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厝寮村

郭厝寮村

郭厝寮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流沙東街道,地處練江南岸,鐵嶺之陽,是一片肥沃平原。村內許氏聚族而居,歐氏次之,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泰國就約有四千人左右,加上旅居新、馬、港、澳、台以及國內各地者,總人口逾萬。郭厝寮是重點僑鄉,亦是人物眾多、人才濟濟之文化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郭厝寮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
  • 地理位置普寧市流沙東街道
簡介,鄉里建築,丁卯里,燕翼里,二房巷,歐厝寨,高陽里,老寨內,郭厝寮學校,壇溝墘與鴻安里,許氏宗族,宗族簡介,宗族名流,地圖信息,

簡介


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直浦都竹橋八世祖懷圃公遷此創寨,搭寮而居,故取名郭厝寮。因山川秀麗,靈氣蘊藏,郭姓子孫繁衍日盛,近鄰各姓亦紛紛接踵而來創居。公見土地日狹,考慮到後代子孫發展前途,於明成化年間另遷往普寧竹浦創鄉。
自郭姓遷走之後,由歐、余、黃、陳四姓承受郭姓之房屋田產,仍沿舊名郭厝寮。當時郭姓所建之房屋,後又各另創新居。黃姓分創溝仔(現大灰埕西北角地方),名叫黃厝角;歐姓大房明剛公創壇溝墘。許氏先祖雲台公在北山村創居後,歷經幾代,清朝乾隆時(約1750)才由五世祖玉舟公偕侄朝賢公移居郭厝寮創業,經百年繁衍生息,傳至九世義字輩時候,人口、事業日見興旺,至此許姓人口與其他四姓比約各占一半。
清鹹豐三年(1853),因北山許阿梅起義抗清失敗,鹹豐五年北山村遭朝廷派兵清剿,郭厝寮受株連亦遭官兵圍剿,一場燒殺擄掠,全村被夷為平地,散寨後,村民逃難在外投親靠友三年之久,至鹹豐八年事故平息,鄉族先賢義謀公帶領鄉人回鄉復寨,在一片頹垣殘壁間披荊斬棘重建家園。其時系鹹豐八年(1858)舊曆四月十五日,後來鄉人以此日為復寨紀念日,家家戶戶拜五穀爺以志歡慶。回鄉復寨後,郭厝寮形成以許姓為主、歐姓為輔的格局,而黃、余、陳各姓,於散寨時各自流散遷徙他鄉。
追溯鄉史,復寨距今一百四十餘年,歲月滄桑,幾經變易。早期有先輩鄉賢,卓識遠見,勵志重光,歷經艱苦創業,創造卓越成就,為振興鄉族奠立堅實經濟基礎與文明古樸的光輝形象。其時有義謀公(貽爺),慷慨損巨資給清朝廷賑災,得朝廷嘉獎,頒旨賜建“樂善好施”牌亭旌表留念。仁武公(耀爺)富甲一方,廣置田產遍及四鄰各鄉。郭厝寮遂遠近聞名。
迨清末民初,更是人文蔚起,科甲蟬聯。如植槐武舉人一舉成名,福臻知縣坐鎮閩清,人鳳貢、蓬士秀、乘六秀、宛如秀等當世族紳賢士,赫赫成名,為鄉族增光。各企業家則紛紛競戰於國內外各大商埠,大展鴻圖。而僑居南洋各處發展者亦不少。遂使全鄉經濟蒸蒸日上,廣建祠宇,拓置田產,興起一時。繼燕翼里、協豐寨、聲合樓、鴻安里等大型建築群落之創建,民國十六年丁卯歲,又創建丁卯里新寨,集全鄉人力、財力、物力,建立祖祠五座,緊連大型屋宇,形成雄偉壯觀之一大厝局。時鄉紳賢士,對鄉族大事統領有方,既注重發展經濟,又大力振興教育,培育英才,使郭厝寮世代人才輩出,處處樹立文明古樸大鄉形象,鄉況處於一派繁榮興旺景象。四鄰各鄉,莫不敬服。故當時之郭厝寮有文明富饒鄉族之美譽,亦為普屬一大豪族。

