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彝(鐵路選線專家)

郭彝(鐵路選線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彝,四川省內江市隆昌雲頂鎮人,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1908年考入四川鐵路學堂,1912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專攻土木工程。1917年畢業後任京漢鐵路繪圖員。後來,先後擔任隴西鐵路技師兼分段長、浙贛鐵路副工程師兼測量隊隊長、湘黔鐵路工程師兼總段長、湘桂鐵路鐵路工程師兼勘測隊隊長及總段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任西南鐵路局高級工程師、西南鐵路局設計分局成昆鐵路勘測隊高級工程師兼勘測隊隊長。郭彝於1986年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舊社會的卅年,新社會大展宏圖,成昆選線做貢獻,主要成就,

人物經歷

舊社會的卅年

郭彝,字耀華,1893年出生於四川省隆昌縣,幼年在家鄉苦讀私塾,奠定了知識的基礎。十五歲離家到成都考取了官費預備學堂,次年考人四川省鐵道學堂。時值辛亥革命前夕,全川保路運動興起,年輕的郭彝積極參加成都保路運動,接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洗禮。1912年從鐵道學堂畢業,力求深造旋即考取培養鐵道人材的著名學府—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五年寒窗,於1917年畢業後由北洋政府交通部分到京漢鐵路實習,實習期滿任工務員。從此,郭老傾其一生精力奉獻於祖國鐵路建設事業,除20年代曾短期參與山東省公路建設、揚子江水利測量工作而外,解放前的32年都是在京漢、隴海、浙贛、湘黔、湘桂、黔桂等十幾條鐵路幹線的勘測設計施工建設工作中渡過的,成為我國著名的鐵路選線專家。
1925年隴海鐵路西段靈寶穿函谷關至潼關段開工,工程系利用比利時退還庚款及歐洲財權貸款,築路大權為外籍人員所把持。該段線路沿黃河南岸西行,中有高橋數座、隧道多座,屬西隴海較困難工段。作為中國工程技術人員,郭彝以副技師身份兼任分段長,擔任函谷關一段隧道施工任務,初露頭角。1930年至1936年,參加浙贛鐵路建設,歷任副總工程司兼測量隊長、總段長等職,在江西上饒等地參加選線、測量施工工作。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抗日軍興,為確保大後方交通,郭彝奉調搶修湘桂鐵路,任正工程司、勘測隊長兼總段長,以其豐富的經驗多次提出改進線路方案。冷水灘至黃沙河一段線路,位於湘桂兩省交界處,地處湘江上游,地形地質複雜。郭老提出改線方案,縮短了線路4公里,少修三座大橋、三座木便橋,節省鋼樑1250米,為鐵路一年內完成搶修任務,保證通車支援抗戰做出了貢獻。因而受到國民政府交通部明令嘉獎,並頒發一等三級獎章一枚。
全面抗戰不久,華北及華中大片領土為日寇所侵占。退守西南的國民政府為後方交通及軍運之需要,決定趕修黔桂鐵路。郭彝轉調黔桂線任正工程司、踏勘隊長、測量隊長兼辦事處主任、總段長,負責黔桂交界處該線最困難地段的勘測設計與施工。黔桂鐵路由地勢較平的廣西丘陵進人高聳的貴州高原一段工程最為艱巨,為避開芒場一帶困難工程,郭彝深人現場多次比選,推薦兵馬司至泗亭新線方案,加快了進度,節省了投資。因郭老改線及趕工勞績卓著`,被晉升為副總工程司,擔負起全線的設計施工任務。抗日戰爭勝利後,郭彝出任浙贛鐵路副總工程司。

