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溫傳》是元朝創作的史傳作品。邵伯溫字子文,河南洛陽人,是康節處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頗有名望,與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程顥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溫在家聆聽父親教誨,在外則以司馬光等為師。司馬光等人不講資格輩份,與邵伯溫結成忘年之交。邵伯溫因此而獲益良多,知識更加淵博,且特別能明察時務。司馬光任宰相時,曾打算薦舉邵伯溫,可惜尚未薦舉便因病去世了。後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員的推薦,邵伯溫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調任潞州長子縣縣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邵伯溫傳
- 創作年代:元朝
- 作品出處:宋史
- 文學體裁:史傳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
作品原文
雍名重一時,如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兄弟,皆交其門。伯溫入聞父教,出則事司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輩行,與伯溫為世交,故所聞日博,而尤熟當世之務。光入相,嘗欲薦伯溫,未果而薨。後以河南尹與部使者薦,特授大名府助教,調潞州長子縣尉。
初,蔡確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恕自襄州移河陽,詣確謀造定策事。及司馬光子康詣闕,恕召康詣河陽,伯溫渭康日:“公休除喪未見君,不宜枉道先見朋友。”康曰:“已諾之。”伯溫日:“恕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從之,必為異日之悔。”康竟往。恕果勸康作書稱確,以為他日全身保家計。康、恕同年登科,恕又出光門下,康遂作書如恕言。恕蓋以康為光子,言確有定策功,世必見信。既而梁燾以諫議召,恕亦要燾至河陽,連日夜論確功不休,且以康書為證,燾不悅。會吳處厚奏確詩謗朝政,燾與劉安世共請誅確.且論恕罪,亦命康分折,康始悔之。康卒,子植幼。宣仁後憫之。呂大防謂康素以伯溫可托,請以伯溫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溫既至官,則海植日:“溫公之孫,大諫之子,賢愚在天下,可畏也。”植聞之,力學不懈,卒有立。
紹聖初,章悖為相。悖嘗事康節,欲用伯溫,伯溫不往。會法當赴吏部銓,程頤為伯溫日:“吾危子之行也。”伯溫日:“豈不欲見先公於地下耶?”至則先就部擬官,而後見宰相。悖論及康節之學,日:“嗟乎,吾於先生不能卒業也。”伯溫日:“先君先天之學,論天地萬物未有不盡者。其信也,則人之仇怨反覆者可忘矣。”時悖方興黨獄,故以是動之。悖悚然。猶薦之於朝,而伯溫願補郡縣吏,悖不悅,遂得監永興軍鑄錢監。時元檣諸賢方南遷,士鮮訪之者。伯溫見范祖禹於鹹平,見范純仁於潁昌,或為之恐,不顧也。會西邊用兵,復夏人故地,從軍者得累數階,伯溫當行,輒推同列。秩滿,悖猶在相位。伯溫義不至京師,從外台辟環慶路帥幕,實避悖也。
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伯溫上書累數千言,大要欲復祖宗制度,辨宣仁誣謗,解元裱黨錮,分君子小人,戒勞民用兵,語極懇至。宣仁太后之謗,伯溫既辨之,又著書名《辨誣》。後崇寧、大觀間,以元符上書人分邪正等,伯溫在邪等中,以此書也。 出監華州西嶽廟,久之,知陝州靈寶縣,徙芮城縣。丁母憂,服除,主管永興軍耀州三白渠公事。童貫為宣撫使,士大夫爭出其門,伯溫聞其來,出他州避之。除知果州,請罷歲輸瀘南諸州綾絹、絲綿數卜萬以寬民力。除知興元府、遂寧府、分,皆不赴。擢提點成都路刑獄,賊史斌破武休,入漢、利,窺劍門,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法原合謀守劍門,賊竟不能入,蜀人德之。除利路轉運副使、提舉太平觀。紹興四年,卒,年七十八。初,邵雍嘗日:“世行亂,蜀安,可避居。”及宣和末,伯溫載家使蜀。故免於難。
