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明嘉靖
南陽府志》:“內鄉縣有
屈原岡——三閭大夫扣馬諫懷王”。(註:今西峽縣歷史上隸屬於內鄉縣)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內鄉縣誌》卷一詳細記載:“
屈原岡在(內鄉)縣北60里,昔
楚懷王興師伐秦,為秦兵所擊,敗北歸楚至此地,追念屈原亟呼之,後人因以名其地。蓋史記所載大破楚師于丹淅時也。”
明代詩人
李蓘詩詞《屈原崗》:“靈修何到此,應問古蹟難。試向
高岡想,將無是
屈原。”
王逸注《楚辭》:“屈原與楚同姓,仕於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水經注》:“丹水又經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戎也。春秋之三戶矣。”杜預曰:“縣北有三戶亭。”《明嘉靖南陽府志》:“三戶城,在淅川縣西南,丹水之陽。”
根據《後漢書·延篤傳》記載,在東漢時期,南陽地區即有屈原廟,這是現存歷史文獻中關於屈原廟的最早記載。南陽人
延篤“後遭黨事禁錮。永康元年,卒於家。鄉里圖其形於屈原之廟”。延篤是南陽犨(chōu)人,他的經歷和屈原有點類似,人們把他的像畫在了屈原廟裡。這個記載說明南陽人有把家鄉忠烈之士圖形於屈原廟的習俗,這個記載似乎也暗示了屈原與南陽的關係。
除了《南陽府志》、《內鄉縣誌》、《鄧州市志》、《西峽縣誌》等地方志中對屈原活動的相關記載外,《南陽市地名志》、《西峽縣地名志》也有不少因屈原活動命名的鄉鎮、行政村和自然村。屈原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端午節祭祀屈原習俗等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比比皆是。屈原崗是目前全國唯一歷史遺存下來用屈原名字命名的古地名,現已經成為西峽屈原文化的一張名片。
考證
西峽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東連
內鄉縣,南接
淅川縣,西界陝西省
商南縣,北與
盧氏縣、
欒川縣、
嵩縣為鄰。公元前三千年即有人類聚居,西周時,西部為
鄀國地,中部名
白羽,春秋後期改稱析,為楚邑。秦漢置析縣,縣域延及今淅川縣南部。從地理位置來看,西峽位於豫鄂通陝甘之通道,境內群山綿亘,峰峻谷深,縣城舊名
西峽口,處山口、水口要道口,“扼秦楚之咽喉“歷為兵家所爭奪。春秋戰國時期,楚多次屯兵於此抗秦,周郝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秦昭王發兵出
武關,攻楚,斬首5萬,取析及左右15城而去,主戰場即西峽地域。
楚國有跡可尋且脈落清晰的早期歷史,應從古丹陽為中心的丹、淅二水交匯地區寫起,這已為楚學界所公認。上世紀70年代末,淅川發掘了大量楚國貴族古墓,進一步論證了丹淅地區為楚人宗鄉。從歷史事件來看,
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發生丹陽、藍田之戰,均以秦勝楚敗而告終,秦、楚之爭的商於據考證,在今淅川西南部,丹陽就在丹淅之會的淅川一帶,丹陽是楚國先祖興國之地,也是楚國祭祀的社壇所在。
屈原崗與淅川相鄰,又是古代從楚去秦必經之路,武關即在此處的西面陝西省內。
祠記憶體有自清代以來文人騷客紀念
屈原留下的碑碣,“屈原崗“碑位於屈原崗國小南50米,屈原崗公路西側,為清宣統三年所立。
現存楚國文物及楚風。現存及民間收藏楚國金幣、銅壺、樂器等,楚舞楚巫術留下漢畫像石及民間習俗,楚辭留下楚文化遺風,被稱為“楚風漢韻“的地域文化。
屈原在西峽留下了豐富的遺蹟,可以初步認定,屈原崗是全國唯一的屈原“
扣馬諫王”地,整理屈原崗及相關傳說,探索屈原流放漢水流域時的創作活動及政治活動,對深入挖掘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內涵,研究楚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屈原崗序
