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姜姓從朱村遷此建村定居。因地處乞雨頂山西頭,故命名山西頭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重名而改稱南山西頭村。 南山西頭村地處海陽市北部丘陵地帶,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3′。東與桂山村山水相連,西北與北朱村接壤,南與柳樹村隔桂山水庫相望,北與郭城五村為鄰。隸屬郭城鎮。北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4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板栗、大棗等。 2002年,全村有111戶,308人。人口以姜姓居多,另有張、關姓兩戶入贅女婿。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山西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海陽市
- 面積:約3平方公里
- 人口:308人 2002年
- 命名緣由:因地處乞雨頂山西頭
大事記,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組織建設,
大事記
1941年3月18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56年與桂山村成立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0年在本村原址建成桂山水庫,庫容782萬立方米。大部分農戶因此而遷居到柳樹村,部分農戶遷居北朱村,個別農戶投靠親友居住。
1962年經山東省政府批准,在桂山水庫西北,建起新山西頭村。1981年,因重名,改為南山西頭村。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只有1名高小畢業生,10餘名國小沒讀完的輟學生。1951年,村成立國小,有學生30多人。1972年,建起新校舍6間,課桌、板凳配套。1978年,在政府支持下,按國家要求建起標準校舍8間,教學設施配套,有學生43名。1992年,本村國小合併到河南完小,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9人。 1978年,集體投資2萬多元,購買25英寸進口日本彩電。1981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活躍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本村的花鼓,在解放前就聞名鄉里。1992年,重新成立了秧歌隊。20世紀末,新買了8個花鼓,為本村的秧歌增添了新的色彩。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過著半糠菜半糧的生活。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306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達到45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520公斤,全村有各種運輸車8輛,機車21輛,電話19部,彩電42台,電冰櫃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街道不整齊,居民住房條件很差,全是草房,擁擠不堪。建國後,對街道進行了整修,舊房逐年翻新為瓦房,居住條件獲得改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7平方米,擴大到18平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6公斤,總產9.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6公斤,因建水庫占去糧田26.7公頃,總產減少到7.75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503公斤,比1978年增產217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4公斤,總產9.1萬公斤。 1963年,集體栽植小國光等蘋果2公頃。到1978年,蘋果收入達到2萬多元。之後,又栽植紅富士蘋果4公頃、板栗2.3公頃。2000年,果品總收入達到6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178萬元,其中農業82萬元,畜牧養殖業60萬元,其它36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初期,僅有鞋鋪及熟皮加工等手工業作坊。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了麵粉加工、刺繡、建築業等。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到90人,收入103萬元,其中工業58萬元,建築業45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黨支部發動民眾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了商店、理髮店及運輸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人,收入99萬元,其中運輸業20萬元,商飲業39萬元,服務業40萬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3月,姜作義由前夼村於進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姜作義介紹姜作卿、姜順仙等人入黨,並成立黨支部,姜作義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進行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10多人支前,隨軍參加萬第戰鬥,組織6人隨軍參加沙河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4名。2002年,有黨員17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姜作義、申志合、姜順福、姜浩、姜作亭、姜洪起、姜振志。2000年4月起,姜洪起再任村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順利、姜連秀、姜作安、姜振東、姜作功、姜作亭、姜振禮、姜洪利、姜振香、姜洪平、姜振志、姜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