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光(湖北省測繪學會副秘書長)

郝曉光(湖北省測繪學會副秘書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郝曉光(1958—),男,漢族,上海市人,198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理學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測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測繪學會大地測量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第十三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越冬考察隊員。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研究,出版著作四部、發表論文80餘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郝曉光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58
人物經歷,主要論著,最大的發明,

人物經歷

郝曉光主要從事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研究,主要論著有《蘋果里的五角星——〈系列世界地圖〉誕生紀實》(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出版)、《地球正常密度假說——重力學的參數橢球與緯向密度理論》(測繪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專著2部,論文70餘篇。
郝曉光
在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方面,郝曉光自1996年起研究建立地球重力學的“參數橢球和緯向密度理論”;1992年提出並主持實施“湖區水上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1994年提出並主持實施“高山區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開創國內湖區水上與高山區高精度重力油氣勘探的先例、並由生產單位推廣採用;2001年提出“緯線世界地圖概念”、“雙經雙緯概念”和“廣義等差分緯線多圓錐投影方法”,2002年主編完成《系列世界地圖》。
在哲學研究方面,郝曉光自1986年起徹底否證傳統價值範疇而力圖證明商品價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範疇,創論二分矛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性範疇,新解剩餘價值二重性而主張商品本體論,試圖最終建立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哲學”。《光明日報》相繼發表文章展開討論,引發了關於價值本質及價值哲學方法論的理論研究,學術評價參見《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159頁。自1987年起研究建立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哲學理論,提出“商品價值的哲學概念”和“商品範疇的哲學概念”,提出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性範疇認識為“分工與分配的否定之否定”、以及將“分工與分配矛盾”(二分矛盾)認識為與“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二生矛盾)並列的“社會基本矛盾”等概念。
1992年提出並主持實施“湖區水上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開創國內湖區水上高精度重力油氣勘探的先例、並由生產單位推廣採用。1994年提出並主持實施“高山區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開創國內高山區高精度重力油氣勘探的先例、並由生產單位推廣採用。有關部門的評價是:“該方法已形成了工效顯著的生產能力和簡明實用的生產方式,為我國南方廣大山區開闢了高精度重力油氣勘探的廣闊前景,創造出了巨大的潛在經濟效益。”
1997年5月在南極中山站越冬期間採用LacosteET重力儀觀測發現South of Kermadec Islands 7.1級地震約41小時的“震前擾動”現象,2008年5月又在武漢九峰台站LacosteET重力儀的觀測資料中發現8.0級汶川大地震約48小時的“震前擾動”現象。
自1996年起研究建立地球重力學的“參數橢球和緯向密度理論”:提出“參數橢球概念”、“準等位概念”和“重力聚點概念”,導出“參數橢球表面重力封閉公式”、證明參數橢球與麥克勞林橢球的數學關係,給出“密度分布定理”、“物質流動定理”和“重力聚點定理”;提出“緯向密度概念”、“密度扁率概念”和“似水準橢球概念”,導出“地球緯向正常密度函式”和“地幔緯向正常密度函式”,提出“地球正常密度假說”、“板塊運動重力學機制”和“軟流圈版塊概念”。
測繪出版社(2009年7月):地球正常密度假說——重力學的參數橢球與緯向密度理論
2002年主編完成《系列世界地圖》,提出“緯線世界地圖概念”、“雙經雙緯概念”和“廣義等差分緯線多圓錐投影方法”。新編《系列世界地圖》已被國家科考和國防科研採用並引起極大社會反響,其原稿已被國家圖書館收藏。
新編《系列世界地圖》(2007年9月):東半球版 西半球版 北半球版 南半球版
2006年提出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覆蓋範圍的“北擴問題”,為該系統的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意見,現已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納。2010年提出《中國地圖》上藏南地區地名的補白問題。

