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五村

唐武德初年,在此設廓定縣。“廓”、“郭”音近,沿用中將“廓”字的“廣”去掉,演變為郭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城五村
  • 面積:2平方公里
  • 人口:744人
  • 耕地面積:73.3公頃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另一說,明永樂九年(1411年),在建設新城郭的施工中,發現城中有舊城牆基,故改名郭城。原有等姓在此居住,明洪武四年(1371年),於江從文登縣大水泊村遷到黃草場村,後又遷到此地落戶,第三說,於江從文登縣赤山村遷來。1948年,郭城分為五個行政村,分別稱為郭城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本村為五村。 郭城五村位於郭城鎮政府駐地東南部,隸屬郭城鎮。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3′。東與土堆村相連,南與北朱村、河南村相望,西與郭城四村一河之隔,北與郭城一村相連。 全村總面積約為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3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蔬菜、蘋果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有293戶,744多人。有於、張、孫、劉、董、黃、姜、遲、沈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于姓。

大事記

1941年3月18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6年與桂山村成立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0年在本村原址建成桂山水庫,庫容782萬立方米。大部分農戶因此而遷居到柳樹村,部分農戶遷居北朱村,個別農戶投靠親友居住。
1962年經山東省政府批准,在桂山水庫西北,建起新山西頭村。
1981年,因重名,改為南山西頭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6公斤,總產9.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6公斤,因建水庫占去糧田26.7公頃,總產減少到7.75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503公斤,比1978年增產217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4 公斤,總產9.1萬公斤。 1963年,集體栽植小國光等蘋果2公頃。到1978年,蘋果收入達到2萬多元。之後,又栽植紅富士蘋果4公頃、板栗2.3公頃。2000年,果品總收入達到6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78萬元,其中農業82萬元,畜牧養殖業60萬元,其它36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初期,僅有鞋鋪及熟皮加工等手工業作坊。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了麵粉加工、刺繡、建築業等。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90人,收入103萬元,其中工業58萬元,建築業45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黨支部發動民眾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了商店、理髮店及運輸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人,收入99萬元,其中運輸業20萬元,商飲業39萬元,服務業4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6年,建立郭城聯中。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本村祖輩以農為業,辛苦一年,只能半糠半糧度日。解放後,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有所改善。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2年,全村有電視機210台、電冰櫃60台、機動車180輛。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土坯草房為主,人均居住不足5平方米。解放後,住房條件有所改善,以磚石房為主。20世紀70年代起建房較多,主要為磚瓦房。1985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1997年,整修街道400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1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建起合作醫療站,村民用藥半價。1995年,安裝閉路電視,後改成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8年8月,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人。2002年,有黨小組4個,黨員發展到4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於志浩、於保華、董翠卿、於本甲、劉建臣、張為超、張為德、孫紹倫、於忠敏。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8年1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文波、於丕風、於志浩、張為超、孫紹義、孫英福、張為德、孫紹倫、劉建臣、孫寧軍、於成濤、於忠敏、於明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