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重要事件,拐騙事件,代任教師,事跡曝光,影視原型,獲獎記錄,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郜艷敏出生於河南許昌市襄城縣雙廟鄉化行村(2005年約30歲),是一個農民家庭的女兒。她從小喜歡讀書,1993年國中畢業後,由於家境不好沒有再升學,到了河北蠡縣一家毛線廠打工。
1994年農曆5月初,年僅18歲的她準備回河南老家看望父母,在石家莊火車站排隊買票時,被兩個女性人販子以工廠招工勸她去看看的藉口帶往唐縣,儘管意識受騙後郜艷敏幾次試圖逃脫,但都未成功,到唐縣一個村莊之後她被轉手給3名男性人販子,其中一人將她強暴,並以2700元的價格賣給河北曲陽縣靈山鎮下岸村一個比她大6歲的羊倌。(截至2007年1月,下岸村仍是曲陽縣惟一不通公路的村子)
在位於大山深處、只有一條羊腸小路通向外面的下岸村,郜艷敏為多次逃跑未遂,曾三次自殺,被人發現後救起。後來郜艷敏得知,家裡人為了找她,母親急瞎了眼,時年40多歲的父親一年裡頭髮全部變白。家人報案後,許昌警方曾到河北定州等地調查,但因線索不可靠一直沒能找到她的下落。
被拐賣一年後,郜艷敏曾和丈夫回河南老家“探親”,家人感到留她在家鄉也無法找到好的對象,只能認命讓她回去跟“丈夫”過日子。1995年從河南返回下岸村後,村國小因缺老師代課找到了整個村文化程度最高的郜艷敏,她當代課老師大概有大半年的時間,之後為了生孩子離開了學校。隨著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郜艷敏內心的傷痕漸漸抹平,與沒有文化的丈夫卻仍沒有共同語言,郜的丈夫雖心眼不壞,過去因為郜是“買來的媳婦”喝了酒常打她。
2000年,因為合校並點,高年級的學生併到了要翻一座山的輝嶺中心國小,而這裡保留的教學點老師都不願意來,郜艷敏儘管本不願意,再次答應成了代課教師。郜開始漸漸得到村里人的尊重,丈夫也不敢打她了。代課6年後,村里交通和通訊變得比原來方便,2005年她家和其他村民一起集體安裝了電話,不少被拐賣來的媳婦都回了老家,郜老師擔心山村里“輟學回家——放羊掙錢買媳婦”這樣的惡性循環,沒有離開封閉的大山。(以上段落來源:)
2005年,曲陽縣農民攝影家劉向陽在深山拍片時發現了郜,將她的故事發到了網上;此後逐漸有多家媒體對其事跡進行採訪報導;2007年1月,郜艷敏獲“2006年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其事跡2007年被改編成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並於2009年上映。
截至2015年7月29日,郜艷敏仍是曲陽縣下岸村的“臨時代課教師”。
重要事件
拐騙事件
1994年農曆5月,在火車站排隊買票時,被兩名婦女人販子以工廠招工勸她到廠子看看為由拐騙,知道落入圈套後幾次試圖逃脫未果,被帶到太行山麓唐縣的一個村莊轉手,最終被賣至曲陽縣靈山鎮下岸村。(詳細經過:)
代任教師
1995年暫任教師在村小上課,2000年因教學點無老師願意來而成為代課教師。
2005年,被攝影家無意中發現並將她獻身教育的故事在網上傳播;
2006年5月起,事件本來面目逐漸受到多家媒體關注和採訪報導;郜艷敏想通過對記者揭開自己的過往提醒一樣單純的少女們,提防那些人群中的惡魔,不要讓悲劇重演。
由於其教學經歷從側面暴露了該縣教育管理的漏洞,縣有關方面擬取消該村教學點;2006年5月29日下午,曲陽教育局明確表示,尊重事實,暫不取消下岸教學點,女教師郜艷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繼續在該處任教。
許多被感動的人給學校寄來了捐款;但是從5月份開始,村里通往外邊的兩個路口就被人把守著,郜艷敏不被允許外出,更不允許接受記者採訪,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都被阻擋在村外。最早披露此事的劉向陽也被莫名其妙地停職了。村民們稱,2006年7月10日暑假前,縣、鎮幹部在下岸村站崗40多天,阻擋前來採訪郜艷敏的媒體記者;2006年9月份暑假結束開學後,下岸村教學點派來另一位女教師和郜艷敏共同工作,她的主要任務之一卻是注意來訪的記者和及時向鎮裡報告。
事跡曝光
2007年1月,郜艷敏被選為“2006年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2005年郜艷敏寫了入黨申請書,2007年底已經是中共預備黨員;2010年11月17日,郜艷敏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5年7月下旬,“被拐女成鄉村教師”這則2006年的新聞重被網友翻出,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7月29日發微博表達看法稱,人販子必須嚴懲,買主也必須追究刑責,對受害人應當救助,不能縱容拐賣、同情買主。同時他透露,已部署當地警方調查。同一日郜艷敏向記者證實自己仍是曲陽縣下岸村的“臨時代課教師”,並表示不願意過多回應網上的討論,稱“平時不怎么上網”,“謝謝大家關心”。
2015年7月30日下午,曲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負責人出示了一份有郜艷敏簽名的信,稱“想平靜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傷害”。
影視原型