鄉里建築

丁卯里

丁卯里,建於民國十六年,即1927年,由族中鄉賢倡導,集全族人力、財力、物力而建成之新寨,因歲次丁卯,遂命名。丁卯里坐南朝北偏西,規格宏大!除了寨前大池、陽埕,建築群為五街九坐落、左右從厝、一後蔭包組成,雖後多坐落未有建成,但是首座五祠已讓人嘆觀!自東往西,首坐落分別為:子文許公祠、許氏鄂祖祠、許氏家廟、許氏俊祖祠、智千許公祠,其中主座許氏家廟為閩粵許氏始祖天正公之專祠,且為丁卯里中建築規格最高的建築——三進式、門前設有官旗、置有石獅等。在丁卯里,讓我感嘆不只是這裡的建築規模,更多的還是祠堂三山門的金石書畫!落款有:吳道鎔、吳殿邦、許應騤、鐘剛中、羅雪谷、許宛如等書畫大家!
此外,五座祠堂如今列為普寧文物保護單位,其規格之高,裝飾之豪華,在普寧境內是為罕見。

燕翼里

燕翼里,是許義謀公之府邸!坐北朝南,三街三坐落,東西北各一從厝,且東從厝帶建一炮樓,圍內有大灰埕,圍外亦同,前有大池——新寨池,寨圍內主座為明德書屋,實亦是義謀公之專祠,堂號敬明其德;東座為通議第,已殘破不堪而做牛欄;西座承德第,已修繕。首次來訪郭厝寮,深入村內地方,便有路過此處,初見時,已感其規模規格宏大!
燕翼里牌坊燕翼里牌坊

二房巷

二房巷,位於老寨南側不遠處,原為余氏創的余厝鄉,後余氏移易,多以二房巷稱之,名,應是由此處的許氏二房隆祖祠而得名。隆祖祠,立愛堂,其東南側是郭厝寮眾多舊聚落所在,同時也是郭厝寮市場所在,西側為壇溝墘、鴻安里。

歐厝寨

郭厝寮歐氏,有二處舊聚落,一是村西北的壇溝墘,二是歐厝寨,可惜關於歐氏的資料,所獲極少!僅於寨中歐氏祖祠壁聯見“始起贛閩陽修脈裔”幾字,或許“陽修”是指歐陽修?普寧歐氏有二處聚居村落,一處是南徑橫山尾村,一處便是郭厝寮,其人數較少,據2001年時候統計,全市僅幾千人。
歐厝寨,坐東南朝西北,寨前有大池,開設有東西二寨門——祥凝東宅、秀挹西岐,寨內主座為歐氏祖祠,其餘厝座似因破寨後未有重建,有左右後厝包。寨南側,擴建有聚落。

高陽里

高陽里與紫陽里東南毗鄰,坐南朝北偏東,內有三街多坐落而不甚規整,主座為三進式祠堂——蘭閣許公祠,斯祠三山門造型極其獨特,且建築規格極高!東座為右有室,西座匾額無法辨認。西側有一呈長方狀的建築群——長庚里,而依次往西,又是市場處。
高陽里高陽里
蘭閣許公祠,堂號親親,是郭厝寮許氏第九世義珍公之專祠,義珍公,乃貞訓公之孫,其世系如下:智千——開會——朝賢——貞訓——仁鑾——義勇、義珍、義玉、義樂、義正。

老寨內

郭厝寮老寨坐西朝東偏南,寨前有大池,寨北角有地頭神——三山國王廟;寨內建築由三街六坐落、四面寨包組成,其中,每坐落的厝座均相連而建,故寨中僅餘南北兩巷,又各坐落分金不一;設一大門——世啟文明。寨內主座為許氏祖祠——思成堂,即許氏五世祖玉舟公之專祠;北座為許氏房祠——繼述堂,隆祖之祠;寨後竹角中座有許氏祖祠——敬愛堂,許氏六世祖利峰公之專祠。原老寨應於鹹豐年間兵劫時候遭毀,而今所見,為其後所重修。

郭厝寮學校

郭厝寮,是文化之鄉,其教育之風,由來已久:民國時期,民不聊生,教育十分落後,據有關資料記載,20世紀30年代,普寧二區(今流沙),除泥溝,果隴,烏石,郭厝寮,馬柵,華溪,赤水等鄉有完全的國小外,其他近80個鄉村沒有國小,只有零零散散的私塾。當時郭厝寮的所辦之完全國小,便是現郭厝寮學校之前身。
郭厝寮學校郭厝寮學校

壇溝墘與鴻安里

壇溝墘位於村西北角,初時歐氏大房明剛公擇此創寨,遂後,許氏智千公後裔置產斯地,與歐厝毗鄰而居。此處歐氏聚落寨子坐東朝西,主座為歐氏剛祖祠;許氏聚落主座為許氏訓祖祠,坐南朝北偏西,即前文“七世祖許子文公家傳”中所敘,倡建於1850年時候的“追遠堂”。
壇溝墘壇溝墘
許氏訓祖祠後,是鴻安里,此局主座為許謙齊中憲大夫家廟,這是讓我驚嘆的地方!竟又見吳道鎔手跡!且數量多極!
鴻安里門口,有一座洋樓,與如今在汕頭小公園一帶所見洋行樓房同出一轍!是一處意想不到的地方!