新社會大展宏圖

新中國成立不久,黨和國家就決定修建成渝鐵路。1950年成立西南鐵路工程局,從全國各地調來大批工程技術人員,郭彝同志被任命為工程局高級工程師,參加新中國第一條鐵路幹線的建設。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四川人民近半個世紀修築成渝路的願望而奮鬥,極大地激發了郭老的工作熱情,年近花甲的郭老為鐵路勘測設計忘我的工作著。成渝西段簡陽至資陽間線路沿沱江左岸而行,五風溪、臨江寺、墨池壩、李家壩等處,原施工設計線路緊靠江岸,有些地方距沱江只有2米,不但容易造成塌方,而且汛期水漲引發水害,勢必影響行車安全。郭彝在現場勘測後,提出改線建議,領導支持了改線意見,並立即下令資陽總段和簡陽總段按改線方案施工。與原施工方案相比較,線路長度縮短了2公里、擋土牆減少了74座、少修隧道1座,較原來土石方量減少一半以上,節約投資舊人民幣300億元。郭老的家鄉隆昌車站,原設計有大量的土石方工程,他建議站址東移150米,避開了堅石工程;資陽車站及附近線路原設計不僅要受左沱江、右黃鱔溪長年沖刷之害,而且城關區大片房屋街道及城牆還要拆遷,郭老新方案將車站移到蓮花山麓,線路繞至山邊和公路西側跨黃鱔溪,取消沿沱江長達數公里的高路堤設計,克服了上述缺點,解決了施工困難。郭老眼見自己的建議被採納,工程得到改善,當即賦詩抒懷:“江城如畫說資陽,車站為何設水旁,改經蓮花山麓過,避開黃鱔豈無方。”表達了他的喜悅之情。
毛澤東主席為慶祝成渝鐵路通車,親筆寫下了“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築天成路”的題詞。為了回響毛主席號召,搞好天成鐵路的前期工作,郭彝同志被任命為“天成鐵路南段選線委員會”五個委員之一。此前該線已經過五次測量,並於1950年進行過定測。選線委員會在原有成果的基礎上,多次集體研究改善方案,並派郭彝、藍田兩委員到現場進行踏勘。經過多次反覆研討認真比選,推薦了現在寶成鐵路南段線路新方案,報請鐵道部長批准後施工。新方案與1950年的線路方案相比較,避免和降低了印米高的橋樑7座,共長1471米,減少了山谷高架橋3600米,降低了離開地面高達90米的懸崖路線90餘公里,減少土石方580萬立方米,避開了1公里以上的長隧道2座,減少擋土牆925立方米,縮短了線路31公里,從而達到最佳化方案節約投資的目的,總計可為國家節省工程建設費用1億多元。
由於郭彝同志在修築成渝鐵路期間及對寶成鐵路南段方案選擇工作中有突出貢獻,和藍田一起被評為全國鐵路勞動模範。1951年秋光榮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鐵路勞模代表大會,親耳聆聽了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滕代遠部長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登上天安門觀禮台參加了國慶觀禮,見到了毛主席。

成昆選線做貢獻

當完成了成渝,寶成南段施工與勘測任務後,一項更艱巨的勘測設計任務—成昆鐵路的選線工作又落到了鐵建設者的肩頭。郭彝帶領一支勘測隊伍經年累月往返跋涉於川、滇、黔的崇山峻岭之中,沿線山高流急,人跡罕見,有的地方根本無路可行。為選好方案,在成都至昆明南北長1000公里、東西寬200公里的範圍之內,攀岩越險,風餐露宿,登涼山跨大渡,穿烏蒙渡金沙,歷盡千辛萬險。一次乘船橫渡波濤洶湧的金沙江,因纜斷漿折,舵工落水,奮力搶救才得以脫險,數年的努力,他們先勘測了中線(金沙江)方案,次為西線(現成昆線)方案,最後為東線(內昆)方案。當年蘇聯專家未經深人現場全面調研,以中線方案里程最短,利於東川銅礦的開發為由堅持採用,並斥責西線為資本主義選線方式。郭彝等中國專家根據親身實際勘測資料,結合多年的選線經驗,認為中線方案的金沙江、小江、象鼻子一帶地質惡劣、地形複雜,且沿線礦產、物產、經濟等情況遠不如西線,在屢次成昆方案研討會及各種場合中,一再推薦和堅持西線方案,但由於某種原因終於未果。現實是無情的,也是公正的,1954年中線方案南北兩端同時開工,但在施工過程中及局部通車地段,多次發生塌方、滑坡、洪水和土石流。50年代中期國家再次鑑定成昆鐵路方案時,針對中線方案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及其遠不能適應煤、鐵資源開發和工業布局的需要決定放棄中線方案,最終決策採用西線方案。由於郭彝同志在成昆選線中有突出貢獻,第二次當選為西南地區鐵路勞動模範。
1954年以後,郭老調鐵道部工作,先後在基建總局、設計總局、設計預算鑑定委員會、參事室工作,從事線路方案審查、全國路網規劃研究。他所建議與推薦的新線方案如包白、川黔、貴昆、焦枝、枝柳、陽安、襄渝、皖贛等鐵路均列入規劃並先後建成。郭老晚年建議規劃並實施的新川漢線為其一生中最得意之筆。老川漢線在舊社會經多年規劃與勘測,其方案自武漢始,沿長江經宜昌、重慶而抵成都,有700里大三峽之險,工程難、坡度大、標準低且不易與其它鄰線相銜配。新川漢鐵路改走漢江流域,西出武漢經隨縣、襄樊、安康、達縣、重慶至成都。坡度平緩、線路標準高、工程節省。經多年分段修築,由漢丹、襄渝、成渝諸線組成的新川漢鐵路已經建成,蜀中父老幾代人殷切盼望的出川陸上大通道的理想終得實現。
1986年2月,郭彝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主要成就

我國修建成昆鐵路時,外國專家預言:成昆線山勢險峻,地形複雜,不能修建鐵路。郭彝對成昆線進行反覆勘測,精心設計並繪製出了高質量的成昆鐵路圖紙,為成功修建成昆鐵路作出了重大貢獻。郭彝是我國鐵路專家,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我國的鐵路建設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