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鑼鼓小牌子

邵伯鑼鼓小牌子

邵伯鑼鼓小牌子屬於一種絲竹與鑼鼓相間的民間器樂種類,流布於江都邵伯鎮及其毗鄰的楊莊、真武、樊川、仙女廟等地區(包括邵伯湖西岸邗江沿湖集鎮)。明清時期江蘇地區的民歌、小調非常豐富,對於發展衍變中的民間器樂不能不有所影響。邵伯鑼鼓小牌子正是這一歷史階段的產物:一方面其曲調來源於民間的清曲小唱;另一方面在樂曲結構上又受到傳統十番鑼鼓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形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邵伯鑼鼓小牌子
  • 地理標誌:流布於江都邵伯鎮及其毗鄰的楊莊、真武、樊川、仙女廟等地區
歷史沿革,基本內容,傳承譜系,主要價值,保護情況,

歷史沿革

自 19 世紀下半葉以來,邵伯鑼鼓小牌子一直是當地人民民眾喜愛的藝術形式,並且也是民俗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農曆三月二十八的“東嶽廟會”、六月十九的“觀音會”、七月十五的“盂蘭會”,以及春節、元宵節等活動,一般都會有鑼鼓小牌子的演出。如迎神賽會台戲前的“開場”或節日場面中的“踩街”等,而此時的商會、糧行及手工業、手工藝行業中都會有演奏者參加到隊伍中來,人數往往多達數百餘人。20 世紀 30 年代,邵伯北大街城隍廟附近的翟姓(糧行業主)與程姓(酒行業主)【兩家為姻親關係】兩家為了使祖輩的“鬧台吹打”技藝(多用於說唱“六書”前後)傳承下去,在 30 多名民間器樂愛好者的共同參與下,正式組建了“同福會音樂班”。此後,樂班除了不斷改善演奏樂器的質量與配置外,同時也注意到對傳統曲調的改編,使得鑼鼓小牌子更加富有生活氣息。20 世紀 40 年代期間,邵伯鑼鼓小牌子先後多次在本地和外地舉辦的器樂比賽中獲獎,還配合過華東軍區文工團為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慰問演出。新中國成立後,其樂班成員大部分進入省、市揚劇團成為專業音樂工作者,為揚劇音樂的形成發展作出了貢獻。

基本內容

邵伯鑼鼓小牌子音樂形式包括單牌子曲和牌套曲二類:單牌子曲主要有 [ 粉紅蓮 ]、[ 二六 ]、[ 青陽扇子 ]、[ 鸚鵡歌 ]、[ 剪剪花 ]、[ 穿心 ]、[ 柳青娘 ]、[ 十八省夾堂子]、[ 九連環]、[ 下盤棋]、[ 跳槽]、[ 勸孝]、[ 十不全]、[ 哭小郎]、[ 老十杯酒]、[ 老小郎]、[ 談媒]、[ 二十四枝花]、[ 補缸]、[ 九連環 ]、[ 鳳陽調 ]、[ 老八板 ]、[ 和合調 ]、[ 鮮花調 ]、[ 知心客 ]、[ 滿江紅 ]、[ 手扶欄桿 ]、[ 李玉蓮 ]、[ 蘇武牧羊 ] 等 30 多個單支小牌子;牌套曲主要以《八段錦》或《花八段錦》為代表,即用一個反覆出現的鑼鼓樂段([ 七字鑼 ] 或 [ 慢長錘 ])作為過渡性銜接,將 8 支單牌子連綴成套。如《花八段錦》就是用鑼鼓樂段將 [ 粉紅蓮 ]、[ 老十杯酒 ]、[ 青陽扇子 ]、[ 勸孝 ]、[ 十不全 ]、[ 哭小郎 ]、[ 老小郎 ]、[ 談媒 ]8首的小牌子連綴成套,因為採用了旋律加花演奏的手法,故稱為《花八段錦》。其演奏樂器有笛、管、笙、主胡、高胡、四胡、琵琶及小三弦、秦琴、大三弦、海鑼、大堂鼓、高音小堂鼓、中音鑼、五音鑼、七音鑼、小齊高音鑼、小雲鑼、鐃鈸、小齊鈸、大木魚、小木魚、撞鈴、酒盅、瓷碟、小汪子、單皮鼓、檀板等。邵伯鑼鼓小牌子不僅絲竹樂段旋律優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而且鑼鼓樂段的音色、節奏變化也豐富多樣,更多地融入了演奏者的生活情趣;再加之瓷碟、酒盅敲擊花樣的潤色,將其音樂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傳承譜系

邵伯鑼鼓小牌子流傳,先後出現過眾多的傳人,有記載的已達五代。最早的第一代傳人為翟永如(1881年生);第二代傳人中主要有翟榮安(1901 年生)、翟履安、翟隆安、翟雲仙(程鶴年、程鶴林、程鶴山的母親,抗戰救援隊隊長)、張繼良、周金如、劉振聲、劉振廣、劉振喜、管金保、王德輝等;第三代傳人中主要有翟玉喜(1909 年生)、顏琦(1915 年生)、翟鶴高、翟來亭、程鶴年(原水利局局長,曾為邵伯橋題字,現今還有存留)、程鶴林、程鶴山(翟鶴高、翟來亭、程鶴年、程鶴林、程鶴山在抗戰時期被稱為程翟五虎,五人曲藝為翟雲仙所教)、劉慶懷、韓從慶、錘海虎、張兆青、劉思同、陳玉庭、張壽、馬建山等;第四代傳人中主要有王榮棠(1937年生)、馮玉和、周謙、候永仁、翟仁順、樊立廣、汪小波等;第五代傳人中主要有翟松俊(1950 年生)、翟佑俊、翟佑榮、程松明(程鶴年之子)、戴保根、仇兆坤、李長寶、劉光祖、胥小順、王廷寬、洪祖亮等。邵伯鑼鼓小牌子當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王榮棠。

主要價值

邵伯鑼鼓小牌子是江蘇中部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器樂形式,它的存在見證了明清俗曲與傳統十番音樂相融合的流變事實,反映了傳統器樂演奏形式逐漸世俗化的發展趨勢,蘊涵著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地域人民民眾的審美情趣。歷史上邵伯鑼鼓小牌子得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實際上就是一幅生動的民俗風情畫卷,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保護情況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開始,邵伯鎮文化部門對當地的民歌、民間器樂進行了普查、蒐集、整理工作,邵伯鑼鼓小牌子被正式收入國家藝術科學重點項目《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江蘇卷》。一直以來,江都市政府有關部門將邵伯鑼鼓小牌子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對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計畫,撥出專項保護經費,用於其資料的收集整理。已經著手建立比較完整的檔案庫,運用文字、圖片、音像及數位化多媒體等手段,全面系統地將邵伯鑼鼓小牌子的歷史資料和現實活動情況記錄下來,妥善保存和加以利用。通過成立“甘棠文化活動中心”,培養新一代樂手傳人,並運用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多種途徑,引導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和傳承邵伯鑼鼓小牌子這一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