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三村

唐武德初年,在此設廓定縣。“廓”、“郭”音近,沿用中將“廓”字的“廣”去掉,演變為郭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城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郭城鎮中部
  • 面積:1.2平方公里
  • 人口:503人
  • 耕地面積:33.3公頃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另一說,明永樂九年(1411年),在建設新城郭的施工中,發現城中有舊城牆基,故改名郭城。原有候、梁、佐、紀、楊、劉等姓在此居住,明洪武四年(1371年),於江從文登縣大水泊村遷到黃草場村,後又遷到此地落戶,第三說,於江從文登縣赤山村遷來。1948年,郭城分為五個行政村,分別稱為郭城一村、郭城二村、郭城三村、郭城四村、郭城五村,本村為郭城三村。 郭城三村位於郭城鎮中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3′,為鎮政府駐地。 全村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蘋果。 2002年,全村195戶,503人。有於、宋、黃、姜、劉、王等姓,均為漢族,其中於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41年3月八路軍進駐,郭城村解放。
1942年11月日軍掃蕩,打死於芹明的前妻姜氏。
1948年郭城分為五個行政村,本村為郭城三村。
1982年村集體投資1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6年集體投資13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5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300公斤,比1978年增長1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9公斤,總產18.8萬公斤。1978年以來,全村發展果園6.7公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12萬元,其中農業270萬元,畜牧養殖業30萬元,其它12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村內第二、三產業寥寥,收入微薄。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二、三產業迅速崛起。2002年,全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63人。第二產業總收入140萬元,其中工業60萬元,建築業80萬元;第三產業總收入125萬元,其中運輸業65萬元,商飲業30萬元,服務業3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0年建國小,設5個班,有教師10人。1978年建幼稚園,有教師2人。改革開放後,教育事業得到發展,教育質量逐步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2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2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450公斤,全村有各種運輸車79輛,機車30輛,電話68部,電視機180台,電冰櫃、洗衣機2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居民住房破舊,人均住房面積不足4平方米。建國後,舊房逐年翻新為瓦房,住房條件逐步改善。1989年開始,全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8年1月,本村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3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4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慶彬、於壽彬、于吉彬、於順顯、於義彬、於相奎、於連奎、於令奎。 2000年,村黨支部被中共郭城鎮黨委評為優秀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8年1月,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文善、於希均、於珠合、於爾彬、於順德、於連奎、於傑彬、於令奎。 2000年,本村被評為郭城鎮模範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