主要論著

哲學論文
1.對所謂馬克思主義普遍價值概念定義的否證,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1986年第17期,《光明日報》1987年1月5日
2.論商品價值的哲學意義,湖北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
3.從“人的異化”到“勞動力的商品化”——青年馬克思與成年馬克思在“人的價值”問題上的聯繫,原載《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4.論商品價值與勞動力價值的關係,原載《湖北社會科學》1989年第9期
5.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範疇的商品,湖北社會科學,1990年第8期
6.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性範疇應廓清的幾個關鍵問題——論分工與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15期“論點摘編”,人大複印資料2006年第12期(A1)轉載 pdf版
7.研究建立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哲學是回答“剩餘價值學說過時論”的最好方法——試論剩餘價值範疇的二重性,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4期“論點摘編”,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第10期(A1)轉載 pdf版
8.剩餘價值概念從相對於生產關係向相對於生產力的轉化——剩餘價值範疇從哲學含義到經濟學含義的推進,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
9.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哲學體系的本體論特徵——從兩大難題的破解到兩個統一的建立,河北學刊,2008年第6期
10.剩餘價值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哲學基本原理,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
11.“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哲學研究”小型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科學論文
1. 郝曉光:對重力測量緯度改正概念的修正,地殼形變與地震,1996,16(3)
2. 郝曉光,方劍等:高山區高精度重力地形改正方法,大地測量學的發展,北京:測繪出版社,1996
3. 郝曉光:參數橢球表面的重力,地球科學,1997,22(2)
4. 郝曉光:L&R-ET重力儀在南極中山站記錄到不明地學事件,極地研究,中文版1997年9(3),英文版1997年8(2)
5. 郝曉光,許厚澤:水準橢球的緯向密度分布,測繪學報,1998,27(4)
6. 郝曉光:地球的重力聚點與緯向正常密度假說,博士論文,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1999年6月
7. 郝曉光,許厚澤,劉大傑:地球的重力聚點及參數橢球的地球重力學性質,測繪學報,2000,29(2)
8. 郝曉光,許厚澤,劉大傑:地球的密度扁率與緯向正常密度假說,中國科學D輯,中文版2000年30(4),英文版2001年44(8)
9. 郝曉光:新版中文世界地圖,地殼形變與地震,2000,20(3)
10. 郝曉光:地球重力學的參數橢球和緯向密度理論——板塊運動的緯向重力模式,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同濟大學,2001年6月
11. 郝曉光,薛懷平:Generalized Equip-Difference Parallel Polyconical Projection Method for the Global Map. Proceedings 2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 北京:測繪出版社,2001
12. 郝曉光,薛懷平:緯線世界地圖,地殼形變與地震,2001,21(1)
13. 郝曉光:板塊運動的緯向重力模式,同濟大學學報,2001,29(6)
14. 郝曉光,許厚澤,郝興華,呂純操,胡紅橋:重力高頻擾動與地震,地殼形變與地震,2001,21(3)
15. 郝曉光,許厚澤,劉大傑:參數橢球數學性質的初步研究,測繪學報,2001,30(3)
16. 郝曉光,呂健,薛懷平,覃文忠:《山海輿地全圖》的復原研究,同濟大學學報,2001,29(10)
17. 郝曉光,劉根友:地球緯向正常密度函式係數的修正,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2,22(2)
18. 郝曉光,徐漢卿,劉根友,汪冰,薛懷平,段志強:系列世界地圖,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3,23(2)
19. 郝曉光,徐漢卿,劉根友,段志強,薛懷平,汪冰:SERIES WORLD MAP,第21屆國際製圖大會(ICC2003),南非德班,2003年8月
20. 郝曉光,劉大傑:參數橢球的準等位條件,同濟大學學報,2004,32(1)
21. 郝曉光,劉根友:地幔緯向正常密度函式,測繪學報,2004,33(2)
22. 郝曉光,劉根友:參數橢球的密度分布研究,測繪科學,2004,29(2)
23. 郝曉光,劉根友:板塊運動地球重力學機制研究,地學前緣,2004,11(1)
24. 郝曉光,朱建鋼,薛懷平,徐漢卿,劉根友,廖小韻: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雪龍船實時航跡圖,極地研究,2005年第2期
25. 郝曉光,劉根友:似水準橢球,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5(3)
26. 郝曉光,方劍,劉根友:緯向正常密度假說與內波假說的比較,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20(4)
