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城隍廟

邵伯城隍廟

邵伯城隍廟位於邵伯鎮鎮北,明洪武三年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邵伯城隍廟
  • 出土地點:揚州
  • 館藏地點:邵伯鎮
  • 所屬年代:明
簡介,後世影響,歷史淵源,神話傳說,

簡介

原為搜鹽所,明季所移於儀征,鎮人捐資以遺址建廟祀城隍。歷史上的邵伯城隍廟,殿宇巍峨,氣勢宏偉。第一進山門殿,第二進四值曹公殿,殿內供奉四大功曹的神像,殿旁有廂房五間。第三進審事廳,兩側有七八間執事用房。第四進正殿,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緻,紋飾典雅。正殿供奉城隍爺神像,金臉,五綹鬍鬚,神態儒雅。腰系玉帶,腳蹬烏靴,頭戴鉤金彩冠,身著繡花紅袍。正殿廊柱上有一楹聯:
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 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

後世影響

邵伯城隍廟是江都唯一的一座城隍廟,也是全國唯一由鎮設的城隍廟,因為有縣城的地方才設城隍廟,可見邵伯當年之繁華。城隍廟內的菩薩忠於職守,守護一方百姓,十分靈驗。但在文革期間已經損毀,殘存不多。

歷史淵源

據說這位城隍菩薩是大真人張起隆。其人深沉足智,能文善詩。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考入四庫全書館謄錄,恭遇皇上七旬萬壽,他於八月抵京,赴熱河慶祝,進如意等物,蒙恩賞收北斗延生真經及內造器、普耳茶、食物等。後數入覲,具恩禮有加。乾隆五十五年,張真人府奉敕封“靈通伯”。敕文有云:“天命無私,惟至誠在而可格,細言亦納,遂民欲之所從。凡在福世之條,不惜分茅之寵。受茲殊貺永輔昇平”末署襲封五十八代正乙嗣教大真人張起隆。城隍爺坐像前,置設香案,殿內東西兩邊塑有文、武判官像。
城隍廟下設兩行宮,南鄉城隍行宮名南濟孤壇,北鄉城隍行宮名北濟孤壇。每歲清明日及孟秋望(七月十五日)、孟冬朔(十月初一),鎮上人以筶請於神,祀城隍神,城隍坐轎出巡,或南巡,或北巡,抑或不出壇者謂之坐壇。

神話傳說

相傳,清鹹豐辛亥年秋天,正是邵伯湖水暴漲,加之西風撲堤,倉巷迤南,工已蟄塌,大堤決口,湖水湧向鎮中,鎮人驚慌不已,疑皆為魚腹中之物。忽然上游有蒲包數以百計,集成束自來堵塞決口,遂將六閘之東無人處所開之決口堵住,使鎮人平安。鎮西人於前一天晚上,看見運堤南北燈球往來,不知何事。燈籠上隱約可見“靈通伯”字樣。翌日,鎮西人,講述前晚所見,方知是城隍顯靈。
又傳,癸丑年二月,清兵攻陷揚州,邵伯鎮上的人也遷移避難遠離他鄉,鎮中所剩沒有幾人。忽然義井巷起火,火勢漸猛,遂無救者。只有一個另未走者,他目睹“靈通伯”燈馳來,不一會工夫,大火熄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