號稱根據郜艷敏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於2007年開拍,2009年上映,但這部電影對現實進行了一定的美化,並不是完全忠實於郜艷敏的經歷,一些劇情與現實大相逕庭。
2015年7月29日,這部片子在微博上被翻出,有人對影片表達的價值觀提出質疑:“不追究人販子責任,讓一個受害者站出來撐起一片天,演苦情戲,真好意思?”也有部分人指稱這是“國恥”。《嫁給大山的女人》迅速躍升為熱門微博話題之一。
“愣是不明白,本是社會的悲哀、社會的尷尬怎么就變成社會榜樣了?本該上今日說法的,卻上了感動中國。”
有人說,聽過一個比喻:血胭脂。“用人血做成胭脂,粉飾太平。大概就是這種作品。”
電影製片人、編劇陰法勇對於這種改造的解釋是:電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中國有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對於揭示現實社會陰暗面的題材尤其慎重,影片為了能夠公映,就必須做一些改動和處理。
社會評價
(對郜艷敏)
郜艷敏的不幸遭遇讓人同情,而她的大義選擇讓人感動,其經歷足以寫就一部人生傳奇。(光明網轉羅真如評)
郜艷敏雖屢遭不公平命運的打擊,卻有著不同尋常的作為和追求,深知愚昧和貧窮危害的她,樸實而悲壯地希望村裡的孩子通過上學長知識、長大後不再買媳婦、不要再害了別人,她的行為表現出中華民族最堅韌沉毅樂觀的精神素質,讓人們認識到生活中殘酷的一面,也教給人們如何勇敢地面對困厄,不斷衝破舊日的苦難,並感受生活的溫暖。(今晚報評)
這位安於清貧授業解惑的代課教師一如小說《鳳凰琴》的翻版;從被拐賣到在山村紮根、施教,她對命運的奮爭讓人感慨、感動。(新華網轉國際線上評)
她年輕的生命曾歷盡屈辱,但她的內心同時又是慈悲的,她以堅忍的姿態接受了不公平的命運,用寬容回報著山村,用愛點亮了40多個窮孩子的前程;只有“精神的高貴”才能解釋,為什麼她承受的是侮辱和苦難,回報的卻是寬愛而不是仇恨;她的故事更證明:只有“愛”,才會溫暖自己也溫暖社會。(2006感動河北評審賈永華致辭)
(對拐賣事件)
但拐賣她的人販子不見拿下,這不僅是社會的極大遺憾,而且是所有正直人士的永久之痛。在追拿人販子的行動中,司法人員也應該樹立這樣一種信念,把“打拐”當成是項停不了的使命。(羅真如)
這個故事既悲情也讓人憤慨,郜艷敏在成為代課教師後曾不止一次的被媒體關注過,然而在這么多的關注中,卻並沒有一種力量能夠將她從被拐女的身份中真正解救出來,逍遙法外的人販子也仍舊沒有得到法律的應有制裁。更為可笑的是,不管是關注她的媒體還是對她有行政命令權的當地政府,這些年似乎都心照不宣的對她的被拐身份進行了遮掩和粉飾,就好像她已經融入了現有的生活,其心酸的經歷就用不著被挖掘一樣。時隔21年,若再用法制的眼光去考量她被拐賣的這一事實,對郜艷敏來說,一方面她已經認可了自己的命運,並不希望媒體再來揭她的傷疤,而另一方面,在接受被拐命運的前提下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並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如果公安機關此時要介入此事的話,令她的丈夫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其實對她也是殘酷的,因為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家庭肯定也會受到巨大的傷害。(光明網張劍評)
(對阻止採訪事件)
當地有關部門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封鎖和阻止新聞媒體採訪郜艷敏,應是認為對其的採訪和關注從某一個層面暴露了當地曾經有過的靠販賣人口找媳婦的歷史,及教育經費不足的短處;郜艷敏還因為這些採訪和報導,先後遭受到了差點被清理和拖欠工資以及捐助管理和行為被監視的情形。當地百般阻撓採訪和干涉郜個人生活的這種行為,不僅是不能正確面對現實的態度錯誤,更是掩蓋真相、捍衛所謂的“形象”的卑劣伎倆。通過施加影響,損害普通公民自由話語權,不僅是違背公眾意願、使正常新聞輿論監督難以得到保障的問題,也是一個地方如何看待歷史和現實的態度問題,更是關係一個地方今後的發展問題。(大河網)
(對法律的男性本位)
中國的法律有著強勢進行社會控制的一面,但在涉及婚姻家庭的領域,法律卻總是很容易向男性本位的規則讓路,不管是買賣婦女,還是家庭暴力。在郜艷敏被拐賣的那個時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公安處警能力不強的條件下,法律政策對買家作了諸多妥協。儘管法律規定要刑法處罰,買家很少被罰,長期以來的理由是為了方便公安解救。
正是因為法律和政策對“買方”的姑息,強化了買方的道德正當性,這也是郜艷敏困境的一部分,種種信息都表明,給她安靜生活的呼聲,其實也在被利用。
多年前,全國人大法工委曾解釋說:對收買拐賣婦女兒童罪的法定刑規定得比較輕,幅度較大,這主要是考慮到“收買人收買婦女、兒童多是居家過日子,主觀惡性不深,是法制觀念淡薄的表現”。在這裡,“居家過日子”的“人性表達”,確實把被拐婦女的人血,變成了一抹胭脂。
郜艷敏的故事,說明了人口販運受害者的複雜處境,除了被標記為犯罪的那些行為之外,造成她們的困境的,還包括各種未加反思的“人之常情”。立法者需要反思自己對婦女的“常識”和成見,保證她們在更不利的社會環境中,及時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