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讀音

【漢字】部

【拼音】bù;pǒu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部
  • 拼音:bù
  • 部首:阝
  • 五筆86&98:UKBH
  • 二簡字:ㄗ
部首筆畫,字形結構,基本字義,詳細釋義,有關成語,常用詞組,英文翻譯,古籍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阝部外筆畫:8總筆畫:10
五筆86:UKBH 五筆98:UKBH 倉頡:YRNL
筆順編號:4143125152 四角號碼:076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0E8

字形結構

異體字:郶
部
漢字首尾分解:咅阝漢字部件分解:咅阝
筆順編號:4143125152
筆順讀寫:捺橫捺撇橫豎折橫折豎

基本字義

1.全體中的一份:~分(“分”讀輕聲)。外~。腹~。局~。全~。~件。~位(位置)。2.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外交~。編輯~。~隊(軍隊)。特指一個國家設在本國首都中央政府(我國為國務院)旗下的分管某一方面工作任務的機關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3.具有統屬關係:所~五十人。~下。~將。~屬。~首。~落(luò)。
4.安置安排:~署。
5.量詞:一~小說。三~汽車。

詳細釋義

部bù
部#bù
部
【釋義】①整體中的一份:部分|局部|內部。②某些機構的名稱或機構中按業務分工設立的辦事單位:教育部|編輯部|修理部。③軍隊等的領導機構或其所在地:連部|司令部。④指部隊:率部北上|解放軍某部。⑤統轄;統率:部下|部屬。⑥量詞:一部小說|一部汽車。⑦姓。
【部分】 #bùfen 整體中的局部或整體裡的一些個體。
〖例句〗星期天,我校部分同學參加了植樹種草的義務勞動。
【部門】 #bùmén 組成某一整體的部分或單位。
〖例句〗各個部門要緊密配合,確保完成任務。
部bù<名>
1.(形聲。字從咅(pǒu),從邑,咅亦聲。“”本意為“擁護或反對”,引申為“正向或反向”,轉義為“打開或合攏”。“邑”指城鎮。“咅”與“邑”聯合起來表示“將一個城邑分成幾個小行政區,或將數個城邑合併為一個行政單位”。本義:將一個城邑分開成幾個小行政區(如杭州市內有上城區下城區西湖區拱墅區江乾區濱江區餘杭區蕭山區等八個平級的小行政區)。引申義:<動>把一個單位再細分為若干小單位(如在百貨公司內再細分食品部、服裝部、家電部等若干平級的部門)。<名>一個大單位下的若干個平級的小單位。特指:漢地名。約在今甘肅省天水、清水、秦安兩當禮縣徽縣一帶。說明:“”本義是擁護或反對所立君主,即其本義具有正反二義。從咅之字究竟套用咅的正義還是反義,需看古人的具體定義。例如“剖”指分開,“培”指聚攏,這都是根據古人定義確定的字義。其實,在理論上,“培”也可以指“把泥土扒拉開”。)
2.同本義
部,天水狄部。――《說文
3.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後泛指部隊,軍隊。
瑜為前部大督。――《三國志·周瑜傳》
4.又如:部陣(隊伍);部校(部隊;泛稱武官);部將(部下的武官;軍中偏將)。
5.中央行政官署。有時也稱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
還部白府君。――《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應陛應賞應恤之官兵相應敕部。——明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袁可立題敘毛文龍奇捷疏》
吏部推兵部左侍郎袁可立南京戶部尚書。——《明熹宗實錄》
6.又如:部費(向吏部行賄以便批准任職所用的錢);部尺(由工部製造的標準尺);部曹(舊指京師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書、侍郎稱部堂。又各省總督多帶兵部尚書銜者,也叫部堂);國防部;外交部;財政部 7.地區。古代監察或行政區域名 [area;district]。
河東二十八縣,分為兩部。——《漢書·尹翁歸傳》
8.部落 [tribe]
曾祖莫護跋魏初其諸部入居 遼西。——《晉書
9.分類,門類 [category]
名屬教坊第一部。——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10.又如:部索(分部搜尋);部居(分門別類的排列);古籍分經、史子、集四部。
11.部分 [part;section]。如:上部;南部。
12.單位 [unit;department]。如:編輯部;批發部。特指一個國家設在本國首都中央政府(我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旗下的分管某一方面工作的單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某某部。
13.軍隊領導機構 [headquarters]。如: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師部。
部〈動〉
1.統率 [command]
漢王部五諸侯兵。——《史記·項羽本紀》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一回:“乃與斗宜申斗勃俱自囚於連谷,使其子大心部領殘軍,去見楚王,自請受誅。”
2.又如:部人(被統率的人);部握(統管,掌握);部率(統率)
3.安排,布置 [arrange]
部署諸將。——《漢書·高帝紀》。註:“分部而署置。”
袁可立)與辟嬉戲,即為登壇部署兵馬狀。——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4.又如:部索(部署搜尋罪人)
5.管轄 [administer]。如:部縣(所轄之縣,屬縣);部領(統轄率領);部事(所屬的事情)
部〈量〉
用於書籍、機器、電影等
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又如:一部書,兩部機器,三部電影
小阜。通"踣"。跌倒,仆倒。
①指脈診的部位。《素問·三部九候論》:“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
②指色部。臟腑之氣呈現於面的區域分部。如左頰屬肝,頦屬心,鼻屬脾,右頰屬肺,頤屬腎等。《素問·舉痛論》:“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漢字演變
部