邱銘勛
古中鄉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東見。夫土脈
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橫亘,為
秦楚往來通衢。土人告余曰:“此
屈原崗也”。夫
屈原歷今幾千百年矣!當時仕楚為三閭大夫,陳諫懷王,不聽其言,憂鬱而去。其後,楚為秦擊,敗北而歸,道經此崗,浩然長嘆曰:“使用三閭大夫言,當無今日!”此只片時愧悔耳,遑計後人之崇之,慕之,為之名崗哉!然士君子不得志於時,遊歷所及,或登高以抒嘯,或臨流以寫懷,好事者每撫其遺蹟,表章闡揚,一寄高山景仰之慕,況
屈原之進諫
王前,
忠忱如揭者歟!又嘗見天壤間
通都大邑多藉賢豪以為之生色,往往一人一事,其名跡有數處,大都作傳記者,遇庸流必略而不述,遇名流則爭書以為已光;即偶而釣游之所,猶將附會之,以慕高躅,而托其遐想。如縣南有
富春山,相傳為嚴子陵垂釣處;考諸浙東又有富春山,子陵釣台亦存焉。時更世易,皆恍惚渺茫,不可窮詰,然人猶樂道之不置。若是崗也,乃以爾時追憶亟呼
屈原者,再而後之人,因重其人,遂名其地至今。使登臨此崗者,猶若耳有所聞而心有所感,肅然穆然,怡然曠然,
直似與當年楚君追念之情形,神往而如通聲駭。縱屈原之
遺風餘韻,俱已衰歇,不可仿佛,而獨有此崗焉,以存其名。謂非片言中要,雖不見信於當時,猶足興起於後世歟!然則世之
懷才君子,思見用而屢遭擯斥者,其亦藉此自慰焉!是為序。
大清宣統三年
作序人
邱銘勛,清代內鄉縣(時西峽屬內鄉縣)第113任知事。
屈原廟
屈原廟位於屈原崗上,有三座各三間的清末建築風格磚木結構瓦房,是歷代文人墨客祭祀弔唁屈原西邊那座正間後山牆鑲有清戊寅年間(1878年)內鄉知事高袖海題寫的石碑文,石碑正中豎寫:“楚三閭大夫屈子神位”。左右兩側鑲刻有對聯,上聯為:“清節表三閭想當年芷澤行吟香草空餘騷客賦”;下聯為:“忠魂昭一代悵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猶是楚臣餐”;橫批為:“清忠一世”。西山牆上鑲嵌有民國重修著屈原廟石碑,碑文記載:“此屈夫子祠也,據屈夫子祠肇建於關帝廟東邊,渺焉,斗室不堪容膝,鄉人士爰改建於茲,規模極欲其合法,棟宇力求其宏暢,庶有以慰夫子在天之偉大忠魂於既祗,申屈拜者亦得以進退周旋而無憾也。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吉日。”屈原廟的牆壁上繪製有大量具有楚風格的壁畫,屈原廟現存主要文物還有:明朝“犀牛望月”柱頂石、“八仙過海”洗輿用具、清朝“二龍戲珠”碑碣、功德碑等文物50餘件。
中國屈原學會的專家曾到屈原廟考察,認定屈原廟裡的壁畫和湖南馬王堆里有相似的地方,並在屈原廟的牆壁上發現有唐代的方磚。由此推斷,屈原廟在唐代已經修建,後歷代修建。
屈原出生地
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據學者研究,屈原所說的“伯庸”不是其父輩,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即見於《世本》和《史記·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康”,或者“熊毋康”、“熊無康”。根據歷史事實,句亶應該在丹淅境內。南陽師院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鄭先興教授從古地名演變與南陽地區保存上古語音的情況出發,認為內鄉縣(內鄉與西峽原為一縣)境內的“菊潭”可能就是屈氏始封之“句亶”。
專家普遍認為,丹淅地區關於楚國昭、屈、景三姓的記載,西峽地區屈姓自然村的普遍存在以及秦楚大戰的發生地,大量楚國貴族墓葬的發現,都說明屈原祖籍及出生地與南陽的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