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錫鎦

郭錫鎦

郭錫鎦(1706~1765年),又名天賜,生於龍山廟兜。幼年隨父去台,初居半線(今彰化縣屬),後遷大加蚋(今台北市)。在興雅莊一帶墾荒種植,鑿洞修渠,引水灌溉,為台灣農田、水利建設奮鬥一生,是閩南人開發台灣的突出人物之一。

基本介紹

  • 本名:郭錫鎦
  • 別稱:guoxiliu
  • 字號:天錫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漳屬南靖縣龍山鄉廟兜村
  • 出生時間:1706
  • 去世時間:1765年
  • 主要成就:興修水利
人物生平,歷史貢獻,鎦公圳的由來,

人物生平

郭錫鎦約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之後隨父去台,經過父子10餘年慘澹經營,積蓄一定財產。隨著大批移民的湧入,新墾土地日廣。為實現大規模經營農業的雄心壯志,郭錫鎦於乾隆初年北遷大加蚋興雅莊一帶開發大荒埔。同時興修水利,改善農田灌溉條件。乾隆五年(1740年),他將彰化田產全部變賣,募工在新店溪支流青潭溪上圍堰截水,開鑿大坪林合興寮石空頂圳,歷經數年終告完成,解決部分農田缺水問題,但引水量小,灌溉能力仍不足。為使原墾和新墾的農田解除乾旱威脅,郭錫鎦直接從新店溪上開闢渠道,引水匯合石空頂圳,築成一條長達數十里的大坪林圳。
引水工程所經過的路線多是高山深澗,中間還得跨越景美溪。為解決這一工程難點,郭錫鎦先是修渡槽橫跨兩岸,但行人不擺渡過溪,卻把渡槽當作橋樑使用,不久渡槽即毀於行人足下。郭錫鎦又改從溪底引渡,將水缸去底—一銜接埋入水底,暗渠引渡終於獲得成功。
大坪林圳建至中途,因工程巨大,資金短缺,不得不暫告停工。直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友人林安、蕭月等人資助下,才得以繼續修建。至乾隆二十五年,前後經歷21年,大坪林圳終於全部竣工,稱金石川圳,灌溉面積擴大到 1.5萬畝,實現旱澇保收,經濟效益顯著,為開發台灣創造有利條件,在政治、社會方面影響較大。

歷史貢獻

與此同時,在引水工程中要跨山過河,郭錫鎦絞盡腦汁,想出新招。他用木頭修架渡槽,既當橋又可渡水。在穿越大溪時,他採用“大水缸去底銜接埋入河床”的“倒虹吸”法,將暗渠引渡過岸並獲得成功。

鎦公圳的由來

乾隆三十年,台北遭到特大暴雨,金石川圳多處被洪水沖壞。郭錫鎦一時無法籌集巨資修復水圳,憂愁過度,積勞成疾,於十一月十八日逝世,終年59歲。死後安葬在錫口山北之下塔悠(今台北市松山區),私謚為寬和先生。後人為紀念他的功德,把金石川圳命名為鎦公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