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門

大北門

瀋陽大北門又名“福勝門”,建於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公元1627~1631年),是清代盛京城九門之一。位於現朝陽街北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北門
  • 地址: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北順城路
  • 本名:福勝門
  • 建造時間:清代
襄陽大北門,瀋陽大北門,太原大北門,

襄陽大北門

襄陽城大北門襄陽城大北門
襄陽城雄據漢水中游,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於漢;周長7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如今,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城池,與仲宣樓昭明台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襄陽城每座城門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華門。這大北門即是拱辰門。拱宸門俗稱“大北門”,它東接震華門,南連“荊州古治”過街券門,該區域是明朝洪武年間築新城時擴增的,因此得名“新城灣”。
大北門的水門大北門的水門

瀋陽大北門

盛京古城的四面各有兩座城門和高大的門樓,各城門外還修有半圓形的瓮城,正面封閉,兩側各開一拱形門,它的功能一方面是保護城門使之不直接受到攻擊,另一方面是其突出城牆外部部分,便於守軍從側面以弓箭和炮火打擊攻城的敵人。各段城牆中部所設的“馬面”(俗稱“城台”)也具有類似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城牆的4個轉彎處,還各有一座建於城牆上的角樓,每座都是3層高,連同8座城門樓,共是12座高聳的城樓整齊地排列在城牆的各個方向,無論從城內城外望去都顯得莊嚴美麗。八座城門仍沿用努爾哈赤為遼陽確定的舊名稱,即南、北偏東的城門分別為德勝(俗稱大南門)、福勝(大北門);偏西為天佑(小南門)、地載(小北門);東、西偏南為撫近(大東門)、懷遠(大西門);偏北為內治(小東門)、外攘(小西門)。50年代為了交通方便,陸續拆除了八座城門。

太原大北門

明太原城西北門,初名鎮朔,後改鎮遠,清代亦稱大北門。後演化為地區和街巷名。以大北門而名的街巷,清代有大北門街及派生頭道巷、二道巷、三道巷。民國時有大北門街及其派生的東頭道巷、東二道巷、東三道巷、西二道巷、西三道巷,上關街及其派生的上關頭條、上關二條,以及閣外街、土門街。1956年大北門街併入解放路。派生的東頭道巷、東二道巷、東三道巷和西二道巷、西三道巷仍存。土門街、上關街、上關頭條、上關二條,1957年併入解放路。今有上關西街。小北門 明太原城東北門,名拱極,清代亦稱小北門。以小北門而名的街巷,清代稱小北門,民國稱小北門街、小北關街。小北門街今名小北門,小北關街今名小北關。

太原大北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