許氏宗族

宗族簡介

郭厝寮先祖為許猷公所傳。猷公世代居福建南詔、徐翔一帶,以孫光亨公官拜光祿大夫為貴。後子孫因歷史演變,兵革戰亂,隨時遷徙易地發展。十九世昆公、侖公兄弟遷居馬坪田源,為田源始祖。此後子孫又遷徙多次,分散霞苑、澤頭、莆田各地。
據史料記載,明萬曆年間(約1600年左右),天正公第31世孫,雲台公與兄敦侃公、雙溪公及弟立吾公四人,由福建莆田載主入潮,定居北山。雲台公在北山創居後,傳至五世玉舟公,於清乾隆年間(約1750年)攜侄朝賢公,移居郭厝寮創業,郭厝寮許氏以雲台公為一世祖,排至現今的“大”字輩已是十七世。
輩序:元亨利貞,仁義禮智,慈祥為懷,剛大定志,作中庸和,修齊以治,孝友傳家,啟承奕繼。

宗族名流

【七世祖許子文公家傳】許君教,字貞訓,號子文。其始遷粵世次,據四世祖智千君傳,智千生正、正生狀、狀生君,故君為許氏之七世祖。生乾隆戊寅(1758),卒道光壬午(1822),年六十五。配張儒人。君以鬻魚鹽為業,而公正為鄉里推服,鄉里有爭雖劇,得君排解,一言立定,人稱為“和平老人”。又能以義訓子。子二:仁鑾,仁寶,鹹率其教,終身友愛不衰。當鹹豐初元(1850左右),君子仁鑾、仁寶子藝佑,嘗建祠追祀智千君以下三世,以次及君,名曰“追遠堂”。及宣統末(1910左右),經國變後,歲在丁卯(1927),許氏復於澤田寨(丁卯里)內別建君祠。以子仁鑾、仁寶附取後漢平輿二許故事,名“龍淵堂”。而門匾仍題曰:“子文許公祠”。蓋前之“追遠堂”不自君始,戒其豐於昵也。後之“龍淵堂”必自公始,推本於所生也。蓋聞諸其十一世孫人鳳雲,贊曰:
子文市隱 溷跡一廛
舉遲膠鬲 風高魯連
門基既啟 有蔚象賢
七葉流慶 二龍比肩
番禺吳道鎔撰。
【貞鄂公】貞鄂公,字子展,生於乾隆卅七年(1772),卒於道光十一年(1831),系郭厝寮許氏第七世。世系:雲台——馥堂——晦伯——位兩——玉舟——利顯(彥凱)——貞德、貞英(子俊,即俊祖)、貞鄂、貞義。生四子:仁喜、仁親、仁壽、仁徵。
許氏鄂祖祠許氏鄂祖祠
【四世祖智千公家傳】許君未,字智千。其先有諱彬然者,明季自閩遷潮之普寧。彬然生桂、桂生晦伯,晦伯生君,君遂為普寧許氏之四世祖。君生順治乙未(1655),卒康熙壬寅(1722),年六十八。配林氏,同邑水寨鄉人,先君六年卒。君晚年游澄海,卒旅次。隨侍者再從子某就其地蒿葬,不封不樹,後世遂迷其次,迄今垂二百年。許氏子姓乃日以蕃衍,於邑稱望族。歲在丁卯(1927)眾議築田洋寨中建一世祖祠,復於旁,別為祠祀君。惟君起寒素,重以數奇,奇蹟偉行,無載於世,經營締造,無述於家,惟生勤死薄,其道大毅頗類於墨氏。夫天地之道,窪而盈,否而泰,其積漸者,然也。君自處於窪且否之極,而以盈且泰者遺後人。後人別廟崇祀,將以上懷舊德,下示貽謀,盈而持之,泰而保之,其庶幾君之志歟。乃為贊曰:
智千淡泊 能久處約
種福溉澤 子孫其獲
懷哉舊德 俎豆有格
形景雲祖 神通微漠
番禺吳道鎔撰。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流沙東街道郭厝寮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