,很通俗的一個名字,有著祈望增產發財的吉祥寓意,而他的兩位哥哥則叫郭增慶與郭增友,郭頌這個名字,是後來在他進入到文藝隊伍成為了一名歌手之前,而放棄掉了原本的名字後取的,這裡面也有一段淵源,牽繫進了他的一位好友叫洪鈞。
洪鈞是黑龍江省佳木斯文工團里調轉出來的,那時候的佳木斯叫合江,洪鈞當年是從延安來支援東北文藝建設的老革命,一直都在合江文工團工作,他能歌善舞,學識淵博,後來被安排在鶴崗附屬中學裡擔任語文教員,不光視郭頌為知己,還幫助郭頌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東北民歌。
郭頌的音樂之路還得益朋友洪鈞的鼎力相助。朋友洪鈞不僅主張他將原名郭增發改為郭頌。
1952年,那時候洪鈞鼓勵郭頌在業餘時間搞合唱,還親自給他擔任指揮,後來在搞一個大合唱的時候,洪鈞叫他唱《黃河頌》,後來洪鈞就堅持主張給他改個名,說以後就別再叫郭增發了,乾脆就叫郭頌,所以以前的郭增發就搖身一變為了郭頌。
因為洪鈞以前曾經在合江文藝文工團工作,所以就努力通過自己的關係,把已經成熟起來的郭頌推薦到自己的老同事那裡,那時候李傑夫搞了一個歌劇叫做《星星之火》,其中有一首歌曲就是後來被廣為傳唱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也就是歌劇里男主人公教女生唱的那一段歌曲,洪鈞特別希望郭頌能夠通過這個機會,去親自觀摩一下學習學習,所以就親自寫了一封信把郭頌推薦到了哈爾濱,讓他去爭取機會。
正是在那時候,郭頌結識了整台歌劇的指揮蘇陽與劉朱,與黑龍江文藝隊的歌舞隊隊長鄭世春,他們後來曾到鶴崗去演出,聽到了郭頌的歌,欣賞得不得了,感覺他身上的才華實在不能被埋沒在這邊遠的煤鄉里,所以後來就千方百計地要把要郭頌調到省里,鶴崗附屬中學的董世為校長一開始還不想放人,後來經過談判,就從哈爾濱再專門給派去了一位音樂教員,硬是把郭頌換到了哈爾濱,就這樣,郭頌才開始了自己的專業歌手之路。
音樂路遇貴人
郭頌的音樂之路還得益一位朋友的鼎力相助。朋友洪鈞不僅主張他將原名郭增發改為郭頌,而且還鼓勵他在業餘時間搞合唱,並努力通過自己的關係,把郭頌推介到搞音樂的老同事那裡,郭頌的才華得到認可,並開始了自己的專業歌手之路,於1953年調入黑龍江省文工團。當時審美取向趨向於“高雅”,郭頌被看作只會唱小調的演員,被人看不起,認為唱民歌小調的低級下流。他那時雖然舉步維艱,卻意志堅定地將自己的路走了下來,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個時候是“傻小子睡熱炕——全憑火力壯”,全憑藉一股子拼勁。
1953年,正趕上東北三省音樂舞蹈匯演,郭頌演唱的《丟戒指》等東北民歌受到馬可、李劫夫等老一代音樂前輩的肯定。在1956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上,郭頌靠東北民歌《丟戒指》而轟動整個音樂周,在後台他第一次結識了仰慕已久的王昆,王昆對他說:“你的歌很有特色,有這么強烈的民眾反響,真是不簡單,以後你一定要走這條路……”這件事成為他的一個新起點。從此以後郭頌的歌唱道路上總能看到王昆的影子,正是在王昆的推薦下,才有了隨後郭頌在各種舞台上頻繁展示的機會。用郭頌自己的話說“這是我的貴人”。
創作花絮
“大鞭子一甩嘎嘎地響哎,七掛大車下了崗哎。今年咱送公糧排來了個頭一行哎,化學肥料新農具,滿呀滿車裝,為明年準備好、奪取豐收乾一場……”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郭頌演唱的歌曲《越走越亮堂》深情地讚頌了龍江農民,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喜愛。
這首歌創作於1962年。著名詩人王書懷回響上級號召,舉家落戶綏化,體驗生活,搞創作,郭頌也常跟著他一起下農村。他們和農民朋友一起乾農活、嘮家常,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一起去的還有他們的朋友李秀田,他寫了一首叫《喜洋洋》的歌曲,郭頌覺得這首歌很好。後來,三人一起把這首歌發展變化了一下,寫成了一首三段體的藝術歌曲,就是《越走越亮堂》。不久,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接待朝鮮貴賓時,郭頌給大家演唱了這首歌。演唱結束後,周總理把他叫到身邊,說這首歌很好,表現了豐收後農民的喜悅心情,要是再能表現一下對今後生產發展的暢想就更好了。之後,郭頌和李秀田再次到綏化寶山鄉深入生活,把歌詞改成了“化學肥料新農具,滿呀滿車裝,準備好,奪取豐收乾一場”。20世紀六十年代,農業歉收,國家很困難,但農民還是把好糧食都交給了國家。這種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大家要歌頌的,《越走越亮堂》就是龍江農民高尚無私精神的讚歌。總理的教導給了他們靈感。這首歌曲先在黑龍江電台播出,後在北京演出,再後來又到國內外各地演出,獲得了一致好評,還獲得了全國優秀音樂創作獎。
苦改造見真情
由於表現突出,郭頌與其他的一些專業演員被邀請到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首長演唱,他得到了國家級的肯定,事業從此走上巔峰,但他的厄運,也隨之而來。1957年,郭頌26歲。在特殊的年代,郭頌被下放到了農村改造,生產隊的老百姓們一邊把他接到家裡款待,一邊為他一家上下安排好了生活所需。可以說農民朋友們的信任與熱情,讓深遭迫害的郭頌受寵若驚,更讓他堅定了自己紮根在農村為社員們唱歌的基本信念。
熱淚流
最讓郭頌不可思議的還當屬《烏蘇里船歌》,經他創作與演繹的該歌曲,不僅傳唱了幾十年不衰,還一舉被收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教材當中。但是一心想推廣北方民族藝術,表達赫哲人原始情懷的郭頌,卻被人家給告了。提及這件事,郭頌流下淚來。1992年到北京以後,他專心從事歌唱事業,但是沒想到唱了一輩子的《烏蘇里船歌》卻讓他成了被告,赫哲族人說他侵權,擅自把這首歌說成是自己的創作。對此,老郭有說法,但是說什麼都顯得蒼白單薄。兒子說他一下老了很多,這是他一生中最窩火的事。最後官司的結果雖然是各打五十大板(著作權歸郭頌和另外兩位合作者,但必須標明是根據赫哲族民歌改編),但是他還是覺得委屈,他認為幾小節相似的旋律,損害的是他一生的名譽,這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