27. 郝曉光,方劍,柳林濤,劉根友,徐漢卿,薛懷平,廖小韻:基於新編《系列世界地圖》的全球板塊分布圖, 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21(4)
28. 郝曉光,陳曉峰,張赤軍,柳林濤,胡小剛:中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設計覆蓋範圍的探討,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7,27(1)
29. 郝曉光,方劍,柳林濤,劉根友:再論緯向正常密度假說與內波假說的比較, 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22(1)
5.劉根友,郝曉光,柳林濤:粗差檢定的兩種途徑,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5,25(3)
6.薛懷平,徐漢卿,朱建鋼,廖小韻,劉根友,郝曉光:雪龍船實時航跡圖中的技術處理方法,極地研究,2006,18(1)
7.劉國林,獨知行,薛懷平,郝曉光:卡爾曼濾波在InSAR噪聲消除與相位解纏中的套用,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6,26(2)
8.徐漢卿,薛懷平,廖小韻,劉根友,郝曉光: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航線圖,地理空間信息,2006(5)
9.薛懷平,劉根友,曾琪明,張景發,夏耶,易慶林,塗國寶,劉國林,郝曉光:三峽庫區秭歸GPS-CR滑坡監測網的建立,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6年增刊
10.劉根友,郝曉光,柳林濤:參數約束平差法,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6,26(4)
11.劉國林,郝曉光,薛懷平,獨知行:影響InSAR測高精度因素的相關性分析,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7,32(1)
12.王勇, 柳林濤,郝曉光,肖建華,王厚之,許厚澤:武漢地區GPS氣象網套用研究,測繪學報,2007,36(2)
13.張赤軍,邊少鋒,周旭華,方劍,郝曉光,張為民:重力垂直梯度的測定及其套用與潛力,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22(6)
14.劉根友,郝曉光,陳曉峰,孫保琪,彭碧波,周旭華,柳林濤,胡小剛:對我國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設計覆蓋範圍向北擴展星座方案的探討,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7,27(5)
15.王勇,柳林濤,郝曉光,丁克良:準實時地基GPS可降水量的解算方案與可靠性研究,熱帶氣象學報,2007,23(2)
16.李毅,柳林濤,薛懷平,郝曉光:用D-InSAR研究巴姆地震形變場,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8,28(1)
17.張為民,郝曉光,郭有光,時文濤,王虎彪,詹金剛:絕對重力儀研製中幾種干擾因素的實驗研究,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23(4)
18.胡小剛,郝曉光:汶川大地震寬頻地震儀短臨異常及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學報,2008,51(6)
19.詹金剛,王勇,許厚澤,郝曉光,柳林濤:我國近海1992-2006年海平面變化的小波分析,測繪學報,2008,37(4)
20.張赤軍,邊少鋒,高金耀,郝曉光,周旭華,方劍:精化大地水準面的一種間接方法,地球物理學進展,2009,24(1)
21.胡小剛,郝曉光:強颱風對汶川大地震和崑崙山大地震“震前擾動”影響的分析,地球物理學報,2009,52(5)
22.胡小剛,郝曉光:2009年3月19日Mw7.6級湯加大地震的“震前擾動”現象,地球物理學進展,2009,24(3)
23.徐漢卿,薛懷平,廖小韻,劉根友,汪冰,張寒梅,郝曉光:國際航空線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圖上的表示,測繪科學,2009年4月增刊
24.劉根友,薛懷平,郝曉光,郭愛智,易慶林:三峽庫區秭歸GPS滑坡監測網數據分析,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9,29(3)
25.廖小韻,徐漢卿,汪冰,張寒梅,劉根友,薛懷平,胡小剛,郝曉光:北冰洋航海線在世界地圖上的表示及相關討論,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9年增刊
27.廖小韻,張俠,徐漢卿,劉根友,薛懷平,胡小剛,郝曉光:北極航道在新編世界地圖上的表示,測繪科學,2009年10月增刊
28.馮偉,劉根友,郝曉光:重力場對彈道飛彈自由端落點影響的仿真分析,測繪科學,2009,34(5)
29.胡小剛,薛秀秀,郝曉光:IRIS台網地震儀資料出現2010/01/12海地大地震“震前擾動現象”,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1)
30.徐漢卿,郝曉光,廖小韻,薛懷平,胡小剛,劉根友:從央視南極航線圖看新編世界地圖的優越性,測繪科學,2010年4月增刊
31.廖小韻,郝曉光:重拾輿字的地圖符號意義,地圖,2010(1)
32.徐漢卿,郝曉光:編制世界地圖應注意的若干事項,測繪科學,2010年10月增刊
33.胡小剛,郝曉光:2010年美洲地球物理會議,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5)
34.廖小韻,郝曉光,徐漢卿,胡小剛,吳鵬飛,劉根友:從藏南地區的流域認識“西門東珞”的民族分布格局,測繪科學,2010年10月增刊
35.胡小剛,郝曉光,薛秀秀:汶川大地震前非颱風擾動現象的研究,地球物理學報,2010,53(12)
36.廖小韻,郝曉光,徐漢卿,胡小剛,吳鵬飛,劉根友:藏南地名佐證門巴與珞巴的民族歸屬,地理空間信息,2011(2)