伯溫嘗論元祜、紹聖之政曰:“公卿大夫,當知國體,以蔡確奸邪,投之死地,何足惜!然嘗為宰相,當以宰相待之。范忠宣有文正餘風。知國體者也,故欲薄確之罪,言既不用,退而行確詞命,然後求去,君子長者仁人用心也。確死南荒,豈獨有傷國體哉!劉摯、梁燾、王岩叟、劉安世忠直有餘,然疾惡已甚,不知國體,以貽後縉紳之禍,不能無過也。”
趙鼎少從伯溫游,及當相,乞行追錄,始贈秘閣修撰,嘗表伯溫之墓日:“以學行起元祜,以名節居紹聖,以言廢於崇寧。”世以此三語盡伯溫出處雲。
著書有《河南集》、《聞見錄》、《皇極系述》、《辨誣》、《辨惑》、《皇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近百卷。三子:溥、博、傅。
白話譯文
邵伯溫字子文,河南洛陽人,是康節處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頗有名望,與司馬光、韓維、呂公著、程頤、程顥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溫在家聆聽父親教誨,在外則以司馬光等為師。司馬光等人不講資格輩份,與邵伯溫結成忘年之交。邵伯溫因此而獲益良多,知識更加淵博,且特別能明察時務。司馬光任宰相時,曾打算薦舉邵伯溫,可惜尚未薦舉便因病去世了。後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員的推薦,邵伯溫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調任潞州長子縣縣尉。
起初,蔡確為相,神宗駕崩,哲宗即位,邢恕從襄州遷往河陽,並拜謁蔡確,稱蔡確有定策擁立哲宗之功。當司馬光之子司馬康應召入朝時,邢恕請司馬康先到河陽,邵伯溫對司馬康說:“你服喪期滿,應先去晉見皇帝,不宜繞道河陽先見朋友。”司馬康說“:可我已經答應了邢恕。”邵伯溫又說:“邢恕這個人頗有心機,一定有事相求於你,你若從之,將來定會後悔的。”司馬康未聽勸阻,堅持前往邢恕住地。邢恕果然勸司馬康寫文章稱頌宰相蔡確,以為今後保全身家性命做打算。司馬康與邢恕為同年登科,且邢恕又出自司馬康門下,出於友情等因素的考慮,司馬康遂聽從邢恕的意見,做文稱頌蔡確。邢恕以為,司馬康為司馬光之子,他寫文章稱蔡確有擁立哲宗的定策之功,世人必然相信。稍後,梁燾以諫議之名為皇帝召見,邢恕又依法炮製,要梁燾到河陽,並喋喋不休地向梁燾陳說蔡確的功勞,且以司馬康之文做輔證,梁燾極不高興。後逢吳處厚上奏,言蔡確以詩作誹謗朝政。於是,梁燾與劉安世共請誅殺蔡確,追究邢恕,並命司馬康與之劃清界線,司馬康此時深感後悔。不久,司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兒子司馬植,為宣仁皇后所憐憫。呂大防對宣仁皇后說,司馬康生前與邵伯溫友好,原將其子託付給邵伯溫,可以邵伯溫為西京教授,便於教育司馬植。邵伯溫做西京教授後對司馬植說:“你是司馬光之孫,司馬康之子,是賢是愚皆為天下人所關注,你當以此為勉,負起自己的責任。”司馬植聽後,發奮學習,毫不懈怠,終於取得了成績。
紹聖初年(1094),章..任宰相。章..曾經事從邵雍,故任相後,打算起用邵伯溫,然邵伯溫不願趨炎附勢。按慣例,邵伯溫當赴吏部聽候銓選,程頤對邵伯溫說“:我擔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溫說“:有什麼擔心呢?難道不打算見先公於地下嗎?”於是,邵伯溫先到了吏部聽候差遣,然後才去見章..。章..與邵伯溫談起邵雍的象數學時感嘆道:“唉,我沒有深究先天之學,實在有愧於先生。”邵伯溫說:“我父親的先天之學,論天地萬物事理,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盡,如能信奉他的學說,就不會計較人世間的仇怨反覆。”邵伯溫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章..大興黨獄,力排元..黨人,報復仇怨。邵伯溫想以此來勸誡章..。章..聽後,有惶惶然之感。但章..還是將邵伯溫舉薦給朝廷,而邵伯溫不願在朝廷做官,而願在郡縣做事。章..為此極不高興。邵伯溫遂得監永興軍鑄鐵監。此時,元..黨人大多南遷,且許多人都不敢去拜訪他們。但邵伯溫不怕,他在鹹平拜見了范祖禹,在潁昌拜訪了范純仁。後來,西夏挑起戰端,欲收復西夏故地,宋廷許諾凡參加對西夏作戰的將領可連升數級,邵伯溫本當參加,但他將機會讓給了同事。邵伯溫任監永興軍鑄鐵監期滿後,章..依然在朝廷任宰相,為了避免與章..共事,邵伯溫執意不去京師做官,而選外任為環慶路帥府幕僚。
