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邯山書院位於叢台中街,為邯鄲舊時最高學府,是
冀南一帶規模最大的書院。
占地南北56米,東西52米,建築面積863平方米,現存大殿面寬11.9米,深8.5米,高6.7米,為五架梁前後廊磚木結構布瓦頂。舊志及碑文多有載。邯山書院碑 原十幾塊。立於邯鄲書院,後流散。前後收集6塊,將立於碑林。碑高109-157厘米,寬48-71厘米,厚14-19厘米。為清同治及光緒年間立。記載縣官紳士熱心籌資辦學,經費來源及開支。
歷史沿革
書院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由知縣魏楠創建,當時建有講堂三楹,左右館舍各五楹,堂後左右齋各三楹,前為重門,繚以周垣,竣工後,額曰“邯山書院”。
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邯山書院,延師招生。嘉慶十年,知縣江淑渠始籌戶村等莊車輛以作書院經費。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實施“新政”,全國掀起舉辦新式教育的潮流。在這股潮流的波及下,邯鄲開始舉辦新式學校。
清光緒二十八年,知縣龔彥師呈請將邯山書院改為邯鄲縣立高等國小堂,招生297人,這是
邯鄲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校。該校由王羹梅、葛昌慶主持創辦,李蘊青任校長。
王羹梅和王琴堂等人一起遠渡重洋到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留學期間不僅接受了新式教育,而且還受到了西方文化觀念和開拓實業思想的影響。回國後,他們在邯鄲積極介導“新學”,反對“舊學”,宣揚民主思想,在學校中推廣新的文化知識和新的教學方法,為邯鄲的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串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