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址在今吉多鄉西南40公里處,最初寺址在囊謙根蚌寺附近的達合山上,山勢狀若黃羊崽耳朵,故名“更那寺”。由巴絨噶創始人達瑪旺秋的再傳弟子多丁伊西迥尼(魯梅多傑的大高徒之一,今四川道罕縣貢康人)始建於十三世紀,屬巴絨舉派。後數遷寺址,曾遷至昌都地區靠近今雲南迪慶州的察哇貢和吉多縣部鄉境內的求松日喔切(原吉曲河橋邊)、德孜群郭、帳卜瑪等地。公元1673年改宗噶瑪噶舉派,於現址重建。1958年前,該寺有估主殿3座,禪院1座,活佛拉讓3處,寺房30多間,牛200餘頭,羊約100隻,馬6匹,寺僧250人(內扎哇20餘人,余皆為囊巴)。“囊巴”,意為“咒師”,侓戒要求較寬,以念誦咒語禳災祈福和為亡人送葬為其主要職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那更寺
- 地點:見址在今吉多鄉西南40公里處
- 源於:山勢狀若黃羊崽耳朵
- 人物:三世丹增卻吉堅贊
活佛,現狀,
活佛
更那寺原有活佛3名。其中,寺院創建者多丁伊乃迥尼的轉世系統為寺主活佛,共傳十三世;二世次成嘉措,亦名噶瑪熱宗若貝多傑,曾求經於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禳迥多吉(1284—1339)。將本寺從察哇貢遷到求松日喔切;三世丹增卻吉堅贊,西藏人,享年49歲;四世文措仲巴,今雜多縣中壩巴麻族人,曾求學於噶瑪噶舉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得銀協巴(1384—1415);五世文索求吉堅贊,由黑帽系第六世活佛通哇敦丹(1416—1453)授給法名:遷寺於德孜群郭;六世噶瑪周扎,玉樹結古人;七世索南文措求吉堅贊,西藏羌塘格吉人,從他起正式改宗噶瑪噶舉派,遷寺於帳卜瑪;八世求吉索囊文錯;九世乃東求江,亦名朱傑丹增寧保;十世更都求吉堅贊,囊謙尕涌人,終年83歲,頗有影響;十一世更卻陳列丹增,西藏桑耶那人,學經於粗朴寺,著有醫學書籍《穗孜寧保》;十二世噶瑪丹增囊江;出身寒苦,曾遭該寺管家尼哇拉更的誣陷,被中壩麥麻百戶赤江挖去雙眼;十蘭世丹增嘉措;中壩麥麻百戶赤江之孫,現主持更那寺寺務。該寺第二個活佛卡傑多吉,是一位掘伏藏者,傳有八世,未世叫賢林朱古,卒於1958年。第三個活佛通稱久喇嘛,傳有三世,其中第一世阿日多頂為禪院的高僧。
現狀
更那寺於1988年3月8日批准開放,現有4柱經堂1座僧舍15間,定員僧人20人,實有30人。