有關成語

成語
解釋
部、班:門類,次序;就:歸於。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也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
半部論語
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論語》的誇讚之辭,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分別:分辨,區分;部居:按部歸類。分類排列。
鼓吹:古時儀仗樂隊的器樂合奏。兩部器樂合奏。特指蛙鳴。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比喻都是老一套,沒有變化(多指創作)。
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謂條理貫穿,部位分明。

常用詞組

1.部隊 bùduì
(1)[(units of) the armed forces;army]∶軍隊。今稱有番號的軍隊。
(2)[unit;troop]∶軍隊的一部分。
駐京部隊
2.部分 bùfen
(1)[part;section;portion]∶整體中的局部;整體裡的一些個體。
部分反對
(2)[subordinate]∶部屬
指麾部分
(3)[disposition]∶部署
部分諸將
3.部件 bùjiàn
[construction parts;element;part] 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由若干零件構成。
4.部將 bùjiàng
[inferior officer] 古代指部下將領。
瑜部將 黃蓋曰。——《資治通鑑》
5.部類 bùlèi
[category] 範圍較大的類。
6.部領 bùlǐng
[command] 統率(古)
瑜自部領諸將接應。——《三國演義》
7.部落 bùluò
[tribe] 由若干血緣相近的氏族組成的集體。
以色列的十二個部落。
8.部門 bùmén
[section;department;branch] 門類;統一體下設的若干分支機構或組織。
財會部門
9.部首 bùshǒu
[radicals in Chinese characters] 中文字典中,各字依其字形結構,加以分部排列,每部的第一字便是部首,現也稱所據分部的共同筆劃為部首。
10.部屬 bùshǔ
[subordinate;follower;troops under one's command] 部下;下屬。
11.部署 bùshǔ
(1)[disposition;deployment]∶處理;料理
炮兵的部署已標明在這張地圖上。
(2)[arrange;lay out]∶安排
部署計畫
部署甫定而外圍合。——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12.部頭 bùtóu
[size of a book] 指著作的大小厚薄。
寫就寫大部頭。
13.部委 bùwěi
[all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中央政府的各部和各委員會。
14.部下 bùxià
(1)[troops under one's command]∶軍隊中被統率的人。
(2)[subordinate;follower]∶下級
15.部長 bùzhǎng
(1)[minister]∶受國家元首或政府行政首腦委託,管理一個部門的政府活動的國家高級官員。
(2)[leader]∶部落首領
16.部族 bùzú
[tribe] 居住的部落氏族。

英文翻譯

1. a section; a part
2. a military unit (especially when unidentified)
3. a word often used to denote an organization within a larger one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字部】部 ·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8
《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𠀤音蔀。《集韻》總也,統也。《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注》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統其眾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注》部,猶分布。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注》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𥳑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部。《史記·曆書》分其天部。《注》分部二十八宿為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前漢·律曆志》起五部。《注》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正字通》晉李充為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甚有條貫,祕閣以為永制。《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斗蓋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為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大杖也。《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蔓生,根多百十相連。一名野天門冬。
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𠀤音培,讀與剖近。部婁,小阜也。《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闞駰·十三州志》諺云:仕宦不偶値冀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