最大的發明

創新世界地圖
郝曉光的系列世界地圖,顛覆了人們看世界的觀點。
這意味著其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非議和阻礙。來自學術界的反對聲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郝曉光的地圖把中國由中心位置改放到了邊上,不利於表達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另一種說,在他的地圖中,“中國變形了”。郝曉光反駁說,世界地圖要表達的是中國與世界所有國家的關係,而不僅僅是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說起變形,郝曉光拿著他的地圖,以不容辯駁的口氣質問:“看看實際的地圖,哪個變得更厲害?”郝曉光透露,一個地圖專家曾對他說,如他能解決南北極在地圖上的變形問題,就支持他。郝曉光當即就拿出了他的南、北半球版的世界地圖。在郝曉光版的世界地圖中,中國只是微小變形,真正被改變的是南北極,除了南極成為“孔雀”外,北極則成了被陸地包圍的“地中海”。這也是它們在地球儀上的模樣。郝曉光說,豎切蘋果,看到的果心近似一隻“蝴蝶”,而如果橫切的話,會發現一個“五角星”。為了紀念他此次“橫切蘋果”的行動,郝曉光與他人合著了一本書——《蘋果里的五角星——系列世界地圖誕生紀實》。該書於2003年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遺憾的是,因為爭議重重,他的系列世界地圖,在書中只能以附錄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為該書所作的序中,表達了他對郝曉光的支持:“一個國家自然應該有官方的、用於政治目的的地圖,但也並不等於不允許存在非官方的、不違反國家法律的,用於非政治目的(如經濟活動、學術研究、教學和訓練、日常生活)的地圖”。當然,《系列世界地圖》引發了智者的思考,思想創新、觀念創新、文化創新成為一種啟示觀照了這個新生的事物。
創新世界地圖:南半球版創新世界地圖:南半球版
2003年9月28日,“第二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在北京舉行,郝曉光攜論文“系列世界地圖”應邀參加論壇,獲優秀論文一等獎。2004年12月8日,中國國家圖書館將郝曉光的系列世界地圖原稿作為藏品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