徽宗即位後,就日食現象尋求解釋。邵伯溫上書達數千言,大意是要皇帝恢復祖宗制度,澄清對宣仁太后的誣謗,解除元..黨錮,分辨君子與小人,力戒勞民傷財,興兵動武等,言語十分懇切。關於對宣仁太后的誹謗,邵伯溫在上書中進行了辯解,又專門為此著有《辯誣》一書,此書寫了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除為宣仁太后辯誣外,還為邵伯溫自己正了名。
不久,邵伯溫出監華州的西嶽廟,之後,又先後任知陝州靈寶縣和黃城縣。服母喪期滿後,主管永興軍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時,童貫任該區域宣撫使,許多士大夫爭相登門巴結討好,可邵伯溫聽說童貫要來,趕緊出走他州以避童貫。邵伯溫在知果州期間,上書請罷歲輸瀘南諸州綾絹、絲綿數十萬以寬民力。後被命知興元府、遂寧府、..州,皆託辭不赴任,最後被擢升為提點成都路刑獄。時農民起義首領史斌率部攻破武休,進入漢中、利路,並打算奪取劍門關,邵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清原合謀守劍門,致使斌不能過關,蜀人因此對邵伯溫十分感激。邵伯溫後任利路轉運副使,提舉太平觀。
紹興四年(1134),邵伯溫去世,時年七十八歲。邵雍曾經說:“世道很亂,而川蜀安定,可避居。”在宣和末年(1125),邵伯溫舉家遷往四川,因此避免了北宋末年的戰亂之災。
邵伯溫曾論元..、紹聖年間(1086~1098)的政治說:“公卿大夫,應當識國體,按理對蔡確等奸邪之徒,縱然置之於死地,也不足為惜。然而,既然蔡確曾為宰相,就應以宰相之禮待之。范忠宣有文正之餘風,可謂知國體者,所以他想儘量淡化蔡確之罪。當他的意見被拒絕後,只得退而行蔡確詞命,然後請求辭官,這就體現了君子長者仁人之用心。蔡確死於南方荒蠻之地,難道僅僅只是有傷國體嗎?劉摯、梁燾、王嚴叟、劉安世等人忠直有餘,然又疾惡之心太甚,不識禮統,這就為後日的士大夫之禍開了先河,因而不能不說他們沒有過錯。”
趙鼎年青時跟從邵伯溫學習,後來趙鼎做了宰相,上表請求追封邵伯溫,朝廷遂追贈邵伯溫為秘書閣修撰。趙鼎為邵伯溫做墓志銘說“:邵伯溫以學識行起於元..年間,以名節居處於紹聖年間,以言論受貶於崇寧年間。”世人皆認為趙鼎這三句話概括了邵伯溫一生的歷程。
邵伯溫所著之書有《河南集》、《聞見錄》、《皇極系述》、《辯誣》、《辨惑》、《皇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等近百卷。他有三個兒子,分別名為邵薄、邵博、邵傅。
起初,蔡確為相,神宗駕崩,哲宗即位,邢恕從襄州遷往河陽,並拜謁蔡確,稱蔡確有定策擁立哲宗之功。當司馬光之子司馬康應召入朝時,邢恕請司馬康先到河陽,邵伯溫對司馬康說:“你服喪期滿,應先去晉見皇帝,不宜繞道河陽先見朋友。”司馬康說“:可我已經答應了邢恕。”邵伯溫又說:“邢恕這個人頗有心機,一定有事相求於你,你若從之,將來定會後悔的。”司馬康未聽勸阻,堅持前往邢恕住地。邢恕果然勸司馬康寫文章稱頌宰相蔡確,以為今後保全身家性命做打算。司馬康與邢恕為同年登科,且邢恕又出自司馬康門下,出於友情等因素的考慮,司馬康遂聽從邢恕的意見,做文稱頌蔡確。邢恕以為,司馬康為司馬光之子,他寫文章稱蔡確有擁立哲宗的定策之功,世人必然相信。稍後,梁燾以諫議之名為皇帝召見,邢恕又依法炮製,要梁燾到河陽,並喋喋不休地向梁燾陳說蔡確的功勞,且以司馬康之文做輔證,梁燾極不高興。後逢吳處厚上奏,言蔡確以詩作誹謗朝政。於是,梁燾與劉安世共請誅殺蔡確,追究邢恕,並命司馬康與之劃清界線,司馬康此時深感後悔。不久,司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兒子司馬植,為宣仁皇后所憐憫。呂大防對宣仁皇后說,司馬康生前與邵伯溫友好,原將其子託付給邵伯溫,可以邵伯溫為西京教授,便於教育司馬植。邵伯溫做西京教授後對司馬植說:“你是司馬光之孫,司馬康之子,是賢是愚皆為天下人所關注,你當以此為勉,負起自己的責任。”司馬植聽後,發奮學習,毫不懈怠,終於取得了成績。
