郛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市區北部,占地面積為40萬平方米。
郛堤城遺址城牆呈方形,四面城牆殘存,東南西北各約500米,出土有綠釉殘陶缽、三棱銅箭鏃、古盔等。郛堤城遺址內的瓮棺葬時代為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晚期至西漢(前202年—8年)早期,瓮棺葬群規模龐大、類型多樣、分布密集、年代清楚,對研究戰國秦漢(前5世紀—1世紀)時期的歷史和黃驊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5月,郛堤城遺址入選全國21個城市的55個“海絲”申遺史跡點;10月7日,郛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郛堤城遺址
- 地理位置: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市區北部
- 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
- 所處時代:戰國、秦漢
- 保護級別: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002-1-002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合騎侯國,稱合騎城(郛堤城遺址)。
201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黃驊市博物館共同組成考古隊,對郛堤城遺址內的瓮棺葬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總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磚瓦墓3座、純磚墓2座、戰國至漢代(前5世紀—1世紀)瓮棺葬113座、灰坑10餘個;同年,黃驊市文保所在郛堤城遺址內發現成人瓮棺葬群,並對其中四座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同步採集了人骨和DNA。
2017年10月,黃驊市博物館聯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開展郛堤城遺址瓮棺葬人骨鑑定工作,共清理鑑定郛堤城遺址瓮棺葬人骨個體102例。
遺址特點
- 綜述
郛堤城遺址占地面積約為40萬平方米,城牆呈方形,四面城牆殘存,東南西北各約500米,四面城牆殘存;郛堤城遺址內的瓮棺葬大部分為南北向,東西向較少,排列無規律,按墓主年齡分為成人瓮棺葬和兒童瓮棺葬。郛堤城遺址的南側,在南北150米、東西90米範圍內發現大量瓮棺葬,瓮棺葬達500—700座。
- 兒童瓮棺葬
郛堤城遺址內的兒童瓮棺葬,已發掘107座,主要集中在郛堤城遺址的西部,分為幼兒瓮棺葬和少年瓮棺葬,。
- 成人瓮棺葬群
成人瓮棺葬群位於郛堤城遺址內西北,墓葬形式為罐釜和大小罐組合的埋葬形式,年代為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墓葬有6處,位於地面約2米深,墓葬墓向為南北方向,呈東西排列,為瓮棺葬制,瓮棺最大的長2.2米,由兩個陶釜和一個陶盆組成,瓮棺葬的葬具是陶器,底部鑽有小孔。
文物遺存
郛堤城遺址發掘出土戰國、秦漢時期(前5世紀—1世紀)瓮棺葬110餘座,40餘件葬具,葬具涵蓋了釜、瓮、盆、罐、甑等十餘種陶器器型,其中既有專門用作葬具的筒形瓮、筒形器,也有陶釜、陶盆等日常生活實用器,葬具組合形式有二十多種,包括兩器組合、三器組合和四器組合,兩器組合用兩件陶器對接而成,三器和四器組合多是對接與套接並用,中間的器物多為筒形瓮或筒形器。郛堤城遺址採集文物有綠釉殘陶缽、夾砂紅陶、三棱銅箭鏃、古盔等。
研究價值
郛堤城遺址瓮棺葬群規模龐大、類型多樣、分布密集、年代清楚,是戰國秦漢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瓮棺葬墓地,墓葬群的發掘,對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喪葬習俗及歷史文化具有重要考古價值。戰國秦漢時期的瓮棺葬主要集中發現在中國北方,尤其是郛堤城遺址所在的環渤海地區,這一時期的瓮棺葬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九州地區也有不少發現,郛堤城遺址內瓮棺葬群的發現,成為探索古代東亞各地區之間文化交流與聯繫的重要依據。黃驊郛堤城瓮棺葬群人骨鑑定工作,為測定性別、年齡、病理、族屬和進一步了解瓮棺葬的文化內涵,為瓮棺葬制度的研究,了解古代居民的健康狀況、勞動分工及古代東亞地區文化交流與傳播情況等提供更多詳實資料和基礎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