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邵伯溫傳
- 創作年代:元朝
- 作品出處:宋史
- 文學體裁:史傳
《邵伯溫傳》是元朝創作的史傳作品。邵伯溫字子文,河南洛陽人,是康節處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頗有名望,與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程顥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溫在家聆聽父親教誨,在外則以司馬光等為師。司馬光等人不講資格輩份,與...
邵伯溫所著書,有《易辨惑》、《河南集》、《邵氏聞見錄》、《皇極系述》、《皇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近百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出版圖書 親屬成員 父:邵雍 邵雍(1011—1077)北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等。少隨父徙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居城西北...
《邵子神數》由宋朝時代的著名卜士邵康節所著。邵子神數又叫《邵夫子神數》史稱《邵氏易學神數》是中國五大數術《紫微斗數》《鐵板神數》《邵子神數》《南極神數》《北極神數》之一。內容簡介 邵子神數亦傳為邵康節先生傳其子邵伯溫之數,又有洛陽派鐵板之說。今邵氏後人有會此術,乃為正宗。此二數皆...
再世之交 指與人父子兩代都結為朋友 指與人父子兩代都結為朋友。典出《宋史·邵伯溫傳》:“伯溫入聞父教,出則事司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輩行,與伯溫為再世交。”
《邵氏聞見錄:唐宋史料筆記》由1983年8月1日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伯溫。本書對王安石變法所記頗多,還記載了一些北宋初年的朝章制度及逸聞趣事。內容簡介 《邵氏聞見錄:唐宋史料筆記(豎排版)》20卷。作者早年適逢王安石變法,中年經過元祐黨爭,晚年遭遇靖康之禍,故其見聞極為豐富。《邵氏聞見錄:唐宋史料...
未幾,河東經制使王𤫉(即王燮)以乏食班師,法原開關納之,與𤫉同破斌,復興州。方巨盜充斥,秦、隴叛兵欲窺蜀,法原極意拊循,嚴為備御,傳檄諸路,人心稍安。”《邵伯溫傳》:“擢提點成都路刑獄,賊史斌破武休 ,入漢、利,窺劍門。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法原合謀守劍門,賊竟不能入,蜀人德之。”
《唐宋史料筆記:邵氏聞見後錄》是1983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邵博。內容簡介 邵氏聞見後錄三十卷,或省稱聞見後錄,宋人邵博作。自序說撰寫是書,系續其父邵伯溫聞見錄,故以後錄名書。伯溫書遂稱「前錄」以應之。其書成於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圖書目錄 邵氏聞見後錄序 卷第一 卷第二...
《邵氏聞見錄》是北宋學者邵伯溫所撰筆記,又名《河南邵氏聞見錄》或《邵氏聞見前錄》,全書共20卷。內容簡介 全書20卷。作者早年逢王安石變法,中年經過元祐黨爭,晚年遭遇靖康之禍,故其見聞極為豐富。本書對王安石變法所記頗多,還記載了一些北宋初年的朝章制度及逸聞趣事。《邵氏聞見錄》,北宋學者邵伯溫所撰...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附錄 (一)有關邵博的傳記資料 (一)陳騤南宋館閣錄 (二)李心傳建炎以來繁年要錄 (三)陸游渭南文集 (四)陳造江湖長翁文集 (五)脫脫宋史邵伯溫傳 (六)陸心源宋史翼 (七)厲鶚宋詩紀事 附錄(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附錄(三)夏敬觀跋 ...
邵伯溫:韓縝有心術。(《邵氏聞見錄》)蘇軾:韓縝為秦州,酷刑少恩。(《蘇軾文集》卷七二《雜記》)王覿:夫縝閨門之內,悍妾貪虐,父子之間,天性疏薄,其治家如此,而能上助陛下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乎。劉摯:韓縝之行,內不孚於家,外不見信於朋友。洪邁:韓平生嚴毅,令行禁止。(《夷堅...