紹聖初年(1094),章..任宰相。章..曾經事從邵雍,故任相後,打算起用邵伯溫,然邵伯溫不願趨炎附勢。按慣例,邵伯溫當赴吏部聽候銓選,程頤對邵伯溫說“:我擔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溫說“:有什麼擔心呢?難道不打算見先公於地下嗎?”於是,邵伯溫先到了吏部聽候差遣,然後才去見章..。章..與邵伯溫談起邵雍的象數學時感嘆道:“唉,我沒有深究先天之學,實在有愧於先生。”邵伯溫說:“我父親的先天之學,論天地萬物事理,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盡,如能信奉他的學說,就不會計較人世間的仇怨反覆。”邵伯溫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章..大興黨獄,力排元..黨人,報復仇怨。邵伯溫想以此來勸誡章..。章..聽後,有惶惶然之感。但章..還是將邵伯溫舉薦給朝廷,而邵伯溫不願在朝廷做官,而願在郡縣做事。章..為此極不高興。邵伯溫遂得監永興軍鑄鐵監。此時,元..黨人大多南遷,且許多人都不敢去拜訪他們。但邵伯溫不怕,他在鹹平拜見了范祖禹,在潁昌拜訪了范純仁。後來,西夏挑起戰端,欲收復西夏故地,宋廷許諾凡參加對西夏作戰的將領可連升數級,邵伯溫本當參加,但他將機會讓給了同事。邵伯溫任監永興軍鑄鐵監期滿後,章..依然在朝廷任宰相,為了避免與章..共事,邵伯溫執意不去京師做官,而選外任為環慶路帥府幕僚。
徽宗即位後,就日食現象尋求解釋。邵伯溫上書達數千言,大意是要皇帝恢復祖宗制度,澄清對宣仁太后的誣謗,解除元..黨錮,分辨君子與小人,力戒勞民傷財,興兵動武等,言語十分懇切。關於對宣仁太后的誹謗,邵伯溫在上書中進行了辯解,又專門為此著有《辯誣》一書,此書寫了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除為宣仁太后辯誣外,還為邵伯溫自己正了名。
不久,邵伯溫出監華州的西嶽廟,之後,又先後任知陝州靈寶縣和黃城縣。服母喪期滿後,主管永興軍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時,童貫任該區域宣撫使,許多士大夫爭相登門巴結討好,可邵伯溫聽說童貫要來,趕緊出走他州以避童貫。邵伯溫在知果州期間,上書請罷歲輸瀘南諸州綾絹、絲綿數十萬以寬民力。後被命知興元府、遂寧府、..州,皆託辭不赴任,最後被擢升為提點成都路刑獄。時農民起義首領史斌率部攻破武休,進入漢中、利路,並打算奪取劍門關,邵伯溫與成都帥臣盧清原合謀守劍門,致使斌不能過關,蜀人因此對邵伯溫十分感激。邵伯溫後任利路轉運副使,提舉太平觀。
紹興四年(1134),邵伯溫去世,時年七十八歲。邵雍曾經說:“世道很亂,而川蜀安定,可避居。”在宣和末年(1125),邵伯溫舉家遷往四川,因此避免了北宋末年的戰亂之災。
邵伯溫曾論元..、紹聖年間(1086~1098)的政治說:“公卿大夫,應當識國體,按理對蔡確等奸邪之徒,縱然置之於死地,也不足為惜。然而,既然蔡確曾為宰相,就應以宰相之禮待之。范忠宣有文正之餘風,可謂知國體者,所以他想儘量淡化蔡確之罪。當他的意見被拒絕後,只得退而行蔡確詞命,然後請求辭官,這就體現了君子長者仁人之用心。蔡確死於南方荒蠻之地,難道僅僅只是有傷國體嗎?劉摯、梁燾、王嚴叟、劉安世等人忠直有餘,然又疾惡之心太甚,不識禮統,這就為後日的士大夫之禍開了先河,因而不能不說他們沒有過錯。”
趙鼎年青時跟從邵伯溫學習,後來趙鼎做了宰相,上表請求追封邵伯溫,朝廷遂追贈邵伯溫為秘書閣修撰。趙鼎為邵伯溫做墓志銘說“:邵伯溫以學識行起於元..年間,以名節居處於紹聖年間,以言論受貶於崇寧年間。”世人皆認為趙鼎這三句話概括了邵伯溫一生的歷程。
邵伯溫所著之書有《河南集》、《聞見錄》、《皇極系述》、《辯誣》、《辨惑》、《皇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等近百卷。他有三個兒子,分別名為邵薄、邵博、邵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