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盧村

1949年為姚集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建鄉。1997年,面積93.2平方千米,人口5萬,轄姚集、姚南、陸盧、郭盧、郭鐵、房灣、朱灣、馬營、後營、王塘、石碑、谷堆、魏山、青山、青年、杜湖、湖口、程劉、大劉、劉店、夏場、趙場、婁堰、李慢、黃漢、金武、八一、二堡、道莊、邵莊、高黨、吳黨32個行政村。2000年4月,撤銷張圩鄉、姚集鄉,合併設立姚集鎮,面積167.7平方千米,人口9.32萬,轄58個行政村、1個場圃,鎮政府駐郭盧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盧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面積:93.2平方千米
  • 人口:5萬
2006年代碼,自然資源,農業發展,經濟發展,地名故事,

2006年代碼

320324113(34村):~201姚集村 ~202房灣村 ~203王塘村 ~204石碑村 ~205程劉村 ~206道莊村 ~207青年村 ~208湖口村 ~209李漫村 ~210金武村 ~211二堡村 ~212八一村 ~213高黨村 ~214婁堰村 ~215趙場村 ~216大劉村 ~217魏山村 ~218劉店村 ~219杜湖村 ~220張圩村 ~221馮莊村 ~222欽莊村 ~223陳井村 ~224新安村 ~225梁山村 ~226大同村 ~227蛟龍村 ~228王沃村 ~229油坊村 ~230鐵寺村 ~231小樓村 ~232黃山前村 ~233劉集村 ~234張尹村
附:張圩鄉位於睢寧縣西北部,距縣城35千米。南靠104國道,西距徐州觀音機場20千米,泗八、古張公路和廢黃河過境。1949年屬張圩區,1957年建張圩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7年,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張圩、馮莊、欽莊、陳莊、張井、武莊、宋莊、陳井、劉莊、辛安、戴莊、花山、蛟龍、鐵寺、大同、郭山、白路、梁山、林場、魏莊、陳小樓、王窩、油坊、黃山24個行政村。

自然資源

農業生產特色著,姚集鎮有果樹面積2萬畝,年產蘋果5000噸,桑園面積2萬畝,年產繭150噸,意楊林面積2.7萬畝,木材積蓄量17萬立方,全國意楊樹王就生長在境內張圩林場。年生豬飼養量7萬頭,白山羊飼養量10萬隻,年家禽飼養量120萬羽。可養殖的水面1.5萬畝。
工業礦產資源優勢明顯,姚集鎮有山頭67座,盛產石灰岩、白雲岩、石英石磷礦石大理石、鈦鐵、金屬鎂、工業燒鹼等礦產,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經園林專家探明的觀賞石(奇石)有:骨架石、龜石、圖像石、橡形石、像形石、工藝石、假山石五彩石等。
占地面積約32平方公里,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工業產品有:繅絲、板材、水泥、絲棉被、髮夾、石灰、石子等。姚集鎮有木材加工企業67家、大小機動運輸車1000餘輛,郵電格線健全。姚集鎮具有悠久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歷代文人軼事口碑相傳,境內名勝古蹟甚多,出土了大量雕刻精美的漢畫像石銅牛燈等珍貴文物。姚集民風純樸、政通人和,是文化,科技、綠化、生態和農業先進鎮。

農業發展

姚集鎮農業結構基本形成了以林桑果為主體的產業模式。姚集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始終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小我大”的方針,向產品質量和規模上要效益,將姚集鎮的主導產業做強做大。姚集鎮優質梨面積已達5000畝,蠶桑面積達10000畝,意楊林面積2.5萬畝,完成綠色通工程建設100公里。養殖業在新品種引進和推廣上取得了顯著成績,波爾羊蘇太豬和特種水產品養殖業在姚集鎮都得到迅猛發展,梁山清水畔水庫的大閘蟹養殖已實現年純收入250萬元。充分利用市農科院在鎮鎮扶貧的機遇,合作建設了以龍王路沿線為中心的小麥、大豆育種基地;以程劉、高黨為中心的種桑、養蠶、種植食用菌專業村;以石碑、劉集、張尹為中心的水果生產基地。這些產業已成為姚集鎮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也就通過這些產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最佳化才使的姚集鎮農業生產在災年不減收的好成績,為姚集鎮全面完成各項指標任務打下了堅定的的基礎。
姚集鎮果蔬協會位於姚集鎮石碑村,是石碑村黨支部發起的,農民經紀人、運銷大戶、種植大戶等人參與共同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4年7月睢寧縣委農工辦批准,依法在睢寧縣民政局登記註冊的基地加協會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始終堅持“民辦、民營、民受益”的辦會方針,依託當地資源優勢,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不斷地帶領、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市場調研基礎上,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系列化服務,帶動了農民增收,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協會不斷健全組織網路,夯實協會基礎工作,協會有固定辦公地點150m2,配備電腦、電話等辦公設施。固定資產190萬元,現有會員233人,其中中高級技術職稱28人。分布在蘇、魯、豫、皖等省市,電腦與江蘇農業網等聯網,又在全國大中城市設立銷售視窗8個,結合各地農民經紀人反饋信息,篩選有價值的經濟信息2000餘條,及時向會員和農民發布,印發宣傳資料5000餘份,簽訂農業訂單60份,聘請農業專家、技師舉辦農業技術講座4期,培訓8000餘人次,出板報86期。協會實行股份分紅,二次返還制度,讓利於民。銷售各類農產品22000餘噸,銷售收入2800萬元,利潤150萬元,產品銷往南京上海無錫合肥天津等地。協會制定農業生產規程,按照無公害標準技術要求,實行統一布局、統一施肥、統一植保、統一套袋、統一品牌、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統一銷售、統一優惠供應生產資料等十統一服務。
積極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該村示範園1000畝、基地1000畝,帶動周邊鄉鎮發展優質梨28000畝,2003年被省農林廳授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會員增收1820元,農民增收420元,帶動2520戶農民走上脫貧致富道路。2005年被市評為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經經濟組織,2007年被評為江蘇省百強農村專業經濟協會。