於鄧廣銘《王安石》所論之‘三不足’多所批駁,惟引據之資料不出常人所見,是以未知‘三不足’之流行,即斷曰‘李燾之言不足說是采自邵伯溫’,而邵伯溫本‘為君者諱’,遂強指為王安石……此類缺失,皆使其為王安石辨白之結論立足不穩。”於是黃復出揆注史實用約30000字左右的篇幅詳考“三不足說”的形成...
我們再來看一看與邵雍同時代的人是怎么說的。與邵雍同巷裡居住了三十餘年的二程兄弟說:“獨先生之學為有傳也。先生得之於李挺之,挺之得之於穆伯長。推其源流,遠有端緒。”(程顥《邵堯夫先生墓志銘》)程氏只上推到穆修,穆修以上則以一句“遠有端緒”省略。邵雍之子邵伯溫說:“先君受易於青社李之才,字...
這篇文章最早見於邵伯溫所寫的《邵氏聞見錄》。邵伯溫說:“《辨奸》一篇,為荊公發也。”蘇洵在王安石實行變法之前三年便死了,故學術界認為此文顯系偽托,冒蘇洵之名,以攻擊王安石。清代李紱、蔡上翔力辯此篇乃南宋初年道學家邵伯溫託名蘇洵的偽作,這一爭議尚無定論,即使屬於偽作,它反映新舊黨爭的背景仍...
邵伯溫《聞見前錄》:“豐稷謁潞公,公著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近義詞:金蘭之交,反義詞:一面之交。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定語;指結義為兄弟姐妹。示例 1、今日在聖賢爐前成了~,有福同享,有馬同騎。(《歧路燈》卷二十)2、元 王實甫《西廂記》:“有一人姓...
腳踏實地是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於宋·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腳踏實地”的意思是指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該成語構詞方式是主謂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狀語。成語出處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卷十八:“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成語故事 ...
而“聖泉漱玉”成為“犍為八景”之一,還與邵伯溫及安樂窩有極大關聯。邵伯溫,宋代洛陽人,著名理學家邵雍之子。邵雍臨終囑咐伯溫,舉家遷蜀以避時亂。邵伯溫一家入蜀後,先居犍為子云山,後築廬於犍為翠屏山麓,沿用洛陽住宅舊名,取名安樂窩。犍為安樂窩三面環山,松濤陣陣,修竹蓊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宅旁...
邵伯溫曰:崇甯中居洛因過仁王僧捨得葉子冊故書一篇乃趙中令諫太宗皇帝伐燕疏並劄子其疏與國史所載大略相似有不同者劄子,則惟見於此太宗晚喜佛中令因其所喜以諫云:伯溫竊聞太祖一日以幽燕地圖示中令問所以取幽燕之策中令曰:圖必出曹翰太祖曰:然。又曰:翰可取否中令曰:翰可取孰可守太祖曰:以翰守...
《王安石辭妾》是選自北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的文言文,顯現了王安石為人仗義,遇事先為他人著想的高尚人格。原文 王荊公¹知制誥²,吳夫人為³買一妾,荊公見之⁴,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⁵?”曰:“妾之夫為軍大將⁶,督運糧⁷而失⁸舟,家資盡...
我們再來看一看與邵雍同時代的人是怎么說的。與邵雍同巷裡居住了三十餘年的二程兄弟說:“獨先生之學為有傳也。先生得之於李挺之,挺之得之於穆伯長。推其源流,遠有端緒。”(程顥《邵堯夫先生墓志銘》)程氏只上推到穆修,穆修以上則以一句“遠有端緒”省略。邵雍之子邵伯溫說:“先君受易於青社李之才,字挺...
