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初年,在此設廓定縣。“廓”、“郭”音相近,沿用中將“廓”字的“廣”去掉,演變為郭城。另一說,明永樂九年(1411年),在建設新城郭的施工中,發現城中有舊城牆基,故改名郭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城二村
- 轄區面積 :2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60公頃
- 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蘋果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原有候、梁、佐、紀、楊、劉姓等在此居住,明洪武四年(1371年),於江從文登縣大水泊村遷到黃草場村,後又遷到此地落戶。第三說為,於江從文登縣赤山村遷來。1948年,郭城分為五個行政村,分別稱為郭城一村、郭城二村、郭城三村、郭城四村、郭城五村,本村為郭城二村。 郭城二村地處海陽市北部,為郭城鎮政府駐地。有山、有泊,大部分是山地。東靠郭城一村,西連郭城三村、四村,南接郭城五村。距市政府駐地40公里。地處煙鳳公路東側,交通方便。 全村轄區面積為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0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共有216戶,619人。有於、王、姜、孫、劉、梁、陳、申、張、欒等姓,均為漢族。
大事記
1941年3月26日八路軍進駐,郭城村解放。
1942年1月日軍在膠東進行拉網式大掃蕩,途經郭城村。日軍飛機扔炸彈若干,炸死炸傷人、畜許多,炸毀房舍無數。 1948年郭城分為五個行政村,本村為郭城二村。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成立郭城人民公社,郭城駐地五個行政村成立黨總支部,劉萬祥任總支部書記。
1962年,黨總支撤銷。
1960-1962年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
1982年村投資3.6元,全村用上照明電。
1983年村投資6萬元,建大口井1處,鋪設管道200米,挖渠道1000米,揚水設施配套,灌溉面積達20公頃。 同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新中國建立當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11萬公斤。1957年,通旬主霸過整地改土,推廣新式農具,改革耕作技術,農業生產獲較大發展。當辯雄茅年畝產220公斤,總產20萬公斤。1980年,畝產320公斤,總產30萬公斤。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推廣地膜腹蓋新技術,引進優質小麥新品種濟南13、菸農15,優質花生品種花17、白沙 1016、海花1號,優質玉米品種掖單2號、12號,煙單14、15,糧油產量大增。2002年,糧食畝產479公斤,總產20.5萬公斤。第一產業總收入286萬元,其中農業121萬元,畜牧養殖業160萬元,其它5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初期,本村僅有小手工業,主要有扎麻布、加工網扣及粉坊、油坊、豆腐坊等。1995年以來,建起麵粉加工、服裝加工等個體企業,從業人員60多人。 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68人,總收入252萬元,其中工業120萬白拜盼束元,建築業132萬元。
第三產業1950年,辦起供銷合作社代銷店等,規模小,收入較低。改革開放後,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了理髮店、電氣焊鋪、商店、飯店、食品加工店及運輸、修理業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8人,收入117萬元,其中運輸業15萬元,商飲業4萬元,服務業68萬元,其它3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本村自古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建國前,出了不少文化名人。1930年,辦起了馬頭廟國小,後遷到郭城一村。1957年,在本村建海陽第七中學。1966年建郭城聯中。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台酷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6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祖祖輩輩以農為生,辛苦勞動一年,卻只能靠半糠菜半糧度日。解放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有了較大改善。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2002年,許多家庭擁有電視機、冰櫃、電話、機動車輛等。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彎曲不平,房屋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舟臘夜,屋內潮濕黑暗,居住面積人均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農民住房逐漸以磚瓦房為主。20世紀70年代建房較多。1990年以來,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部分農戶建起樓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成立合作醫療站,村民用藥收取半價。1982年,村投資3.6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8年12月,本村成立黨支部,於會義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德松、梁明坤、於進基、於德禮、於奎章、於奎全、於連增、於學禮、於春進、於友海、陳永強。2002年,全村有2個黨小組,26名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8年1月,設村政府雅婆才。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宙肯祖騙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金明、梁明坤、於忠基、於順吉、於天福、於奎章、於學考、於連增、於學禮、陳洪南、於奎全、於詠立。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8年12月,本村成立黨支部,於會義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德松、梁明坤、於進基、於德禮、於奎章、於奎全、於連增、於學禮、於春進、於友海、陳永強。2002年,全村有2個黨小組,26名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8年1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金明、梁明坤、於忠基、於順吉、於天福、於奎章、於學考、於連增、於學禮、陳洪南、於奎全、於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