經濟發展

姚集鎮黨委、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事來抓,制定新的優惠政策,營造招商引資氛圍,形成“以商為先,以商為尊,以商為貴,以商為主”的大氣候,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已在姚集落戶投產的企業有19家,總投資額達5000多萬元;正在建設的項目有6個,總投資額達4000多萬元;協定項目4個,總投資額達3500萬元;正在洽談項目2個,預計投資額為1200萬元。姚集鎮出台關於全社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的檔案,發動姚集鎮幹部民眾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共同為姚集的招商引資工作獻計獻策。制定相應的較為完善的優惠政策,倡導“親情招商、感情招商、關係招商和優惠招商”,調動起全社會的潛在的招商引資力量。
胡口村在外務工人員董炳龍、賈早等先後穿針引線為姚集引進投資500萬元的胡口橡膠廠和胡口旅遊產品開發公司,現兩企業已進入投產階段。他們近期引進的山東客商興辦的板材深加工企業一期投資將近1000萬元。能人招商已成為今年姚集招商引資工作的一大亮點。姚集鎮高起點規劃,提高入境辦板材加工廠的條件,一舉引來14家深加工企業,每家的一期投資都超過百萬元。由姚集鎮牽頭引進的投資2600萬元的大漢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項目計畫進入縣工業園區選址。這是姚集引進大項目的一個突破。縱觀姚集引進落戶睢寧的企業名單,由上海、浙江河北深圳蘇州等省市客商投資的赫赫在目,這是姚集一改就近招商觀念、實施求大求遠求實招商方略取得的成效。

地名故事

早在東漢末年,下邳南黃河南岸就有姚姓人家居住。公元182年(光合五年)孫堅為下邳丞,得次子孫權時,孫權母親愛吃的豆腐,就是御膳房大師從黃河南岸姚家圩村一姚姓家中購買的。 當時下邳城南的黃河堰下,是一片大面積的茅草荒灘。居住在這裡的姚、吳、孫、程、林五個姓氏十多戶人家都是從外地遷來的移民,鑒於姚姓一戶是三世同堂較為完整的家庭,並有一位60多歲的年長者非常正派,經常愛做善事,樂於團結大家,其家庭實屬本分人家。其他姓氏的居民在姚家的影響之下,也就自然地稱之此地為姚家莊。後因黃河連年決口泛濫,為防黃水沖淹災害,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便在村莊周圍挖溝排水築圩,後來,便自然稱呼此地為姚家圩。
明朝年間,佛教盛行。姚家圩也建立了一座小型寺廟,內置佛祖塑像,每逢初一、十五,農家人都要來這裡燒香叩拜,以求佛祖保佑,免遭連年泛濫的黃水災害。隨著信教求佛的人們逐年增多,這裡又規定每年農曆四月四日為姚家圩廟逢會日。有廟會,就有商賈雲集。因該地荒草面積大,老百姓多以飼養騾、馬、牛、羊為業,廟會是日又多以交易大家畜為主,人們又將姚家圩廟會稱之為“騾馬會”。後來,廟會之後,仍有做小生意的人長期在此地經營,又有一林姓商人在此圩堰上設立一處經營花生行市,並徵求商人意見,規定每年農曆三、八、五、十為逢集日,長此以往也就自然稱之為姚家圩集了,清朝初年又簡稱為姚集。
清鹹豐十年,姚一體再次領築姚家集圩,主要是加固增高圩壩,周長擴大到1386米,進一步保證了汛期集市安全。宣統年間,姚集圩曾更名為姚集寨。民國17年,更名為姚集區。1957年9月撤區並鄉,更名為姚集鄉。1958年9月,更名為姚集人民公社。1983年4月,恢復改稱姚集鄉。2004年4月,撤鄉建鎮,原張圩鄉、劉集果園、姚集鄉合併為姚集鎮。屬全縣土地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大鎮。
該鎮現有建材加工、板材加工兩大工業園區,農產品蠶繭、意楊、果品及特色飲食類豆腐、狗肉等名揚中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