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銘勛(1853—?),江蘇宿遷人,科舉優貢,捐官,1909—1910年在河南省內鄉縣衙任縣丞,1911年升任為內鄉縣知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邱銘勛
- 出生日期:1853
- 代表作品:屈原崗碑文
- 籍貫:江蘇宿遷
碑文來歷,屈原崗序,
碑文來歷
屈原崗碑文是清內鄉縣(治西峽)113任知事邱銘勛於清宣三年(1911)撰寫的,以碑碣形式保存至今。其首就說“中鄉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東見。夫土脈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橫亘,為秦楚往來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崗也’。”崗上還修建有屈原祠,現僅殘存兩座各3間青磚瓦房和屈原石牌位一通。
西峽地處豫鄂陝三省交界處,古時陸通秦晉,水達吳楚,秦楚大道貫徹境內。據傳說,當年楚懷王聽信讒言,出兵伐秦途經此崗,時任楚國三閭大夫的屈原,在此力諫楚王不要孤軍伐秦,楚王不聽忠諫,屈原憂鬱而去。結果楚王伐秦損兵折將,自己也作了俘虜。屈原流落在汨羅江邊,悲痛欲絕,最終於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而死。後人為紀念屈原,就把當年屈原攔車勸阻楚懷王的山崗,命名為屈原崗。公元1911年,清代內鄉縣令邱銘勛到西峽口巡視,路過此地,觀祠聞名,為追念屈原,親寫屈原崗三個大字,豎碑於此崗。碑文558字,詞簡意明,記下了屈原崗地名之來由,並以高山景仰之慕,讚揚了這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屈原的一生。
屈原崗序
邱銘勛
古中鄉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東見。夫土脈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橫亘,為秦楚往來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崗也”。夫屈原歷今幾千百年矣!當時仕楚為三閭大夫,陳諫懷王,不聽其言,憂鬱而去。其後,楚為秦擊,敗北而歸,道經此崗,浩然長嘆曰:“使用三閭大夫言,當無今日!”此只片時愧悔耳,遑計後人之崇之,慕之,為之名崗哉!然士君子不得志於時,遊歷所及,或登高以抒嘯,或臨流以寫懷,好事者每撫其遺蹟,表章闡揚,一寄高山景仰之慕,況屈原之進諫王前,忠忱如揭者歟!又嘗見天壤間通都大邑多藉賢豪以為之生色,往往一人一事,其名跡有數處,大都作傳記者,遇庸流必略而不述,遇名流則爭書以為已光;即偶而釣游之所,猶將附會之,以慕高躅,而托其遐想。如縣南有富春山,相傳為嚴子陵垂釣處;考諸浙東又有富春山,子陵釣台亦存焉。時更世易,皆恍惚渺茫,不可窮詰,然人猶樂道之不置。若是崗也,乃以爾時追憶亟呼屈原者,再而後之人因重其人,遂名其地至今。使登臨此崗者,猶若耳有所聞而心有所感,肅然穆然,怡然曠然,直似與當年楚君追念之情形,神往而如通聲欬。縱屈原之遺風餘韻,俱已衰歇,不可仿佛,而獨有此崗焉,以存其名。謂非片言中要,雖不見信於當時,猶足興起於後世歟!然則世之懷才君子,思見用而屢遭擯斥者,其亦藉此自慰焉!
是為序
大清宣統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