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後錄 《邵氏聞見錄邵氏聞見後錄》是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伯溫。內容介紹 本書又名《河南邵氏聞見錄》,或《聞見前錄》,本書主要以紹述並闡揚其父及其密友的為人品性和政治見解為歸旨的。
司馬光的涑水門人一傳為范祖禹、劉安世、邵伯溫(邵雍是第一講友,伯溫事司馬光為師)再傳為李光 呂本中 孫偉 馬永卿,四人都是劉安世弟子 胡珵(楊時命求學於劉安世)劉勉之(劉安世弟子)趙鼎(邵伯溫弟子,宋元學案未把他列入涑水門人)三傳為孫蒙正(孫偉子,張栻師。)劉芮(李光弟子) 曹粹中(李光弟子...
邵伯溫:本朝古文,柳開(仲塗)、穆修(伯長)首為之倡,尹洙(師魯)兄弟繼其後。脫脫《宋史》:① 國初,楊億、劉筠猶襲唐人聲律之體,柳開、穆修志欲變古而力弗逮。廬陵歐陽修出,以古文倡,臨川王安石、眉山蘇軾、南豐曾鞏起而和之,宋文日趨於古矣。②自五代文敝,國初,柳開始為古文。其後,楊億、...
邵伯溫因乃父邵雍的關係,與當時許多知名學者有交接,其中就包括胡瑗的高弟程頤,其子邵博於《聞見後錄》中記載的“孫復惡胡瑗”之事,當不會出於捕風捉影。況且李燾將此事載入《長編》,應當是經過審慎考擇的。因此,可以說“孫復惡胡瑗”說當得其真。史料索引 歐陽修《孫明復先生墓志銘》《宋史·卷四百三十二·...
《易學辨惑》是一本宋朝古籍,作者是邵伯溫(伯溫字子文,邵雍之子也。)。古籍簡介 《易學辨惑》·一卷(永樂大典本)四庫提要 宋邵伯溫撰。伯溫字子文,邵雍之子也。南渡後官至利路轉運副使。事跡具《宋史·儒林傳》。案沈括《夢溪筆談》,載“江南鄭夬字揚庭,曾為一書談《易》。後見兵部員外郎秦玠,論...
子:邵伯溫,官至提點成都路刑獄、利州路轉運副使。孫:邵溥、邵博、邵傳。主要作品 《皇極經世》《皇極經世書》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以河洛、象數之學顯於世。《皇極經世書》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會運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聲音律品》凡十六篇,...
《皇極經世書解》·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清朝王植撰。植有《四書參注》,已著錄。案《皇極經世書》,邵伯溫以為共十二卷,一至六則元會運世,七至十則律呂聲音,十一二為觀物篇。趙震又分元會運世之六卷為三十四篇,律呂聲音之四卷為十六篇。《性理大全》則合內篇十二、外篇二,共為六十四篇,又謂...
北宋邵伯溫解釋其父邵雍《觀物》的著作。《觀物》也即《皇極經世》,是邵雍的主要代表作。按邵伯溫的解釋,它“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以盡天地萬物之理,述皇、帝、王、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陰陽之消長,古今之治亂,較然可見矣。故書謂之《皇極經世》,篇謂之《觀物》焉”(徐...
恕於魏晉以後事考證差謬,最為精詳。羲仲此書即裒錄恕與光往還論難之詞。據書末稱,“方今《春秋》尚廢,況此書乎”云云。蓋成於熙寧以後。邵伯溫《聞見錄》稱,《通鑑》以《史記》前後《漢》屬劉攽,以唐逮五代屬范祖禹,以三國曆九朝至隋屬恕,故此書所論皆三國至南北朝事也。凡所辨論,...
《邵氏聞見前錄》是邵伯溫創作的中國史類書籍。內容簡介 《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孟子》曰:“則聞而知之,則見而知之。”伯溫以先君子之故,親接前輩,與夫侍家庭,居鄉黨,遊宦學,得前言往行為多。以畜其德則不敢當,而老景侵尋,偶負後死者之責,類之為書,曰《聞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