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史料記載,考古現狀,參考史料,
史料記載
約公元前1057年,武王攻克朝歌后,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禮,宣告周人正式繼承殷商天命,建立西周王朝。為了控制商朝統治的中心地區,武王封商紂之子武庚於殷地邶城,讓他以族長的身份繼續統率殷商遺民。同時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監督武庚,號稱“三監”。
周公旦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他曾跟隨武王伐紂,功勳卓著。滅商以後,又與召公奭一起輔佐武王。二年後武王死,其幼子成王即位,周公旦攝政。留在殷都作“三監”的管叔、蔡叔由懷疑而至不滿,武庚乃乘機串通“三監”聯絡東方故舊殷、東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族十七國,起兵叛周。周公旦經過一番“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的工作,安定好了內部之後,便親率大軍東征。東征軍迅速誅滅了以武庚為首的殷貴族叛亂勢力,殺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被廢為庶人。經過三年戰爭,相繼削平了參與叛亂的東方小國和諸侯。邶城和殷都變成了廢墟。
邶城遺址,可辯遺存有:冢子,村東500米處,高出地面3.5米,面積約300平方米,相傳為古觀兵台;教場路,村東750米處,寬7.5米,長1100米。採集文物有三棱形銅箭頭,傳為古人習武處;城隍嶺,村西30米處,1982年鑽探發現,土質堅硬且純,間有層次,似夯打痕跡,推測為商代邶城緘址。
考古現狀
今年7月10日以來,安陽市考古研究所、湯陰縣文廣新局、湯陰縣文物保管所等組織力量歷時5個月,對1978年列入湯陰縣文物保護單位的邶城遺址進行了調查試掘。
調查組在1982~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基礎上,經過鑽探和開挖探溝發現,邶城遺址東西長1564米,南北寬1050米,總面積約1642200平方米。遺址西北角探溝顯示,耕土與黃褐色擾土0.50~0.60米以下為商代文化層,依次由黃灰土、料礓石、黃褐土組成,土質堅硬,均由夯打而成。呈現有車軋痕跡、夯窩,出土有素麵、劃線紋、細繩紋、藍紋等商代晚期泥質陶片。文化層厚0.60~1.50米。經安陽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孔德明和有關專家鑑定,為商代晚期遺址。探溝所見古城牆部分為邶城古城牆的基礎部分,現寬22米,其地面以上部分已被破壞。
參考史料
《史記》等歷史文獻的記載:公元前1046年,商亡後,周武王“封商紂子祿父(武庚)殷之餘民,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正義,<地理志>雲,河內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邶鄘衛是,邶以封紂子武庚,鄘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 [(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卷四,上海錦章圖書局民國十三年(1924)冬月出版第6頁]; “邶城,在縣東三十里,武王封紂子武庚地。”[《湯陰縣誌·古蹟》乾隆三年(1738)卷一]。商亡後,“武王班師時,封紂子武庚於殷。”[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古代史》上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88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